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06 19:00:14
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春天已至,爭議難免,但人形機器人改變工業生產、重塑生活方式的大趨勢,已在這場“拉鏈自證”的風波中愈發清晰。
每經評論員 賈運可
這兩天,小鵬全新一代IRON機器人成為輿論焦點。11月5日,在小鵬科技日上,IRON憑借優雅的“貓步”等高度擬人動作迅速出圈,但也讓千萬網友陷入“是真人還是機器”的爭論。面對洶涌的質疑,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用一條“一鏡到底”的視頻自證。
在視頻中,工作人員拉開機器人外殼拉鏈,露出晶格狀仿生肌肉與精密控制器,有力回應了各種質疑。這種透明化溝通不僅快速扭轉輿情,更實現了從“輿情危機”到“技術科普”的華麗轉身。
這場爭議的核心悖論,在于IRON機器人的技術亮點恰恰成為被懷疑的“原罪”。小鵬團隊耗時7年打磨的82個自由度仿生結構,讓機器人的步態誤差控制在2毫米內;3顆自研圖靈芯片提供的2250TOPS算力,是行業標桿特斯拉Optimus的15倍,正是這些硬核技術支撐起了IRON的“類人表現”。
公眾對新興技術的懷疑,往往源自認知節奏與技術進步的不一致。此前行業內出現的造假事件以及人形機器人長期停留在實驗室原型的現實,都讓大眾下意識用“真人扮演”這一最直接的解釋來填補認知空白。IRON展現的重心轉移、關節緩沖等“類人”動作,正好觸發了這類本能懷疑。換言之,技術的逼真反而成了證偽的導火索——越像人,越要承受更強的審視。
但反過來看,這次風波也恰恰證明了行業的幾個關鍵進展。
在技術轉化上,小鵬實現了“實驗室原型”到“實用產品”的跨越,IRON機器人已在小鵬工廠承擔分揀、搬運與質檢任務,與寶鋼達成生態合作更標志著其正式切入工業巡檢場景,擺脫了多數同行“只能炫技不能干活”的尷尬。
在成本控制上,通過汽車技術與機器人技術的協同復用,小鵬將高階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壓縮至50萬元以內,較特斯拉Optimus預期成本低約40%,解決了行業長期面臨的“成本高企、難以規模化”痛點。
在場景落地中,其選擇工業場景作為突破口,避開了消費級市場的復雜需求,更符合當前技術成熟度,為后續迭代積累了關鍵數據。
這些突破共同指向一個清晰的結論: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不是遙遠的科幻想象,而是正在發生的產業現實,小鵬的2026年底規模量產計劃,并非空中樓閣,而是建立在技術、成本、場景三重突破的堅實基礎上,也為行業提供了另一條可行路徑。
從“被質疑藏人”到“拉鏈自證實力”,小鵬機器人的故事,是技術創新路上的生動注腳。它告訴我們,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在爭議中試錯、在質疑中進步的過程。隨著更多企業加入人形機器人賽道,技術迭代將加速推進,成本將進一步下降,應用場景將持續拓寬。這場“逼真到被懷疑”的爭議,或許將成為行業的轉折點,標志著人形機器人從專業圈層走向大眾視野,從技術炫技走向實用落地。人形機器人商業化春天已至,爭議難免,但人形機器人改變工業生產、重塑生活方式的大趨勢,已在這場“拉鏈自證”的風波中愈發清晰。
當然,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之路仍有多重挑戰:量產能力、長期可靠性、安全與倫理規范、與現有勞動力體系的銜接,以及監管框架的完善……在技術演示到規模部署之間,往往有更長的“煉獄期”。因此,企業既要在技術與場景上求穩,也要提前與監管、行業用戶協同,設定可量化的安全與性能指標,分階段推進商業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