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客戶刑案曝出“案中案”,國元證券一名保代牽扯其中,昔日“深度捆綁”今成風險導火索

2025-10-21 17:46:36

近期,司爾特一則案件進展公告,將國元證券及其保代孫彬卷入輿論中心,孫彬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等。此前國元證券投行已風波不斷,IPO項目撤回率高、頻遭監管“點名”。同時,投行團隊穩定性與業績也亮紅燈,重要人物被查、業務連虧兩年半。面對多重困境,國元證券公布四大整改措施,但其能否走出泥潭、實現目標,仍有待檢驗。

 每經記者|陳晨    每經編輯|彭水萍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期,司爾特一則看似尋常的案件進展公告,卻意外將國元證券及其一名保薦代表人卷入輿論漩渦中心。

根據司爾特公告,其前任高管涉嫌職務侵占、受賄等罪名的案件已被移送審查起訴,而在長長的涉案人員名單中,國元證券保代孫彬的名字赫然在列,其涉嫌罪名包括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這起事件猶如一枚投入水中的深水炸彈,不僅揭開了保代與客戶之間“深度捆綁”模式潛藏的巨大風險,更將國元證券投行業務近年來面臨的重重困境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

事實上,在孫彬事發之前,國元證券投行早已是風波不斷:高達63.16%的IPO項目撤回率、接踵而至的監管措施、投行“元老級”人物被查以及連續兩年半的投行業績虧損。一系列負面事件環環相扣,共同指向了其內部控制與執業質量可能存在的缺陷。這場由單一事件引爆的危機,正嚴峻考驗著國元證券投行業務的發展。

 一紙公告揭開“案中案”,國元證券保代卷入客戶刑案

國元證券與這起風波的直接關聯,始于其保薦代表人孫彬被卷入客戶的刑事案件。時間回溯到2023年底,司爾特在自查過程中發現了部分管理人員存在涉嫌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公司全資子公司貴州路發實業公司(以下簡稱貴州路發)巨額財產的情況,經多次約談相關人員,其拒不配合公司自查并相繼辭職。于是,公司于2024年1月17日報案。

經過數月的偵查,案件在今年9月29日迎來重大進展。司爾特公告稱,已收到檢察院的告知書,該案已由公安局移送審查起訴。 

根據這份告知書,涉案人員不僅包括司爾特前董事、高管金國清、金政輝等人,還出現了一名關鍵的外部人員——國元證券保代孫彬。文件顯示,孫彬與司爾特前高管一同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同時涉嫌職務侵占罪。

公開資料顯示,孫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國元老將”。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信息,他自2008年進入證券業以來,便一直在國元證券任職,并于2014年8月正式登記為保薦代表人。值得注意的是,孫彬與司爾特之間的業務聯系可謂“深度捆綁”。司爾特自上市以來共完成三次股權融資,除了2011年的首發上市外,2015年9月的定向增發和2019年5月的可轉債項目,均由孫彬參與保薦。其中,2015年的定增項目更是孫彬成為保代后完成的首個保薦項目。這種長期且緊密的合作關系,在為雙方帶來業務便利的同時,也為如今的風險暴露埋下了伏筆。

孫彬保薦項目一覽

事實上,在司爾特正式公告之前,市場已能嗅到一絲不尋常的氣息。今年6月至7月,廣大特材、洽洽食品、金種子酒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內容幾乎如出一轍:因孫彬個人原因,其無法繼續擔任公司的持續督導保薦代表人,國元證券因此委派其他人員接替其工作。當時,“個人原因”的模糊表述并未引起廣泛關注,但如今回看,這更像是一場風險發酵前的“悄然解綁”。 

“帶病闖關”頻頻折戟,兩大典型項目遭監管“點名” 

如果說孫彬涉案是一起突發的“黑天鵝”事件,那么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在執業質量層面暴露出的問題,則更像是一頭長期存在的“灰犀牛”。近年來,公司投行業務,尤其是IPO保薦業務的執業質量備受市場質疑,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其高企的項目撤回率。

據Wind數據顯示,在2023年至2024年這兩年間,國元證券作為保薦機構的IPO項目共有19個,其中主動撤回的項目數量多達12個,撤回率高達63.16%,這也使得國元證券的專業能力和項目篩選標準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圖片來源:Wind截圖

在這些撤回的項目中,有兩個案例尤為典型,并直接招致了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其一是安芯電子項目,該項目于2023年9月撤回發行上市申請。2025年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紀律處分決定,直指國元證券在核查過程中存在重大缺陷。上交所查明,國元證券就發行人的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營業收入等關鍵事項先后出具多份報告,均表示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但最終的核查結論與事實明顯不符。因此,上交所對國元證券予以通報批評,并對該項目的兩名保薦代表人采取了“暫停執業資格”半年的紀律處分。 

另一案例是大昌科技項目,該項目于2024年8月撤回申請。一年后的2025年8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采取了行動,指出該項目的兩名保代在執業過程中,對相關事項未能充分關注并審慎核查,發表的核查意見不準確,且存在資金流水核查程序執行不到位等問題。最終,深交所對這兩名保代采取了約見談話的自律監管措施。 

除了交易所層面的點名批評,來自地方證監局的警示也印證了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并非個案問題。2025年4月,安徽證監局對國元證券出具警示函,明確指出公司在開展投資銀行業務過程中,存在“個別內部制度執行不到位、個別項目盡職調查不充分”的問題。來自監管層的連番警示,無疑表明其投行業務的內控和管理體系出現了疏漏。 

投行重要人物被查、業務連虧,國元證券公布四大整改措施求生

在執業質量備受考驗的同時,國元證券投行團隊的穩定性和經營業績也亮起了紅燈,呈現出“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

人事層面的動蕩早在孫彬事發前就已開始。2024年8月,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市場:國元證券原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王晨因個人原因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王晨是國元證券投行業務的“元老級”人物,早在2004年4月便成為首批保薦代表人之一,他的被查一度讓公司的投行項目備受關注。 

與此同時,國元證券投行業務經營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財務數據顯示,國元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從2022年的7.66億元,銳減至2023年的2.01億元和2024年的1.63億元。更嚴峻的是公司投行業務盈利能力受到考驗:2022年,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尚能實現3.69億元的營業利潤,但到了2023年和2024年,由于投行業務支出超過業務收入,投行業務連續兩年出現虧損,虧損額分別為8948.41萬元和8239.27萬元。

數據來源:記者據國元證券各定期報告整理

這種虧損的態勢延續到了2025年。根據公司半年報,2025年上半年,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實現收入9025.08萬元,同比增長44.78%,但由于成本支出同樣高企,達到9789.99萬元,最終業務利潤仍為負數,虧損764.91萬元。這意味著,公司的投行業務已經連續兩年半未能實現盈利。

面對項目頻頻撤回、監管連番“點名”等多重困境,國元證券在2025年半年度報告中對前述監管措施進行了回應,并披露了整改計劃。公司稱將立即進行整改,具體措施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以案示警,加強合規宣導,并對責任人追責問責;二是加大內部制度執行力度,細化盡職調查標準;三是針對監管重點關注事項,優化內控流程,加強全過程質量管控;四是加強對首發撤回項目的分析總結,開展執業能力培訓,并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執業水平。

上述整改計劃是否能幫助國元證券投行業務走出泥潭,以及公司能否實現“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產業投資銀行”的目標,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41N1411911769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一石激起千層浪。近期,司爾特一則看似尋常的案件進展公告,卻意外將國元證券及其一名保薦代表人卷入輿論漩渦中心。 根據司爾特公告,其前任高管涉嫌職務侵占、受賄等罪名的案件已被移送審查起訴,而在長長的涉案人員名單中,國元證券保代孫彬的名字赫然在列,其涉嫌罪名包括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這起事件猶如一枚投入水中的深水炸彈,不僅揭開了保代與客戶之間“深度捆綁”模式潛藏的巨大風險,更將國元證券投行業務近年來面臨的重重困境暴露在公眾視野之下。 事實上,在孫彬事發之前,國元證券投行早已是風波不斷:高達63.16%的IPO項目撤回率、接踵而至的監管措施、投行“元老級”人物被查以及連續兩年半的投行業績虧損。一系列負面事件環環相扣,共同指向了其內部控制與執業質量可能存在的缺陷。這場由單一事件引爆的危機,正嚴峻考驗著國元證券投行業務的發展。 一紙公告揭開“案中案”,國元證券保代卷入客戶刑案 國元證券與這起風波的直接關聯,始于其保薦代表人孫彬被卷入客戶的刑事案件。時間回溯到2023年底,司爾特在自查過程中發現了部分管理人員存在涉嫌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公司全資子公司貴州路發實業公司(以下簡稱貴州路發)巨額財產的情況,經多次約談相關人員,其拒不配合公司自查并相繼辭職。于是,公司于2024年1月17日報案。 經過數月的偵查,案件在今年9月29日迎來重大進展。司爾特公告稱,已收到檢察院的告知書,該案已由公安局移送審查起訴。 根據這份告知書,涉案人員不僅包括司爾特前董事、高管金國清、金政輝等人,還出現了一名關鍵的外部人員——國元證券保代孫彬。文件顯示,孫彬與司爾特前高管一同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同時涉嫌職務侵占罪。 公開資料顯示,孫彬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國元老將”。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信息,他自2008年進入證券業以來,便一直在國元證券任職,并于2014年8月正式登記為保薦代表人。值得注意的是,孫彬與司爾特之間的業務聯系可謂“深度捆綁”。司爾特自上市以來共完成三次股權融資,除了2011年的首發上市外,2015年9月的定向增發和2019年5月的可轉債項目,均由孫彬參與保薦。其中,2015年的定增項目更是孫彬成為保代后完成的首個保薦項目。這種長期且緊密的合作關系,在為雙方帶來業務便利的同時,也為如今的風險暴露埋下了伏筆。 孫彬保薦項目一覽 事實上,在司爾特正式公告之前,市場已能嗅到一絲不尋常的氣息。今年6月至7月,廣大特材、洽洽食品、金種子酒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繼發布公告,內容幾乎如出一轍:因孫彬個人原因,其無法繼續擔任公司的持續督導保薦代表人,國元證券因此委派其他人員接替其工作。當時,“個人原因”的模糊表述并未引起廣泛關注,但如今回看,這更像是一場風險發酵前的“悄然解綁”。 “帶病闖關”頻頻折戟,兩大典型項目遭監管“點名” 如果說孫彬涉案是一起突發的“黑天鵝”事件,那么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在執業質量層面暴露出的問題,則更像是一頭長期存在的“灰犀牛”。近年來,公司投行業務,尤其是IPO保薦業務的執業質量備受市場質疑,最直觀的體現便是其高企的項目撤回率。 據Wind數據顯示,在2023年至2024年這兩年間,國元證券作為保薦機構的IPO項目共有19個,其中主動撤回的項目數量多達12個,撤回率高達63.16%,這也使得國元證券的專業能力和項目篩選標準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圖片來源:Wind截圖 在這些撤回的項目中,有兩個案例尤為典型,并直接招致了監管部門的監管措施。其一是安芯電子項目,該項目于2023年9月撤回發行上市申請。2025年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紀律處分決定,直指國元證券在核查過程中存在重大缺陷。上交所查明,國元證券就發行人的研發人員、研發投入、營業收入等關鍵事項先后出具多份報告,均表示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但最終的核查結論與事實明顯不符。因此,上交所對國元證券予以通報批評,并對該項目的兩名保薦代表人采取了“暫停執業資格”半年的紀律處分。 另一案例是大昌科技項目,該項目于2024年8月撤回申請。一年后的2025年8月,深圳證券交易所也采取了行動,指出該項目的兩名保代在執業過程中,對相關事項未能充分關注并審慎核查,發表的核查意見不準確,且存在資金流水核查程序執行不到位等問題。最終,深交所對這兩名保代采取了約見談話的自律監管措施。 除了交易所層面的點名批評,來自地方證監局的警示也印證了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并非個案問題。2025年4月,安徽證監局對國元證券出具警示函,明確指出公司在開展投資銀行業務過程中,存在“個別內部制度執行不到位、個別項目盡職調查不充分”的問題。來自監管層的連番警示,無疑表明其投行業務的內控和管理體系出現了疏漏。 投行重要人物被查、業務連虧,國元證券公布四大整改措施求生 在執業質量備受考驗的同時,國元證券投行團隊的穩定性和經營業績也亮起了紅燈,呈現出“內憂外患”的艱難處境。 人事層面的動蕩早在孫彬事發前就已開始。2024年8月,一則重磅消息震動市場:國元證券原投資銀行總部總經理王晨因個人原因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王晨是國元證券投行業務的“元老級”人物,早在2004年4月便成為首批保薦代表人之一,他的被查一度讓公司的投行項目備受關注。 與此同時,國元證券投行業務經營業績出現“斷崖式”下滑。財務數據顯示,國元證券的投行業務收入從2022年的7.66億元,銳減至2023年的2.01億元和2024年的1.63億元。更嚴峻的是公司投行業務盈利能力受到考驗:2022年,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尚能實現3.69億元的營業利潤,但到了2023年和2024年,由于投行業務支出超過業務收入,投行業務連續兩年出現虧損,虧損額分別為8948.41萬元和8239.27萬元。 數據來源:記者據國元證券各定期報告整理 這種虧損的態勢延續到了2025年。根據公司半年報,2025年上半年,國元證券投行業務實現收入9025.08萬元,同比增長44.78%,但由于成本支出同樣高企,達到9789.99萬元,最終業務利潤仍為負數,虧損764.91萬元。這意味著,公司的投行業務已經連續兩年半未能實現盈利。 面對項目頻頻撤回、監管連番“點名”等多重困境,國元證券在2025年半年度報告中對前述監管措施進行了回應,并披露了整改計劃。公司稱將立即進行整改,具體措施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以案示警,加強合規宣導,并對責任人追責問責;二是加大內部制度執行力度,細化盡職調查標準;三是針對監管重點關注事項,優化內控流程,加強全過程質量管控;四是加強對首發撤回項目的分析總結,開展執業能力培訓,并利用金融科技提升執業水平。 上述整改計劃是否能幫助國元證券投行業務走出泥潭,以及公司能否實現“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一流產業投資銀行”的目標,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