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00:38:58
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落幕,AI正加速向產業應用滲透,推動生產力“提質增效”,并走向物理世界。峰會上,螞蟻集團展示AI健康管家,萬聯易達集團展示AI大模型解決方案,群核科技推出云原生工業AI孿生平臺。但AI能力越強風險越高,數據安全和AI治理迫在眉睫,整治AI不實信息泛濫是當務之急。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董興生
近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落下帷幕。
當看到展會上的機器人和AI智能眼鏡,還有在烏鎮街頭行駛的無人駕駛小巴車,人們談論AI(人工智能)時,AI不再是停留于數字世界的前沿科技,而是正以人機交互的新方式,逐步邁向現實的物理世界。
國務院此前印發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我國到2035年“全面步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發展新階段”。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本次烏鎮峰會上表示,“AI對生產力和人類自身的解放將超乎想象”。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大會現場注意到,不論是工業場景、醫療健康,還是物流和大宗商品交易,眼下,AI正加速滲透到產業細分場景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推動生產力“提質增效”。
另一方面,AI能力越強,風險也越高,AI治理成為業內聚焦點。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亞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迫切需要治理AI不實信息。
躍升與下沉,AI正在無形中影響著每個人。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在烏鎮峰會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現場,螞蟻集團工作人員演示了AQ的最新功能——拍一下血壓計、血糖儀即可智能解讀數據,并支持健康數據異常的即時預警。據了解,AQ是基于螞蟻醫療大模型開發的AI健康管家。
就在11月7日,螞蟻集團CEO韓歆毅宣布調整組織架構,將原“數字醫療健康事業部”升級為“健康事業群”,并將加速推動醫療健康業務成為戰略支柱板塊。
當前,AI+醫療健康,正成為醫療行業和科技企業突破的一個熱門方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院長羅鳳鳴表示:“預問診、AI初步篩查將優化傳統診療流程,治療方案實施后的全程跟蹤將常態化,而完全自主手術機器人等前沿方向,將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逐步探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在商品交易市場,AI也正在推動市場資源配置。
譬如,鐵礦石、煤炭等原材料價格趨勢難以預測,一向是鋼鐵行業的難題。萬聯易達集團副總裁杜新凱在博覽會現場展示了萬聯摩爾AI大模型聚焦大宗品類方面的解決方案——通過產業數據問答、價格趨勢預測等功能,協助鋼鐵企業實現價格趨勢預測、指導生產計劃、優化供應鏈決策與采銷策略,使各環節資源配置更為精準。
“我們基于產業生態沉淀的可信數據底座,構建了產業知識動態圖譜。同時,通過結構化思考和專家級分析,基于產業底層邏輯,推導出嚴謹專業的最終結果,讓模型能夠更好地理解產業和服務產業。”杜新凱表示,智能體不僅分析鐵礦石相關指標,如價格變動、產量、發貨量等,還會將上下游指標數據進行關聯分析,包括但不限于鋼鐵、機械制造、基建、房地產等行業數據。
眼下,AI不僅在數字世界“狂飆突進”,更通過端側AI應用,走向現實的物理世界。
11月10日,斯坦福大學教授、World Labs聯合創始人李飛飛發表長文,認為當前以大型語言模型為代表的AI雖然擅長處理抽象知識,卻如同在“黑暗中行走”,缺乏對物理世界的真實理解。而空間智能,即人類用以理解、導航并與三維世界交互的底層能力,將是實現機器真正智能的關鍵突破。
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現場,跳舞的人形機器人、現場巡檢的四足機器狗成為展會上強互動的產品形態。但未來,機器人究竟是更先進入工廠“打工”,還是先走進人類生活?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群核科技資深副總裁、SpatialTwin產品負責人吳鍇亮預判,具身智能機器人未來會大規模進入人類生活,而最先進入的大概率是確定性和任務比較明確的工業環境,其后才會逐步接觸一些非標任務,以及與人類共存。
“進入工廠的不一定是帶腿的人形機器人形態,我們看到近期一些制造企業發布的機器人產品并不都是雙足人形,而是輪式機器人,在工業領域,實用性最重要,形態并不重要。”吳鍇亮表示。面向工業具身智能規模化落地,群核科技在本次互聯網大會期間推出云原生工業AI孿生平臺SpatialTwin,基于云原生技術實現本地化“零部署”。
除了機器人,端側智能硬件AI眼鏡也成為此次博覽會的吸睛科技產品。
夸克AI眼鏡產品經理邱華向記者介紹,夸克AI眼鏡搭載了夸克AI能力和阿里通義大模型,集成導航、支付、翻譯、拍照、通話、音樂播放等基礎功能,同時支持信息提醒、購物比價、商務服務等場景化應用。不過,記者了解到,該款AI眼鏡仍在預售中,預計11月底正式發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葉曉丹 攝
當各行各業都開始接入大模型、推出智能體、應用AI技術,Token(模型處理文本的最小單位)的消耗量正在激增。國家數據局披露,截至2025年6月底,日均Token消耗量已經突破30萬億。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此前強調,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數據在推動“人工智能+”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特別是高質量數據集的建設至關重要。
數據驅動的模型對高質量數據產生了前所未有的需求,數據要素跨主體、跨行業、跨區域的低成本、高性能、高安全流通變得更為迫切。
螞蟻集團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安全官、螞蟻密算董事長韋韜表示,在模型應用上,當前大模型應用仍存在嚴峻的可靠性不足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當下大部分智能體基于自然語言構建,自然語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精確性,不是一個好的工程化載體;其次是,實際專業問題的復雜度往往遠超大模型可靠性規模門檻,導致可靠性雪崩式崩塌。
韋韜認為,數據要素與新時代AI架構是迭代演進的關系,未來數據要素流通領域將迎來“數模一體”的范式變革。
當前除通用的大模型外,各行業還在搭建基于行業的知識庫和數據集。基于各行業的AI Agent(智能體)成為2025年AI的應用趨勢。
韋韜表示:“當前公開的數據和知識,基座大模型基本都訓練完了,接下來專業模型或者智能體更需要以往沒有在網上或者公開渠道流轉的信息和知識。”而這部分信息稀缺且敏感,所以對這類信息的保護往往具備合規方面的要求。這一痛點給密態計算帶來了巨大的應用前景,“密算要保護的不只是流通的數據,還包括數據上流通的垂類大模型和專業的智能體”。
隨著AI技術和應用快速發展,AI治理迫在眉睫。
張亞勤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指出:“AI能力越強,它的風險就越高,當然有失控的風險,也有被亂用的風險。所以在信息智能方面,深度的偽造、虛假的信息、AI幻覺,都帶來了很大問題,這時就需要有政策法規,給AI技術應用一些底線,讓大家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而眼下,在張亞勤看來,整治AI不實信息的泛濫是當務之急。人工智能產生的內容,存在一些不實之處。這些信息,同樣作為新的訓練數據,進入新的AI模型,自我繁殖、自我放大。張亞勤強調,這個問題需要從技術方面、人機交互以及政策方面來解決。否則,后續若以不實的信息作為訓練數據,會出現指數級泛濫,這是當前AI治理面臨的迫切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