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濱化股份沖刺港交所:氯堿業務萎縮拖累毛利率,傳統化工龍頭如何破解“增收不增利”難題?

2025-11-06 18:44:48

A股濱化股份近日向港交所呈交IPO申請,華泰國際和建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擬募資用于多個項目建設及營運。公司自稱氯堿龍頭,但該板塊收入占比下滑,毛利率累計降超18個百分點。公司曾發布定增預案,后下調金額并終止。此外,前董事長減持計劃仍在進行。公司證券部人士稱,氯堿產品營收下滑主要因價格下降,定增終止與港股IPO無關。

 每經記者|蔡鼎    每經編輯|張益銘    

港交所官網披露,A股公司濱化股份(601678.SH,股價4.37元,市值89.88億元)近日向港交所首次呈交了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文件,華泰國際和建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招股書顯示,濱化股份擬將此次港股IPO募集資金用于在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源網荷儲項目建設、提升研發能力、在國內建設高端電子化學品生產設施、發展海外銷售及服務網絡及一般營運資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稱“每經記者”)梳理濱化股份招股書發現,雖然公司自稱在氯堿化學品行業穩居龍頭地位,但該板塊的收入占比近年來呈不斷下滑的趨勢。同時,由于公司氯堿化學品售價大幅下降,拖累了公司近年來的毛利率,導致公司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累計下降超18個百分點。

記者還注意到,濱化股份曾于2023年8月底披露高達20億元的定增預案,不過該預案在2024年5月被下調至14億元,隨后又在10月份被終止并撤回申請文件。此外,截至發稿,濱化股份前董事長張忠正不超過1688.78萬股的減持計劃仍在進行當中。

基礎業務氯堿化學品收入下滑

招股書顯示,濱化股份是國內一家綜合型化工集團,業務領域包括氯堿化學品、碳三碳四化學品及濕電子化學品三大核心板塊。其中,公司在氯堿化學品行業穩居龍頭地位。

具體來看,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內”),濱化股份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氯堿化學品,但占比分別為90.8%、88.4%、59.8%和41.9%——呈不斷下滑趨勢。同期,公司碳三碳四化學品的收入占比從0上升至47.4%。

圖片來源:濱化股份招股書

公司稱,氯堿化學品板塊一直是其基礎業務,而碳三碳四化學品則是公司近年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新業務,其碳三碳四化學品廣泛應用于塑料、橡膠、紡織及電子材料等行業。

濱化股份的核心產品包括燒堿、環氧丙烷、MTBE(甲基叔丁基醚)、電子級氫氟酸等。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稱,按2024年收入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粒狀燒堿、食品級片狀燒堿、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及氯丙烯生產商;按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產能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環氧丙烷民營生產商。此外,濱化股份亦是國內少數能夠制造用于先進半導體工藝的電子級氫氟酸的生產商之一。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濱化股份已將產品分銷至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但公司的主要收入仍來自國內。報告期內,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別僅為6.1%、5.4%、3.4%和2.9%。

去年“增收不增利”

業績方面,報告期內,濱化股份分別實現營收88.92億元、73.06億元、102.28億元和73.54億元。同期,公司實現凈利潤12.03億元、3.99億元、2.17億元和1.36億元。可以看出,雖然公司2024年的營收增長了40%,但該年的凈利潤卻下滑了45.54%,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而2023年,濱化股份的營收和凈利潤甚至出現了“雙降”的情況。

圖片來源:濱化股份招股書

報告期內,濱化股份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26.5%大幅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4%,累計降幅18.1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濱化股份招股書

濱化股份采用以直銷為主、分銷為輔的銷售模式。不過,報告期內公司透過分銷商銷售產生的收入占比分別為23.2%、25.2%、33.0%和33.8%,呈上升趨勢。

公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原鹽、液化石油氣(主要是丙烷和丁烷)、原煤及其他。報告期內,濱化股份主要向中國及海外供應商采購原材料,同時公司能夠獨立生產所需的部分原材料。報告期內,濱化股份對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占總采購額的比分別為28.4%、27.7%、46.5%和49.0%,呈不斷集中的趨勢。同期,公司對最大單一供應商的采購額占比分別為12.8%、15.2%、19.8%和19.8%。

公司也在招股書中提及,“這種供應商集中風險及依賴可能會導致多種挑戰,包括潛在的供應中斷、供應商定價能力增強以及質量控制問題??”

圖片來源:濱化股份招股書

每經記者還注意到,報告期內,濱化股份的流動資產均小于流動負債,即流動比率小于1。具體來看,報告期內公司的流動資產分別為45.8億元、40.34億元、36.06億元和50.37億元。而同期,公司的流動負債分別為47.02億元、59.21億元、56.64億元和72.69億元,均高于同期的流動資產。

去年曾終止14億元定增,前董事長減持計劃仍在進行中

濱化股份的歷史可追溯至1968年,當時其前身惠民地區北鎮化工廠成立,其后更名為山東濱州化工廠。1998年5月21日,山東濱州化工廠重組為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山東濱州濱化化工有限公司,后更名為山東濱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10月10日,公司完成股份制改制。

2010年2月23日,濱化股份在上交所上市,募資總額20.9億元。但除了A股IPO募資外,上市至今,濱化股份還通過2012年8月和2014年7月發行中期票據累計融資10億元。此外,公司還曾在2020年4月發行可轉債,募資24億元。

圖片來源:Wind

也就是說,算上A股IPO融資,濱化股份已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累計募資54.9億元。如果此次港股IPO順利,將是濱化股份A股上市以來第五次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8月底,濱化股份曾發布定增預案,擬定增募資20億元,用于包括“24/74.2萬噸/年環氧丙烷/甲基叔丁基醚(PO/MTBE)項目”在內的三個項目。然而,2024年5月,公司將定增募資的金額從20億元下調至14億元,募投項目也從三個下調為一個。同年10月,公司又終止定增并撤回申請文件。

圖片來源:濱化股份公告

截至招股書披露日,濱化股份無控股股東,濱州和宜及濱州和遠(作為濱州和宜的普通合伙人)持有濱化股份已發行總股本的9.9%。其中,濱州和宜由山東濱化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其有限合伙人)持股99.9%,并由濱州和遠(作為其普通合伙人)持股0.1%。濱州和遠則分別由濱化股份董事長于江、張立營及監事李民堂擁有40%、30%和30%。

此外,在濱化股份7月底發布擬赴港上市的公告后,前董事長張忠正卻在8月初發布減持計劃,其因“自身資金需求”,擬減持不超過1688.78萬股。截至今日(11月6日),張忠正的這一減持計劃仍在進行當中,濱化股份尚未發布任何關于其減持進展的公告。而在上述減持前,張忠正在濱化股份的持股比例已經從2017年以前的10.50%降至5.9%。

針對公司報告期內氯堿化學品營收占比和毛利率下滑等問題,11月6日下午,每經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濱化股份,公司證券部人士表示,這些都是基礎的化工產品,價格也比較透明,(拖累毛利率)主要是因為產品價格的下降。

展望未來,該人士表示:“從需求來看,目前大部分燒堿都用于氧化鋁生產,下游要看原料和產品的價差,若價差高,下游氧化鋁企業開工就會刺激商品需求。”

而對于去年終止14億元定增與此次港股IPO募資的聯系,該人士明確稱“沒有關系”。他表示,去年的定增項目最后是用了銀行授信和自有資金完成了項目建設,目前都在投產了,項目也正在產生現金流,未來公司會逐步將資本結構進行優化。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港交所官網披露,A股公司濱化股份(601678.SH,股價4.37元,市值89.88億元)近日向港交所首次呈交了IPO(首次公開募股)申請文件,華泰國際和建銀國際為聯席保薦人。招股書顯示,濱化股份擬將此次港股IPO募集資金用于在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源網荷儲項目建設、提升研發能力、在國內建設高端電子化學品生產設施、發展海外銷售及服務網絡及一般營運資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下稱“每經記者”)梳理濱化股份招股書發現,雖然公司自稱在氯堿化學品行業穩居龍頭地位,但該板塊的收入占比近年來呈不斷下滑的趨勢。同時,由于公司氯堿化學品售價大幅下降,拖累了公司近年來的毛利率,導致公司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累計下降超18個百分點。 記者還注意到,濱化股份曾于2023年8月底披露高達20億元的定增預案,不過該預案在2024年5月被下調至14億元,隨后又在10月份被終止并撤回申請文件。此外,截至發稿,濱化股份前董事長張忠正不超過1688.78萬股的減持計劃仍在進行當中。 基礎業務氯堿化學品收入下滑 招股書顯示,濱化股份是國內一家綜合型化工集團,業務領域包括氯堿化學品、碳三碳四化學品及濕電子化學品三大核心板塊。其中,公司在氯堿化學品行業穩居龍頭地位。 具體來看,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下稱“報告期內”),濱化股份的主要收入來源為氯堿化學品,但占比分別為90.8%、88.4%、59.8%和41.9%——呈不斷下滑趨勢。同期,公司碳三碳四化學品的收入占比從0上升至47.4%。 公司稱,氯堿化學品板塊一直是其基礎業務,而碳三碳四化學品則是公司近年來發展的一項重要新業務,其碳三碳四化學品廣泛應用于塑料、橡膠、紡織及電子材料等行業。 濱化股份的核心產品包括燒堿、環氧丙烷、MTBE(甲基叔丁基醚)、電子級氫氟酸等。招股書援引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稱,按2024年收入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粒狀燒堿、食品級片狀燒堿、三氯乙烯、四氯乙烯及氯丙烯生產商;按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產能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環氧丙烷民營生產商。此外,濱化股份亦是國內少數能夠制造用于先進半導體工藝的電子級氫氟酸的生產商之一。 截至今年上半年末,濱化股份已將產品分銷至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及地區,但公司的主要收入仍來自國內。報告期內,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別僅為6.1%、5.4%、3.4%和2.9%。 去年“增收不增利” 業績方面,報告期內,濱化股份分別實現營收88.92億元、73.06億元、102.28億元和73.54億元。同期,公司實現凈利潤12.03億元、3.99億元、2.17億元和1.36億元。可以看出,雖然公司2024年的營收增長了40%,但該年的凈利潤卻下滑了45.54%,出現“增收不增利”的情況。而2023年,濱化股份的營收和凈利潤甚至出現了“雙降”的情況。 報告期內,濱化股份的毛利率從2022年的26.5%大幅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8.4%,累計降幅18.1個百分點。 濱化股份采用以直銷為主、分銷為輔的銷售模式。不過,報告期內公司透過分銷商銷售產生的收入占比分別為23.2%、25.2%、33.0%和33.8%,呈上升趨勢。 公司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原鹽、液化石油氣(主要是丙烷和丁烷)、原煤及其他。報告期內,濱化股份主要向中國及海外供應商采購原材料,同時公司能夠獨立生產所需的部分原材料。報告期內,濱化股份對前五大供應商的采購額占總采購額的比分別為28.4%、27.7%、46.5%和49.0%,呈不斷集中的趨勢。同期,公司對最大單一供應商的采購額占比分別為12.8%、15.2%、19.8%和19.8%。 公司也在招股書中提及,“這種供應商集中風險及依賴可能會導致多種挑戰,包括潛在的供應中斷、供應商定價能力增強以及質量控制問題??” 每經記者還注意到,報告期內,濱化股份的流動資產均小于流動負債,即流動比率小于1。具體來看,報告期內公司的流動資產分別為45.8億元、40.34億元、36.06億元和50.37億元。而同期,公司的流動負債分別為47.02億元、59.21億元、56.64億元和72.69億元,均高于同期的流動資產。 去年曾終止14億元定增,前董事長減持計劃仍在進行中 濱化股份的歷史可追溯至1968年,當時其前身惠民地區北鎮化工廠成立,其后更名為山東濱州化工廠。1998年5月21日,山東濱州化工廠重組為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山東濱州濱化化工有限公司,后更名為山東濱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7年10月10日,公司完成股份制改制。 2010年2月23日,濱化股份在上交所上市,募資總額20.9億元。但除了A股IPO募資外,上市至今,濱化股份還通過2012年8月和2014年7月發行中期票據累計融資10億元。此外,公司還曾在2020年4月發行可轉債,募資24億元。 也就是說,算上A股IPO融資,濱化股份已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累計募資54.9億元。如果此次港股IPO順利,將是濱化股份A股上市以來第五次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8月底,濱化股份曾發布定增預案,擬定增募資20億元,用于包括“24/74.2萬噸/年環氧丙烷/甲基叔丁基醚(PO/MTBE)項目”在內的三個項目。然而,2024年5月,公司將定增募資的金額從20億元下調至14億元,募投項目也從三個下調為一個。同年10月,公司又終止定增并撤回申請文件。 截至招股書披露日,濱化股份無控股股東,濱州和宜及濱州和遠(作為濱州和宜的普通合伙人)持有濱化股份已發行總股本的9.9%。其中,濱州和宜由山東濱化投資有限公司(作為其有限合伙人)持股99.9%,并由濱州和遠(作為其普通合伙人)持股0.1%。濱州和遠則分別由濱化股份董事長于江、張立營及監事李民堂擁有40%、30%和30%。 此外,在濱化股份7月底發布擬赴港上市的公告后,前董事長張忠正卻在8月初發布減持計劃,其因“自身資金需求”,擬減持不超過1688.78萬股。截至今日(11月6日),張忠正的這一減持計劃仍在進行當中,濱化股份尚未發布任何關于其減持進展的公告。而在上述減持前,張忠正在濱化股份的持股比例已經從2017年以前的10.50%降至5.9%。 針對公司報告期內氯堿化學品營收占比和毛利率下滑等問題,11月6日下午,每經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濱化股份,公司證券部人士表示,這些都是基礎的化工產品,價格也比較透明,(拖累毛利率)主要是因為產品價格的下降。 展望未來,該人士表示:“從需求來看,目前大部分燒堿都用于氧化鋁生產,下游要看原料和產品的價差,若價差高,下游氧化鋁企業開工就會刺激商品需求。” 而對于去年終止14億元定增與此次港股IPO募資的聯系,該人士明確稱“沒有關系”。他表示,去年的定增項目最后是用了銀行授信和自有資金完成了項目建設,目前都在投產了,項目也正在產生現金流,未來公司會逐步將資本結構進行優化。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