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新文化熱點

每經網首頁 > 新文化熱點 > 正文

像電影一樣做宣發、像電視劇一樣拍續集,短劇做起了“長線生意”

2025-10-30 16:09:59

《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第三部24小時紅果熱度破兩億,短劇宣發全面升級,線下首映禮、掃樓、粉絲見面會等不斷。同時,短劇系列化加速,《家里家外2》《云渺4》等續作頻出。伴隨市場規模擴大,內容行業話語權轉移,短劇從低成本試水到長線運營,正重塑內容產業邏輯,或成為新文化工業形態。

 每經記者|宋美璐    每經編輯|文多    

《太奶奶3》看片會排隊簽到場面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美璐 攝

短劇也能“上大銀幕”。

近日,《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第三部(下稱《太奶奶3》)上線,24小時紅果熱度值突破兩億,刷新紅果短劇平臺紀錄。上線當天,其在北京英皇電影城舉行了熱鬧的看片會,現場人頭攢動,主創亮相、粉絲捧場,排場堪比電影首映。

一邊是短劇宣發全面升級,線下首映禮、主創“掃樓”(掃樓指前往平臺等企業進行逐層拜訪的宣發方式)、粉絲見面會等花樣不斷;另一邊是短劇系列化趨勢加速顯現,《家里家外2》《云渺4》等續作頻出。短劇,正在告別“一錘子買賣”的低成本試水,成為擁有明確檔期、系統宣發和專業制作的內容業態。

從量變到質變,從項目制到內容矩陣,短劇正在成為內容產業的新主角。

北京英皇電影城內舉辦的《太奶奶3》看片會,現場人頭攢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美璐 攝

短劇宣發影視化:掃樓、見面會、檔期制

《太奶奶3》的看片會地點選在了北京英皇電影城三里屯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這里看過電影《F1:狂飆飛車》的首映,也參與過年度熱劇《生萬物》的預熱活動。相比起來,這一次的短劇看片會場面絲毫不遜色:鮮花、海報、主創分享等一應俱全,簽到入場的觀眾也是排起長龍,隊伍甚至延伸到了停車場。現場粉絲熱情高漲,舉著應援燈牌為心儀的短劇演員打Call。

“重新認識下短劇吧。”工作人員笑著對記者說。

過去一年,短劇正在成為內容產業中增速最快的板塊。

內容營銷服務商Dataeye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全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6.96億,占網民總數比重接近七成。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34.3億元,在2027年達到856.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9.2%。

內容供給側從“草臺班子”走向系統化制作,宣發體系也隨之進階,進入全面影視化。過去,短劇宣發主要依賴平臺買量和短視頻引流,形式直接、周期短,上線就是“一錘子買賣”。而2025年起,業內已出現多種向長劇、電影看齊的宣發模式。

比如,年度爆款短劇《家里家外》的續作在拍攝期間開放了媒體探班,通過實時直播讓觀眾直擊拍攝現場;短劇演員王道鐵、王培延以 “聽花島廠牌男團”身份亮相新浪掃樓直播,單場觀看量近300萬,復刻了長劇 “掃樓造勢” 的宣發邏輯。

不僅在上線前,還有短劇會在上線后開展慶功宴等類型的直播活動。短劇《念念有詞》成為紅果短劇平臺播放量最快破30億的短劇后,平臺為此在黃浦江上舉辦了一次郵輪慶功會。10 月,另一部爆款短劇《盛夏芬德拉》在杭州舉辦線下慶功宴暨粉絲見面會,主演劉蕭旭、郭宇欣現場還原了劇中名場面,“#盛夏芬德拉見面會#”“#劉蕭旭郭宇欣都哭了#”話題也一度登上微博熱搜,實現完播后仍造熱度的效果。

《盛夏芬德拉》播放量破30億見面會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

這種“線上引流+線下造勢”的組合拳,讓短劇從一次性消費內容變成了可持續討論的文化話題。

此外,在平臺參與下,短劇已經形成了清晰的 “檔期概念”。2025年春節檔,紅果短劇、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平臺同步推出短劇片單,其中紅果短劇發布的“追劇日歷”中,涵蓋了超百部新劇。

續作不斷,一年拍五季

宣發升級只是短劇躍遷的一個表象,更深層的變化正在內容端與產業鏈條中發生。

不僅是《太奶奶3》,市場上的短劇續作越來越多。爆款劇《家里家外》已經拍攝了第二部,《云渺》已經播出了第四季,第五季也已經開始預約。這意味著短劇正在進入系列化、IP(知名文創)化階段。

圖片來源:紅果短劇官方賬號

“能夠有續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觀眾喜歡劇情里的人物、人物關系,希望能看到關于他們的更多故事。”《太奶奶3》的編劇黃經天表示,這是對內容制作者的肯定,與此同時,創作難度也會大很多。“想要讓觀眾繼續認可第二季、第三季,創作者必須下更多的功夫在創作上,既要滿足觀眾們的需求,也要超出他們的期待。”黃經天介紹。

系列化與創新之間的平衡,正成為行業命題。

“續作能不能成立,關鍵在于人物和人物關系能否持續吸引觀眾。”黃經天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他認為:“‘太奶奶’系列之所以能延展,是因為太奶奶這個人物有厚度、有反差,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能不斷激發新故事。但我們也提醒自己,不能一味重復套路,必須創新。比如因為很多觀眾都喜歡這一家人之間的互動,在《太奶奶3》中我們采用了情景喜劇式敘事,將群像感放大了,一些小事就能激發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展現有趣和愛的流動。”

黃經天認為,接下來短劇的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內容創新。“續作越來越多,但也越來越難寫。觀眾的期待值在提升,我們必須在延續熟悉感的同時,根據觀眾的反饋去調整、完善下一部的創作邏輯。創新可能會帶來爭議,但不創新就必然會如一潭死水。”他說道。

伴隨短劇市場規模擴大,內容行業的話語權出現了結構性轉移。愛奇藝、騰訊視頻等長視頻平臺開發了自制短劇項目;小米、小紅書等互聯網企業也進入賽道,構建差異化內容布局。

北京英皇電影城內舉辦的《太奶奶3》看片會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宋美璐 攝

聽花島公司總制片人趙優秀感受到了行業的變化,他表示:“短劇今年整體上又上了一個臺階,(有)相關部門的認可、支持,同時觀眾群體也擴大了。很多長劇觀眾入局,這對人才的流入是有利的,有更多專業的、科班新老演員加入。長劇、電影公司的經紀人推演員來演短劇的情況也很常見。”

從草根團隊到專業制作機構,從“一錘子買賣”到長線運營。短劇正在重塑中國內容產業的底層邏輯:生產更快,反饋更直接,變現更靈活,創意更“年輕”。當創作、宣發與產業鏈全面升級,短劇已不僅僅是一種時長形式,而是一種新的文化工業形態。

或許,我們正站在“短劇時代”的起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