2009-05-06 03:14:04
“我們已經跑了5年,這次,中央肯定了我們的成績。”福建省一政府官員昨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此次是中央第一次用專門文件表達對海西的支持。
每經記者 江旋 黃清燕 發自北京、上海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海峽西岸經濟區(以下簡稱海西區)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福建省經貿委相關官員向《每日經濟新聞》透露,目前福建正與工信部、鐵道部等部委探討具體措施。
新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海峽西岸經濟區是以福建為主體,面對臺灣,鄰近港澳,范圍涵蓋浙江南部、廣東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個經濟區銜接,依托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經濟綜合體,它是一個不同于行政區劃的具有地緣經濟利益的區域經濟共同體。
截至目前,海峽西岸經濟區包括福建九市;浙江溫州、麗水、衢州;江西上饒、鷹潭、撫州、贛州;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海西建設綱要》指出,該經濟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浙江、廣東、江西3省的部分地區,人口約為6000萬~8000萬人,預計建成后的經濟區年經濟規模在17000億元以上。
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分析認為,海峽經濟區基于兩岸經濟一體化的歷史基礎和現實發展,已不再是一個泛區域經濟整合的 “構想”,而是業已形成海峽兩岸大規模貿易投資往來、垂直與水平混合型產業分工網絡,以及大陸臺商產業集群與本土化初步發育的區域經濟板塊實體。
“我們已經跑了5年,這次,中央肯定了我們的成績。”福建省一政府官員昨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此次是中央第一次用專門文件表達對海西的支持。
福建省主導地位明確
長期從事海西區發展研究的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劉震濤認為,《意見》從國家層面上明確了福建省在這一區域的主要位置。
之前,學術界對海西區范圍的界定存在不同觀點。據專家介紹,最大范圍的海西區可以理解為與臺灣隔海相望的整個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福建以及鄰近的浙江、江西等省份。
“兩岸產業對接,地理位置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劉震濤說。劉震濤認為,特殊的地緣關系決定了福建的主導地位,福建和臺灣的距離最近,二者最近距離98海里,地理位置比較有利。從現有區域經濟發展來看,產業鏈的形成基本都是以100公里左右的距離為半徑來分布的。
海西區這一概念在2004年1月初舉行的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首次提出。2006年全國兩會期間,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的字樣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一五”規劃綱要中,計劃通過10年~15年的努力,海峽西岸將形成規模產業群、港口群、城市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達區域。5年后的今天,中央專門文件第一次全方位支持海西區的建設。
各方盼具體政策出臺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要重點做好七個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加強兩岸產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高起點發展特色產業,推動跨省區域合作,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等內容。
福建省相關官員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各方都在盼望具體政策的出臺,他希望臨海重化工業項目的審批能更簡化,希望鋼鐵、重化、石化、造紙、電子等產業在項目審批和布點上能給予支持。
“臺商能否享受和大陸企業一樣的待遇,相關投資上限能否取消,這些都關系到臺商在福建的投資熱情,”福建省經貿委工業發展促進處副處長金一帆對記者表示。
事實上,國家對海西區的支持早已開始布局。金一帆對記者表示,目前福建一批大型項目的開工速度明顯加快。
記者從福建省經貿委獲悉,目前省里還在與工信部等部委探討“先行先試”的具體措施。其中,鐵道部正和福建省密切接觸一批投資項目支持,力圖構建海峽兩岸的“大交通”;工信部則在探索在項目審批方面給予海西區便捷。
劉震濤認為,完善的交通網絡和現代物流業是兩岸產業對接的基礎。在兩岸的產業對接中,農業、石化、輕工業、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將有很大發展空間。“海峽兩岸有望面向東南亞共同建立亞太運營中心,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海西熱·
投資升溫 基建行業率先受益
每經記者 熊曉輝 發自上海
“在政策面的強力支持下,海峽西岸經濟區將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業內分析人士認為,海西戰略的實施,將帶來福建基礎設施建設的飛躍。
在海西效應推動下,各項目投資已經開始提速。2009年,福建省計劃重點項目投資總額為1470億元,同比增長22.14%,維持了最近幾年高速增長的態勢。2009年1月~2月,福建省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總額178億元,占全年計劃的12.1%,快于去年同期。
記者從福建省交通廳獲悉,未來5年,福建省將在港口建設上投入500億元,預計到2010年,福建全省沿海形成2個億噸大港;到2012年,形成3個億噸大港。
福建省交通廳廳長李德金日前表示,從今年起到2012年,福建省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將突破2500億元,其中港口建設投入近500億元,力爭在兩岸“三通”全面展開后,廈門、福州兩港成為第一批直航口岸,并發展福建沿海港口與高雄、臺北等主要港口之間的海上集裝箱班輪雙向航線、海峽客貨滾裝和散雜貨不定期雙向航線,力爭形成“海峽通道”。
福建還將加大高速公路建設的投入,到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可望達32.35公里,形成以福州和廈門為中心的涵蓋整個海峽西岸的“半日交通經濟輻射圈”,以及涵蓋江西和浙江西南部、廣東東北部、湖南南部等地的“一日交通經濟輻射圈”。
興業證券分析師張億東認為,伴隨著中央支持海西加快建設的基調確定,將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海西建設熱潮,福建本地的房地產、建筑建材、機械、鋼鐵等基建類個股值得關注。
福建水泥董秘林成潮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目前有多個擴建項目正在進行。”
業內人士認為,兩岸的特色產業主要是制造業,兩岸將主要在制造業方面實現產業對接。
“福建將陸續出臺支持臺資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今年對臺資企業繳納出口信用保險保費給予比例高達50%的補貼,比非臺資企業高出10%,并對為生產性臺資企業、臺資貿易企業提供融資擔保的擔保機構給予擔保風險補償。”福建省發改委一位官員稱。
專家分析,海西經濟區將發展成為包括海峽兩岸在內的 “海峽經濟區”,其GDP總量有望比肩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
海西熱·
提前布局 央企撲向海西區
每經記者 黃清燕 發自上海
從提出海西概念,到中央支持海西區加快建設的基調確定,新一輪的經濟投資熱土開始顯現。來自福建方面的消息顯示,至去年底,海西戰略得到50多個部委和大型央企的實質性支持,包括中鋁、中石化在內的多家央企早已開始在海西區布局。
據中鋁內部人士介紹,5年前,中鋁就開始在福建投資,那一年正是海西概念提出的第一年。2007年,中鋁在福建加大投資,在中鋁布局的四大鋁加工基地計劃中,投資超過27億元的中鋁公司東南鋁加工基地主要生產高精度的高端產品。
與中鋁一樣,中石化也把福建納入公司在沿海地區的戰略部署。去年8月,福建省政府與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簽署《進一步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石化產業發展會談紀要》,約定從多方面共同推進福建石化產業的發展。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也不甘落后,2006年8月,泉州港首個10萬噸級泊位開工。中遠集團總裁魏家福當時表示,中遠投資了很多碼頭項目,這個項目是他最重視的一個。2007年3月,中遠集團與福建省簽署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修造船、碼頭、物流、航運以及其他產業發展上加強合作……有消息稱,在與福建的實質性合作中,中遠集團將投入150億元。
來自國家電網的文件顯示,國家電網公司將在福建省“十一五”期間安排投資550億元,建設和改造福建電網,建成覆蓋全省的500千伏雙環網結構。
另外,鐵道部投資1000多億元修建溫福、福廈等數條大鐵路;交通部在福建上馬了多條高速公路、港口建設項目。鐵路、城際軌道干線、公路、航空4張交通大網正在加速編織。
海西熱·
“海西股”大漲 盲目追高不可取
每經記者 毛晉楠 發自成都
昨日,市場的目光幾乎都聚焦在了海西板塊。集合競價階段,海西板塊的大部分股票就被封死在漲停板上。開盤后,雖然部分股票最后打開了漲停板,并放出巨量,但收盤時仍有5只漲停股票。
“短期來看,海西板塊的個股將進入分化階段,個股機會依然會很火爆。”華龍證券分析師黃昌全說。
券商深挖“海西”機會
昨日,各大券商均對海西板塊予以了高度關注。
國信證券策略研究組湯小生認為,根據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未來相關行業將呈現更多的機會。從行業來看,地產(建發股份、廈門國貿、中國武夷、冠城大通)、建筑建材(福建水泥、三鋼閩光)、機械(龍溪股份、廈工股份)、公用事業(閩東電力、龍凈環保、漳州發展)、交通運輸(廈門港務、廈門空港、福建高速)、商業(新華都、東百集團)、電子(法拉電子、福晶科技、新大陸)等行業值得重點關注。此外,成霖股份等也可作為兩岸經濟融合主題的一個選擇方向。
興業證券則發布了一篇長達14頁的深度投資報道,研究員還對海西區域內的一些公司予以評級,地產行業研究員王嘉推薦建發股份,交通運輸研究員夏福陸推薦廈門空港,銀行研究員王倩推薦興業銀行,醫藥行業李勁松、王晞推薦片仔癀。
東海證券、中銀國際證券、國金證券等券商也發布策略報告,對海西板塊予以關注和評論。
部分資金選擇撤退
雖然海西板塊股票昨日風生水起,福建水泥等個股開盤就封死漲停板,全日都未打開漲停板,但也有一些股票高開低走,比如廈門國貿、永安林業、廈門空港等,漲停板開盤后,大賣單不斷出現,開盤追高的投資者短期被套。從日K線來看,它們收出了放量陰線,形態看起來比較“惡劣”。
黃昌全認為,海西區這個題材非常獨特,市場昨日瘋狂買入該板塊,但部分機構在高開后堅決拋售,對短炒資金形成了巨大的打擊。海西概念股票下一步將面臨分化,不建議盲目追高。接下來政府有可能推出新的區域振興計劃,也將帶來新的投資機會。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