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5-10-20 20:31:58
進入2025年最后一個季度,全省各地涌動著攻堅克難、全速前進的熱潮。從主體封頂的廠房到即將合龍的大橋,從拔地而起的產業新地標到即將投產的智能產線,一個個重大項目建設現場共同勾勒出四川“抓項目促投資”的奮進圖景。
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將抓項目促投資擺在突出位置,一大批強基礎、增動能、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加速推進。1—8月,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0.9%,高于全國0.4個百分點,其中項目投資增長2.6%,展現出穩健發展態勢。
切換到四季度“沖刺模式”,四川如何加快抓項目促投資?10月13日至16日,“萬千氣象看四川”集中采訪團奔赴成都、遂寧、綿陽、德陽,深入項目一線,探尋發展答案。
項目攻堅提速,夯實經濟發展“壓艙石”
在成都站(火車北站)擴能改造工程現場,上千名建設者協同奮戰,推土機、挖掘機等30余臺大型設備轟鳴不息,高聳的塔吊揮動巨臂,數十輛運載車如織穿梭。目前,車站1至8道及1至5號站臺的建設工作已完成。

成都站(火車北站)擴能改造工程現場。
“項目正處于第三階段,主要施工9至18道站房基礎及結構。”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客站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聶兆希說,“成都站擴能改造工程已完成整體進度的60%以上。車站預計2027年建成投運,將與成渝中線高鐵同步開通。”
轉戰成華區熊貓國際旅游度假區,成都百聯奧特萊斯項目的工地上,新翻的泥土還帶著濕潤的氣息,幾臺挖掘機正在雜草叢中有序作業,而剛硬化好的水泥廣場已初見雛形,門口新開辟的道路,即將迎來眾多的機械設備。
“我們今年4月成功摘地,10月正式開工建設,超期完成任務。”成都百聯奧特萊斯項目總經理周全信心滿滿地說,“隨著建設開工,工人、器械將陸續進場,全力以赴加緊建設,要在2026年4月實現'達正負零',預計2027年上半年投入運營。”
在德陽市域鐵路成德S11線鴨子河北岸,全長496米的大橋,樁基、承臺、橋墩已全部完成,4座橋墩穩穩矗立河中,河面上橋梁段也已架設到位。北岸31、32號墩之間,移動掛籃正在作業,兩段橋體即將“牽手”合龍。“全橋預計12月底實現整體合龍。”四川成德軌道交通有限公司土建四工區業主代表張智勇介紹,距離大橋不遠處的三星堆站也即將破土動工。

市域鐵路成德S11線鴨子河建設現場。
這樣火熱的建設場景,在4天的行走中隨處可見。隨著這些重點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四川項目投資規模增長明顯。截至8月底,810個省重點項目、320個川渝共建重點項目(四川部分)年度投資完成率分別達84.6%、75.3%,分別超時序進度18個、8.6個百分點。
充沛的項目儲備更為未來發展蓄力,截至9月底,四川儲備庫項目超2.9萬個,總投資近12萬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投資占比過半,發展后勁十足。
智造升級賦能,激發產業變革“新引擎”
熱火朝天的項目建設展現了四川發展的“硬速度”,改造升級的智能生產線則彰顯著高質量發展的“軟實力”。行走在四川的產業園區,“智改數轉”正在重塑制造場景。
在德陽高新區漢舟智能電氣產業基地,每天至少有50臺(套)高低壓成套開關設備和控制設備從這里下線,發往全國各地。

漢舟電氣智能工廠。
“今年6月我們剛剛搬入這個新廠區。”四川漢舟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春志介紹。他的身后,智能生產線安靜而高效地運轉,能自動識別需求,精準適配各類模塊,真正實現“柔性制造”。數臺AGV小車沿著預設路線,將加工好的部件悄無聲息地運往下個工位。
隨著新廠區完工,這個30年的老廠正在經歷脫胎換骨的改造。葉春志坦言,實施“智改數轉”已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以往人工出入庫,管理效率和準確性都受限。現在立體倉庫基本實現無人值守,效率提升60%以上,精確性達到99%左右。”近年來,漢舟電氣累計投入2億余元引入智能設備和管理系統,成功打造智能工廠,目前已達到智能工廠先進水平。
同樣進行智能化升級的,還有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在東總裝車間,這里每57秒就有一輛新車下線,機器視覺檢測系統將質量控制前移、工業機器人廣泛應用……這家2009年建成的汽車工廠,正迎來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時刻。

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新車下線。
“捷達品牌正以生產線大規模設備更新為核心抓手,推動制造體系向智能化、數字化和柔性化全面升級。”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產品管理部SUV車型產品經理李果表示。這一升級恰逢其時——今年8月,成都經開區管委會、中國一汽集團、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司共同簽署合作協議,攜手在成都打造覆蓋“研產供銷”全價值鏈的汽車企業。
汽車產業作為成都的支柱產業之一,已集聚一汽豐田、沃爾沃等整車企業,以及56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業。2025年1月至5月,成都市汽車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26.7億元,同比增長21.1%,展現出強勁發展勢頭。
不僅如此,“智改數轉”的浪潮正從單個工廠向整個產業生態蔓延。2024年10月,四川提出“到2027年力爭全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制造水平進入全國第一梯隊”的目標。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全省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4.7%、85.3%,并持續提升。
建圈強鏈聚合,構筑區域競爭“新優勢”
項目加快建設、產業持續升級,背后離不開“建圈強鏈”的牽引。10月14日,省政府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推進專題會指出,要加快推動重點產業強鏈延鏈補鏈、做強能級做大規模做優生態。這也意味著,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等17個重點產業以圈鏈協同的方式加快突破。
在遂寧,以天齊鋰業為“鏈主”構建的“鋰資源開發—鋰電材料—鋰電池—終端應用—綜合回收利用”全產業鏈已初具規模,吸引50多家上下游企業集聚。企業間的協同效應日益凸顯:天齊鋰業與四川裕能緊密協作,實現“產品庫”與“原料庫”無縫對接,僅物流成本一年就可節省200余萬元。目前,遂寧鋰電新能源產業規模約670億元,占全省鋰電產業四分之一。
將視野擴展,四川目前已形成以宜賓為主導,成都、遂寧、眉山、甘孜、阿壩等協同發展的鋰電新能源產業格局,目標是到2027年建成世界一流的新能源產業集群,全省新能源產業鏈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力爭達到6000億元。
在綿陽,新材料產業鏈正在書寫新的產業傳奇。“這塊僅500克的磁鋼,充磁后能吸起約400公斤重物。”在綿陽巨星永磁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常務副總經理黃浩手持一塊雞蛋大小的磁鋼向記者展示。這種被稱為“磁王”的燒結釹鐵硼永磁材料,其應用領域十分廣泛——每臺新能源汽車需要約2.5公斤,工業機器人單臺用量約3.5公斤,風力發電機、智能手機等也都離不開它。
作為國內單體規模最大的生產基地,綿陽巨星永磁全部達產后規劃年產10萬噸。雖然四川是稀土資源大省,但“永磁材料產業長期產量不高、技術相對落后”,黃浩坦言,“把資源稟賦轉化為產業優勢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如今,產業鏈協同效應已經開始顯現:巨星永磁已吸引4家核心外協加工企業從沿海遷至綿陽,并帶動吉利、比亞迪等頭部車企前來對接合作。
目前,綿陽依托中電科九所等科研平臺,已初步構建從磁性材料、器件到永磁電機,再到下游應用的完整鏈條。2024年實現產值79.7億元,2025年上半年繼續保持穩健增長。
從鋰電新能源到磁鋼新材料,目前,四川的17條重點產業鏈實行“鏈長+副鏈長+牽頭部門+主要承載地+協同發展地”協同推進機制,柔性顯示、超高性能永磁材料、核電設備、高端化藥制劑等一批標志性產品加速涌現。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