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聯姻 國內家電企業難抹代工痕跡
2009-04-07 02:23:49
每經記者 盧肖紅 發自深圳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家電業大佬們開始合縱連橫,國內企業與國外巨頭聯姻也變得普遍——從去年至今,美的與開利、格力與大金、海信與惠而浦先后“跨國聯姻”。
“現在單打獨斗已經很難生存,海信與惠而浦合作是這個原因,美的與開利、格力與大金的合作也是這個原因,強強聯合已是大勢所趨。”海信集團副總裁林瀾近日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然而,這樣的“跨國婚姻”是否美滿?海外巨頭是否愿意拿出核心技術與競爭對手分享?國內家電企業是否能就此逃出“高級代工”的命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即使國內家電企業反復強調與國外巨頭聯姻不會是簡單的OEM,但OEM的痕跡似乎仍難抹去。
美的+東芝開利
美的仍倚重OEM?
美的與開利在構建全球性戰略聯盟并成立合資公司后,高調宣布進入變頻空調市場。美的東芝開利合資公司日方副總裁岸田此前曾向媒體表示,美的空調順德工廠制造的東芝品牌直流變頻空調,目前在日本市場累計銷售超過100萬套,銷量較好。
美的電器總裁方洪波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美的變頻空調總體銷售目標是300萬臺,約占明年美的空調計劃總銷量的1/6。其中,在國內的銷售目標為150萬臺,計劃銷往日本70萬~80萬臺,銷往歐洲50萬~60萬臺,目標是做國內變頻空調的第一。”
盡管美的提出了要做變頻空調第一的目標,但目前真正的變頻空調“老大”海信一直占據國內高達60%的市場份額。雖然美的獲得東芝變頻的部分技術,但在國內變頻市場占有率變化不大的情況下,美的變頻空調的多數收益或許仍來自OEM。
去年,美的空調東芝分廠副總經理坂田仁志透露,“該廠未來增長點主要在中國市場。”那么,東芝會和潛在的競爭者美的分享核心技術嗎?
“要小心美的空調!”美的東芝開利合資公司日方副總裁岸田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盡管是玩笑,但可以看出,國外企業對戰略合作方在技術上有較強的提防意識。
合作者之間可能發生的變化或許美的早已意識到。此前,美的電器總裁方洪波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美的制定了3套變頻空調的技術方案、3個系統,用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專利變化。3套方案,一套來自東芝,其余兩套來自另外一家空調巨頭。”但方洪波沒有透露另外的合作方案情況。
格力+日本大金
格力獲每年50萬臺訂單
一個月前,一直主攻定頻空調的格力電器,宣布與日本大金合作。雙方合作項目達5個,包括兩個實體項目(即雙方合資成立一個精密模具廠、一個年產能為100萬~150萬臺變頻壓縮機的工廠),以及格力將每年生產50萬臺變頻家用空調供大金返銷日本、雙方通過聯合采購降低成本、雙方派出工程技術人員共同研發新型變頻空調等3項合作。
格力電器公告稱,兩個實體項目建設仍需審批,建設期為1年,所以雙方合作的實體項目短期內不會獲得收益。從格力與大金的合作項目來看,格力最直接的收益還是每年50萬臺的變頻空調訂單。
從格力為大金代工生產,到現在雙方的戰略合作,似乎是水到渠成。不過據日本本土空調專業雜志《JARN》報道,日本大金工業株式會社社長兼CEO井上禮之在接受該雜志采訪時透露,許多大金董事會成員并不完全贊成大金與格力開展如此緊密、全面的合作,格力與大金的合作在大金董事會內部存在較大的分歧和爭議。
在格力與大金的合作中,格力似乎占盡優勢,不僅獲得了大金龐大的OEM訂單,在兩個實體項目中有51%的控股權;技術上,也使格力在整機制造和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更具競爭優勢。任何合作都是雙方利益最大化的博弈,大金認為,與格力合作,可以讓公司獲得非常明顯的成本優勢。
在全球空調領域內,出于市場競爭的考慮,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一般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國內家電企業使盡渾身解數,能否真正獲得對方的核心技術?
有業內人士表示,大金的技術輸出大多是已被充分市場化的成熟技術,從模具、控制器到壓縮機,都已是大金的成熟產品。這種合作的背后隱藏著大金的戰略,即將手中的中低端產品和技術輸出到應用規模更大的區域和市場,不但可以充分挖掘這些成熟技術和產品的剩余價值,獲得資本收益,同時可以騰出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研發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
海信+美國惠而浦
海信稱“不是簡單的OEM”
“惠而浦在全球的空調采購將放在海信,采購金額為1億美元,這是繼海信與惠而浦共建合資廠后的一次全球業務合作,雙方的合作覆蓋所有白色家電。”3月25日,海信集團副總裁林瀾在雙方簽約儀式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之前,惠而浦空調分別在海信、格力、美的等多家公司采購。現在惠而浦的空調采購全部押寶海信,這是繼去年雙方建立合資廠主攻高端產品后,進一步覆蓋白色家電的全面合作。
林瀾介紹,目前合資廠第一階段的建設已完成,剛進入第二階段,即短期內合資廠獲得收益的可能性較少。此次與惠而浦的合作,海信最直接的收益就是1億美元的訂單。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能獲得惠而浦的采購大單無疑是利好消息。
相關數據顯示,變頻空調在日本普及率接近100%,在中國家用空調市場中的占比只有7%,在歐洲為20%,而在美國幾乎為0%。美國變頻空調的普及率幾乎為0%,這意味著海信與美國白電巨頭惠而浦合作恐難以獲得技術上的幫助,那么海信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其實,看似美滿的 “跨國婚姻”背后,或許雙方都在打著各自的算盤。
林瀾認為,惠而浦的產線、技術都在海信這邊,對公司來說肯定是個好事。但業內懷疑,一直致力于定頻空調的惠而浦,難為海信帶來多大的技術支持。對海信來說,真正可見的較大收益眼下還是停留在OEM上。
對是否為惠而浦代工的質疑,林瀾表示:“我們并不是簡單的OEM,雙方將在整合資源、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展開進一步合作。”他同時表示,惠而浦與海信在各自的渠道銷售產品并不沖突。
惠而浦亞太區總監張瑞麒也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惠而浦在美國的生產線已停產,空調將在海信采購,采購或將進一步擴大。同時他表示,除了空調,公司看好海信冰箱等其他合作資源,擬進行多方面的合作。
市場展望
競爭新格局合資企業唱主角?
家電巨頭頻頻聯姻,家電業的競爭格局可能被打破,由原來內資與外資品牌的競爭,轉為合資企業之間的抗衡。
美的預計2009年將有150萬臺變頻空調在國內銷售。盡管格力沒有公布變頻空調的銷售目標,不過作為空調龍頭企業,與大金牽手后又怎會缺席變頻市場呢?此外,占據市場份額60%左右的海信,聯手惠而浦后,整個市場將出現怎樣的格局?
在日本市場,美的開利與格力大金的市場廝殺將更加激烈,格力與大金合作后,每年將有50萬臺變頻空調銷往日本,而美的計劃2009年將有70萬~80萬臺銷往日本,合資企業對抗合資企業的局面似乎一觸即發。
有業內人士認為,新的空調能效標準將出臺,變頻空調將是趨勢,國內空調企業與國外巨頭的戰略結盟有利于國內空調企業提升技術;在全球金融危機下,與國內企業的合作有利于國外巨頭實現成本壓縮。廣發證券家電行業分析師周瑾認為,這樣的合作預示著國內部分家電企業在全球經濟危機中將有崛起的機會。
同步播報
空調能效新標準延期實施
因行業內未達成一致意見,原定于3月實施的空調能效新標準,日前被相關部門證實將推遲實施,這無疑延長了庫存量巨大的4、5級能效等級空調的“生存”期限。
據了解,為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政策,有關部門原計劃在3月份將空調的能效等級門檻,由以往的5級提高至2級或3級。不過,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識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王若虹日前對媒體表示,因為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以及行業內意見無法達成一致,空調能效等級的入市門檻至今仍未最終制定,更無具體的出臺時間表。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