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0 22:33:20
每經記者|陳鵬麗 吳澤鵬 張懷水 每經編輯|易啟江
外商騎著中國智能電動行李箱穿梭在廣交會場館,成為本屆廣交會一道頗有畫面感和科幻感的流動風景,連“哈利·波特”來了都得服。
10月15日至19日,第138屆廣交會第一期在廣州開展。現場,既能騎行又能裝物,而且時尚輕奢的電動行李箱被“哄搶”,曾有英國采購商在廣交會現場直接訂購了一個高柜的貨物。
現場爆紅的智能助行外骨骼,可以用于登山旅游、輔助老人行走,外商不問價格就直呼“下單”;展開后能延伸數米卻依然挺立不彎折的小小卷尺,出口到美國一把要賣200多元;還有美國客戶來了廣交會,就直接下單一箱“亞洲筆王”的解壓支架AI翻譯器,該公司各類AI設備每月出貨量已超過1萬臺……
已在新西蘭生活了22年的新西蘭粵商會秘書長龍昊說,現在的廣交會像是一個“全球創新的樞紐”。龍昊非常感慨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許多客商回酒店吃飯時,都用了Mind blowing(令人驚嘆)這個詞來形容逛廣交會一天的感受,稱沒想到中國已經這么先進了。

10月15日至19日,第138屆廣交會第一期在廣州開展,外商把中國智能電動行李箱當“逛展神器”。每經記者 陳鵬麗 攝
走新路:智能電動行李箱成逛展神器,多國采購商爭搶代理資格
官方數據顯示,本屆廣交會第一期的展覽面積達52萬平方米,有19個展區、超2.5萬個展位。
本屆廣交會最終海外采購商人數有可能創新高。官方數據顯示,開展首日,本屆廣交會境外采購商到會人數便超過6.9萬人。此前,商務部稱,預登記采購商達20.7萬名,環比增長14.1%,其中歐盟、美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采購商增長明顯。
本屆廣交會偌大的場館,讓中國產的智能電動行李箱成為“逛展神器”,圈粉無數。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廣交會現場獲悉,這種能騎、能跑、能用,還能托運的電動行李箱隨處可見。行李箱本是再傳統不過的日用單品,但當一群老外騎著這些行李箱在廣交會場館里穿梭、停留,相信“行李箱”這個產品在他們內心已經被重新定義。
廣交會開展前兩天,記者在A區2.1館看到,常州愛爾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愛爾威公司,英文名Airwheel)的展位前,總是擠滿了人。外國商人絡繹不絕地來到這里,咨詢、試騎或下單電動行李箱。
“沒有時間,一點時間都沒有。”“我們都很忙,我們老板也非常忙。”10月16日,愛爾威公司展位上一名業務人員在記者提出采訪需求后如是回應。
記者在現場看到,不少外國采購商在試騎產品后果斷下單,現場提貨。也有個別采購商直接到展位,目標明確地買下行李箱,全程耗時幾分鐘,付款、提貨,然后離開。
“在廣交會前兩天,作為一款兼具輕便、實用屬性的輕奢產品,我們的智能電動行李箱贏得了很多采購商的青睞。他們紛紛來訂購樣品,樣品的出貨量現在已經超過1000個。可確定的意向客戶超20個,但是我們在各個國家市場是以獨家代理模式合作的,這20個里有重復區域的,需看最終評估才能確定是否合作。”10月17日晚間,愛爾威公司負責人孫國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透露。
據記者了解,愛爾威成立于2013年,總部位于江蘇常州。公司專注于智能出行領域,為智能行李箱品類的創造者。到2024年,Airwheel智能行李箱的銷售已覆蓋100多個國家。
據孫國介紹,Airwheel定位高端智能出行市場,目前公司在全球智能行李箱市場占據領先地位,市場份額超90%。“我們目前在海外已經有很多區域的獨家代理,我們曾遇到一個英國采購商,他來廣交會就是為了我們這個產品。確定了我們廠家身份后,直接訂購了一個高柜的貨物。”
據孫國回憶,確切來說,公司的智能行李箱銷售是從第133屆廣交會(即2023年春季廣交會)開始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每年的出口量增長都超40%,年出口數量現在能占到公司總銷量的五至六成。”
在孫國看來,公司智能行李箱之所以備受海外采購商青睞,靠的是技術能力、品牌能力和產品屬性。“我們的產品兼具時尚輕奢屬性,還有騎行載物的實用性。”談及產品開發的故事,孫國說,該產品的創意來源于生活。頻繁出差的工作屬性、節假日要攜家庭出游、短時且高頻次的旅居,以及一些展會上繁重的行李帶來出行不便……這些他日常生活中的切身經歷,推動了公司開發出這款集載人、載物、短途代步于一體的智能行李箱。
做新智:智能外骨骼爆紅,外商不問價直呼“要買”
如果要問第138屆廣交會人氣最旺、人口密度最高的區域在哪?服務機器人專區必然是答案之一。
據商務部之前披露的數據,本屆廣交會服務機器人專區引入了46家行業領先企業,目的是“培育外貿發展新亮點”。
“Very nice!Amazing!(很好!太神奇了!)”10月17日下午,來自阿曼蘇丹國的采購商AL BALUSHI ABDULLAH ALI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他正在服務機器人專區的杭州太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希智能)展位上體驗智能助行外骨骼產品。
在這之前,AL BALUSHI ABDULLAH ALI穿戴著這款產品,對著同伴的手機鏡頭興奮地“輸出”了將近十分鐘,用母語介紹著這款產品的使用感受。
“這是一個很好的助力器。當你的肌肉力量不夠,它可以支撐你。”他告訴記者,這個產品對行動不便的人群很友好。“這是一個很好的產品,我已經準備好下單了。”
在與記者交談過程中,圍觀的人群里有人冒出一句:“價格多少?”AL BALUSHI ABDULLAH ALI聳了一下肩說:“我不知道。”
太希智能官網顯示,其是一家年輕的公司。太希智能成立于2020年11月,是一家外骨骼機器人研發生產服務商。公司的核心成員是海內外高學歷、高技術團隊,源自德國前沿人形機器人技術。公司CEO(首席執行官)、CTO(首席技術官)均是德國開姆尼茨工業大學碩士。公司在外骨骼機器人領域取得了30余項專利與3項軟著。
“這是我們第二次參加廣交會。”太希智能商務主管林晨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是介紹道。
“這個產品這次推出來特別火爆。我們也沒預料到能有這么多外國客人喜歡這個產品,每天排隊在試用。”林晨紅說。
記者探訪太希智能展位之日,已是廣交會開展第三天,但該公司展位依然里里外外圍滿了人。為了維持現場秩序,公司甚至不得不在展位上拉起一圈隔離帶。隔離帶外,人頭涌動,圍觀者的統一動作是:舉起手機拍照或錄像。
據林晨紅介紹,公司的這款智能助行外骨骼主要用于登山旅游、老人輔助行走等場景。“今年我們已經批量化生產。這個產品對緩解肌肉疲勞、腰部疲勞非常有用,我們今年廣交會賣得非常好。”“反正我們這次帶過來的機子完全不夠用了,只能后面給客戶發貨。或者是客人預訂后,我們加急空運到廣州來。”
定新價:小卷尺、大技術,出口美國一把賣30美元
除了一些人氣火爆的前沿新品,中國制造的小工具也有“大技術”。
在工具展館,一把看似普通的卷尺在河南江華工量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華公司)展臺上吸引了眾多采購商駐足。這把展開后能延伸數米卻依然挺立、不會彎折的卷尺,憑借其獨創的直立技術,解決了使用過程中卷尺易塌軟的痛點,讓使用者單手即可精準劃線。這背后,是多項國際專利技術的支撐。
“這個產品在美國終端市場要賣30美元(約合213元人民幣)。”在展臺前,公司總經理王江華親自演示了他們的專利產品。
王江華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一步透露,“這是我們在中美兩國都獲得專利技術的產品,解決了用戶單手操作時卷尺易倒的痛點。”他隨手拿起兩把不同的卷尺,打開后用力靠到墻上,其中一把隨即彎折下垂,無法進行丈量,而專利產品則穩穩當當,緊貼墻面。 王江華告訴記者,卷尺雖小,技術門檻卻不低,一把優質卷尺需經過100多道工序,關鍵技術包括精度控制、耐磨度和防銹處理等。正是這種對技術的執著投入,讓江華公司擺脫了低價競爭的困境。其高端產品在美國終端售價遠超普通卷尺。
據記者了解,江華公司始建于1986年的河南企業,如今卷尺年產能4500萬把,此外,還生產螺絲刀、風批頭、扳手、激光測距儀、水平儀等工量具,其產品90%以上銷售到美國、德國、法國、墨西哥、意大利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記者還了解到,近年來,面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江華公司展現出敏銳的市場應變能力。“2018年貿易摩擦初期,我們與美國客戶深入討論了兩個月,最后決定在海外建廠。”王江華回憶道。
五年前,江華公司在東南亞的生產基地投產,實現了“第三國制造”的轉型。“雖然過程充滿挑戰,要適應陌生的法律環境和商業文化,但這是不得已的選擇。”王江華坦言。
與此同時,企業正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據記者了解,江華公司曾以美國市場為主,如今不斷開拓新市場,在今年春季的廣交會上,江華公司拿下了中東、東南亞地區的新訂單。今年5月,江華公司入選河南省首批跨境電商產業帶“源頭工廠”名錄,這將幫助企業進一步拓展全球銷售渠道。
“這半年我們一直在做產品升級,此次參展期待能夠開拓更多新市場。”王江華說道。

外商圍觀江蘇豐海公司海水淡化技術。每經記者 吳澤鵬 攝
向新綠:只要6元錢,一噸海水就能淡化為直飲水
廣交會上,一群外國客商圍著一個海灘沙盤及旁邊擺放的幾瓶飲用水拍照。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家海水淡化設備企業。那幾瓶飲用水的源頭,正是浩瀚的大海,這類企業在廣交會上并不多見。
“我們是國內首家將兆瓦級風電組引入微電網的新能源海水淡化企業。”江蘇豐海新能源淡化海水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海公司)展位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稱,與傳統海水淡化技術相比,豐海公司的創新在于引入了新能源,大幅降低了海水凈化成本。“目前,通過我們的設備,海水淡化成本大約是6元/噸,有些水質特別好的可以做到6元/噸以內。而市面上的技術,行業普遍成本在7元~8元/噸。”
要把海水淡化為生活用水,通常需經過預處理、淡化處理和后處理三個環節。過程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厚的技術積累。
前述豐海公司展位負責人坦言,雖然都說海水淡化的技術門檻不高,但其實這與海水的水質、環境、使用要求、各國標準等均有關系,“你想把海水,甚至那些高鹽度或有污染的水處理到能喝的地步,這個技術難度就比較高了。”
“我們是首家把新能源運用到海水淡化產業上的,”該豐海公司展位負責人解釋道,“就是把大容量的風機、光伏等發電設備,匹配到小容量的負載上面。這項突破性技術解決了孤網環境下連續供電的世界性難題。”
據記者了解,反滲透技術是海水淡化的主流技術。國內不少海水淡化企業,已將技術及產品逐步應用至東南亞、中東、北非、太平洋島國等地區。以豐海公司為例,這家2013年成立的企業,也正憑借其自主研發的“新能源+海水淡化”集成技術,正將中國解決方案推向全球缺淡水的海岸線與島嶼。
從國家層面看,近年來也有不少政策出臺,推動著中國海水淡化產業發展。
上述豐海公司展位負責人也回憶稱,我國企業針對海水淡化的研究起步較晚,因此該市場長期由以色列、歐美等早期入局者主導,“國外企業起步比我們早,比如以色列的海水淡化以前是世界第一。”現如今,中國技術正在快速縮小差距。
“我們現在甚至可以直面競爭了。”該負責人進一步介紹稱,這一進步背后,是中國在海水淡化領域持續的政策支持。
在這個全球淡水資源日益緊張的時代,中國海水淡化企業正以其獨特的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為世界提供著切實可行的“中國方案”。釀新生:
“亞洲筆王”的AI設備,每月出貨量超1萬臺
10月15日,第138屆廣交會首期首日開展。貝發集團董事長邱智銘提前一天從巴西直飛廣州,“閃現”在了廣交會展館現場。
這是貝發集團第一次以“先進制造”參展商的身份,出現在廣交會第一期。對于這個突破,邱智銘很是重視,因為這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貝發集團從專業文具制造商到先進制造廠商的“轉身”。
據悉,貝發集團目前占據中國筆類出口市場16.5%的份額,產品觸達全球超17億人。其創始人、董事長邱智銘有著“亞洲筆王”之稱。
“我們寧波交易團,臨時給我們擠出來一個攤位。”“展位不大,也只有一個,但至少我們是跨進去了。原來我們一期沒展位,二期有展位,三期展位最大。現在,我們(廣交會)一期、二期、三期都有展位了。”邱智銘如是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貝發集團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與廣交會結緣,連續32年每年參加廣交會。上一屆廣交會,恰逢美國“對等關稅”洶涌而至,作為中國大型文具出口商的貝發集團,當時因被部分美國零售巨頭要求恢復發貨,收獲了外界的大量關注。
10月15日,記者在廣交會現場了解到,貝發集團展示的AITOP系列AI(人工智能)智能產品——解壓支架翻譯器、會議辦公翻譯器以及本屆廣交會全新推出的翻譯眼鏡、翻譯耳機手表(二合一)等新品。這些AI產品,吸引了不少海外采購商駐足、體驗和問詢。
“翻譯機推出后,海內外市場效果不錯。在國際市場,我們發展了20多個國家代理,包括土耳其、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在國內,我們也是多渠道推進(做出口)。”邱智銘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
邱智銘還表示,公司的AI設備現在每月出貨量超過1萬臺,而且這個月出貨量數據還在加速增長中,“我們要用三五年時間,用AI產品,再造一個‘貝發’”。
邱智銘進一步表示,不管外部環境怎么變化,貝發集團都有辦法應對。同時,美國客商的心態也在悄然改變,逐漸適應這種常態化的關稅波動。
“最終我們就談幾個實質性問題:你(指客戶)要在中國交付出貨,還是要在東南亞出貨,還是要在非洲出貨?你要定下來哪里出貨,我都可以滿足你。這就是我們做的準備工作。”
貝發集團一名在展會現場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廣交會第一天,前來公司展位咨詢的采購商來自美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不少國家。“有一個美國客戶來了就下單了,先下了一箱解壓支架翻譯器。”談新感:
“廣交會像是一個全球創新樞紐”
產品固然是廣交會的“主角”,但更大的“主角”其實是從全球各地而來的境外采購商。
新西蘭粵商會秘書長龍昊這幾天行程格外緊張,甚至多次調整了接受記者采訪的時間。因為他自己不僅僅是采購商代表,而且還首次帶領了一個18人規模的新西蘭采購商代表團來第138屆廣交會。這也是他入職商會6年來,首次組團參加廣交會。
“這18位采購商中,有12人是首次參加廣交會,而且全部是新西蘭本地客商。”龍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商會在新西蘭的網站發出通知后,吸引了100多人問詢。當地客商對來參加廣交會的意愿十分迫切。目前,他們已經收到通知,有30余位客商希望參加明年4月份的廣交會(春交會)。
提到廣交會,龍昊心中充滿了感慨,他略顯激動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自己在新西蘭已經生活了22年,但早年在大學實習期間,就跟參展企業參加過廣交會。回憶20年前參加廣交會的感受,他表示,當時,最受歡迎的是服裝展臺,外國采購商第一個拋出的問題往往是價格,然后是產量,最后才問質量。
“當時的廣交會展館比現在小很多,在流花湖公園附近。”龍昊回憶道,20年前,外商來廣交會逛展并不特別專注于產品的技術和設計,而是尋找國內的OEM(代工生產),也就是幫海外的企業做代工。其當時實習的企業就是做代工的,服裝、鞋子、箱包什么都做。
龍昊認為,早期的廣交會像是一個“世界工廠”,展示的是低成本和大規模的制造能力。而現在,廣交會像是一個“全球創新的樞紐”,展示的是一個技術大國的形象。采購商對價格的敏感度已經下降很多了,更關心的是技術、設計方案和售后保障。
“另一個感受就是參展商的素養也在大幅提升。”龍昊向記者表示,過去,他們來廣交會都是要花錢雇翻譯的,現在完全不需要。銷售人員英語流暢程度和專業性給客商留下了很深印象。
談到新西蘭采購商逛展的感受,龍昊非常感慨地告訴記者,許多客商回酒店吃飯時,都用了Mind blowing(令人驚嘆)這個詞來形容逛廣交會一天的感受。“服務機器人專區”幾乎是大家必提的一個點。
“采購商們對人工智能、新能源與戶外存儲以及工業設備都非常感興趣。”龍昊向記者透露,有一位機械行業的采購商非常激動地告訴他,在新西蘭工廠,他們用的依然是幾代之前的技術,機械設備都很大。沒想到中國已經這么先進了,機器體積縮小了很多,而且非常便攜。在新西蘭,他從來沒有見到過這種設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