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精選
每經網首頁
>
商業精選
>
正(zheng)文(wen)
空許4億投資 留下一地“秸”毛 安利興敗走秸稈發電
2009-04-24 02:25:40
每經記者 郭新志 發自成都
承諾投資3.99億元在四川建設兩個秸稈發電項目,但奠基后在地方政府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情況下,新加坡上市公司安利興卻玩起了“失蹤”。這也成為無數企業開拓新能源領域的嘗試中又一個失敗的案例。
4年前,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國安利興有限責任公司 (下稱“安利興公司”)承諾在四川內江市投資2.49億元建立秸稈發電廠,當地政府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該項目奠基后卻遲遲不開工,而安利興公司至今杳無音訊。無獨有偶,《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四川其他7個秸稈發電項目也停滯不前。安利興為何玩“失蹤”?為何其他類似項目無一成功?這個被外界看好的新能源領域為何遭遇如此尷尬?記者就此展開了調查。
投資方“失蹤”發電項目泡湯
內江市隆昌縣圣燈鎮徐家橋的一間舊廠房鐵門緊鎖,占地數十畝的廠區內除了幾名守門人以外,再無其他人進出。40多歲的徐師傅對安利興公司當時來此奠基的場面還記憶猶新,“很熱鬧,車隊排得老遠。”再看看眼前,他懊喪地搖搖頭。熱鬧過后就沒動靜了,除了一座奠基的石碑,這個工廠與以前沒啥兩樣:沒了玻璃的門窗、雜草叢生的廠區、銹跡斑斑的鐵門……
“這個項目已經沒做了,我們也聯系不上安利興公司”,4月23日,內江市隆昌縣招商局副局長王玻說完這句話,匆匆掛斷電話。該局多位人士也表示,他們至今不清楚為何安利興公司背棄諾言,消失得無影無蹤。
安利興公司是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其主營業務為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投資、建設、運營資源利用型電廠,如垃圾焚燒發電、秸稈焚燒發電等,已在廣東、山東、四川建成運營或正在建設數個電廠。
2005年7月25日,第二屆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洽談會(下稱“經洽會”)在成都召開,安利興公司參會。當時國內秸稈發電才剛剛起步。由于內江秸稈資源豐富,秸稈發電又是國家支持的發展方向,因此安利興公司的出現引起了內江市和隆昌縣招商局的興趣。經過幾次實地考察后,安利興公司決定投資2.49億元,在隆昌縣圣燈鎮建設規模2×1.2萬KW凝汽式汽輪發電機組,年燃用秸稈20萬噸,發電量1.32億度。
投資一敲定,該項目便被列為2005年內江市重點考核的九大項目之一,也成為四川首個秸稈發電項目。為推進該項目,安利興公司在辦理注冊登記手續時,內江市政府僅用一天時間就幫其成功注冊。盡管內江市各級政府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該項目奠基后,安利興公司便杳無音訊。一位參與該項目的人士表示,他們至今仍未能聯系上該公司。內江市招商局也表示,該項目無果而終。
欠債9億 安利興賣“子”求生
同內江項目一樣,安利興公司在川的另一個秸稈發電項目也停滯不前。據都江堰市招商局人士介紹說,2005年6月7日,安利興公司董事長高亞成一行來到都江堰市,與該市簽約投資秸稈發電項目。項目預計總投資1.5億元,建設年消耗秸稈15萬噸、裝機容量為1.2萬千瓦的熱電廠一座。
“目前該項目處于停滯狀態”,該人士說,目前尚不清楚安利興在都江堰市的公司是否仍在運行。記者按照該局提供的唯一的聯系方式致電都江堰安利興生物發電有限公司,該電話號碼被告知已停用。
工商登記資料顯示,安利興公司在內江市成立的分公司——內江安利興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注冊資本只有200萬元,都江堰安利興生物發電有限公司則為1249萬元,兩個項目的總投資額為3.99億元。
壞消息接踵而來。3月26日,安利興公司發布公告稱,旗下子公司在中國拖欠8.988億元的銀行貸款,且該公司還對另一筆2000萬美元的貸款償還違約。4月20日,安利興公司發布債務重組進展公告稱,自公司3月12日向銀行發出暫停償付協議后,目前正收集和整理反饋意見,周末前將向銀行提交一份子公司財務狀況的文件。目前,安利興公司正在與子公司最大的債權方——中國民生銀行協商,公開拍賣旗下子公司——河南義馬錦江能源綜合利用有限公司。拍賣完成后,安利興公司總負債將減少23500萬新元(近10億元人民幣)。
“越想越覺得蹊蹺。”前述隆昌縣官員稱,安利興公司如何利用1449萬元撬動兩個投資3.99億元的項目?“不能排除安利興公司借投資名義獲取國家節能項目資金支持的可能。”
【新聞調查】
一投產就虧 秸稈發電“只開花難結果”?
據估算,四川每年秸稈總產量約4000萬噸,如果能將其中30%用于發電,四川可以建設2×1.2萬千瓦的電廠60多個。即使只有10%的秸稈用于發電,四川也可以建設電廠20個左右。“既可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又可為農民增收,一舉兩得。”專家表示,正因如此,秸稈發電被各方看好。一時間,眾多秸稈發電項目紛紛落戶四川。據記者不完全統計,除安利興兩個項目外,四川還有其他6個秸稈發電項目。但記者在致電上述項目所在地招商部門之后,得到的答復多半是:早年敲定的項目均已泡湯,而最近一兩年開工建設的項目幾乎陷入停頓。
“目前簡陽市兩個秸稈發電項目都已停止。”簡陽市招商局一位負責人說,2006年,國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曾打算投資2.7億元建設一座裝機容量2.4萬千瓦的秸稈發電廠,但該項目最終流產。
今年2月,邛崍市與四川某公司舉行發電項目簽約儀式,項目總投資3.3億元,主要利用秸稈發電。當地政府稱,該項目建成投產后,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8795億元,稅收3100萬元。時隔兩個多月,當記者致電邛崍市投資服務局跟蹤該項目的負責人時,他坦稱項目目前仍沒有實質性進展。
重慶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一位專家稱,雖然秸稈發電有國家補貼,但項目運作資金很大,一般的企業單憑自身之力很難完成,即使投產的也處于虧損狀態。
幾年下來,前述簡陽市招商局負責人對于秸稈發電的熱情已消失殆盡。他表示,溫度、交通、收儲等客觀因素成為秸稈發電的攔路虎,加之目前秸稈發電每發一度電要虧損0.1元左右,短期內不大可能有大作為。
作為國內第一家純軟稻麥秸稈發電企業,江蘇國信淮安生物質發電有限公司也面臨諸多困境。該公司副總經理王慶華稱,僅2008年上半年,該公司就虧損2000多萬元。據了解,因各地“標桿電價”不同,而生物質能發電成本一般在每度0.6元左右,對于“標桿電價”比較低的地區,生物質能發電廠即使在獲得財政補貼后,仍處于賠錢發電狀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曾對秸稈發電提出質疑,雖然目前國內政策對該項目給予支持,但要將該項目產業化并加以推廣,就要進一步解決秸稈的收集和儲存難題。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全國共有秸稈發電企業67家,上網的“綠色電力”26.13億千瓦時。
【記者手記】
秸稈發電為何尷尬?
秸稈發電是好事,但好事多磨。我們看到,企業對新能源熱情很高,秸稈發電項目紛紛落戶四川。從最早的安利興內江項目,到后來的崇州、簡陽、遂寧、綿陽等地的項目,再到最近的邛崍秸稈發電項目,盡管投資額有大有小,但國內外資本兼具,企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實地考察,最后拍板上馬。
按理說,照這種勢頭走下去,到手的鴨子飛不了——企業賺錢、政府收稅、農戶增收,應該皆大歡喜才對。但一個尷尬的事實是,從2005年至今,這些項目還沒有一個建成投產,泡湯的居多。
這里面原因很多。有專家說,四川秸稈資源約4000萬噸,即使一小部分得到利用,也是不得了的事情。既可節約能源又能保護環境,還能為農民增收,發展秸稈發電勢在必行。但真正深入下去,問題就來了:那么多分散的秸稈,濕度又大,怎么收儲?交通運輸不便怎么辦?秸稈發電虧損,還有沒有賺頭?
市場經濟時代,企業不是傻子,虧損的活兒誰愿意干?即使為了社會利益,有企業能熬上一年半載的,但誰能熬上兩年三年的?特別是在金融風暴的年代,有多少企業還敢賠本賺吆喝?
一個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起步階段注定困難重重。為此我們一方面要積極探索秸稈發電的產業模式,一方面更要完善產業的基礎配套,兩條腿同時走路,秸稈發電就不會只開花難結果,到手的鴨子也不會飛了! (郭新志)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bie)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qu)稿酬。如您不希(xi)望作(zuo)品出現在(zai)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zuo)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