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1 17:28:01
10月21日,《川菜復合味型 二十四味型》團體標準在成都發布,該標準由四川省調味品協會發起,是中國首個系統界定川菜味型的標準。專家表示,川菜面臨傳承問題,現廚師平均年齡43歲,“90后”占比較少,且傳統“師徒制”效率低,依賴個人經驗,導致質量不穩定。新標準能保障風味還原,為川菜規模化、全球化提供技術支撐。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張益銘
10月21日下午,《川菜復合味型 二十四味型》系列團體標準在成都博物館舉行的豪吉川味科學大會上發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標準由四川省調味品協會發起,也是中國首個系統界定川菜味型的團體標準。
四川旅游學院教授鄧曉青表示,川菜要想規模化發展,需要一套標準,“川菜面臨傳承問題,現在川菜廚師平均年齡43歲,‘90后’約占 10%”。
四川旅游學院教授鄧曉青分享川菜產業的挑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川菜元老級烹飪專家彭子渝表示,傳統川菜烹飪中,調味料的投放高度依賴廚師的經驗與手感。“鹽少許”“醋適量”,這些充滿東方哲學智慧的詞匯,成了年輕廚師難以逾越的高山。他表示,基于個人經驗的模糊傳承,導致菜品質量極不穩定,同一師傅教出的徒弟,做出的味道也可能大相徑庭。
他提到,廚師傳承之難在于口傳心授的局限與斷層風險,傳統的“師徒制”傳承模式,嚴重依賴師傅的“口傳心授”和徒弟的“耳濡目染”。這種模式效率低下,且受制于師傅的個人表達能力和徒弟的悟性,“在餐飲工業化、規模化發展的今天,這種緩慢且不確定的傳承方式,使得川菜味型的廣泛傳播和高質量人才的大規模培養面臨巨大挑戰,許多經典味型正面臨變味的風險”。
“無論門店開在哪里,廚師如何更替,只要遵循標準的核心參數,就能還原出80分以上的標準風味。”彭子渝說,這極大地保障了品牌的核心競爭力,為川菜的規模化、全球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