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新聞網 2025-10-18 13:15:47
10月16日-18日,第十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暨2025國際版權論壇在山東青島舉行。作為全國版權示范城市,成都緊扣市委市政府“立園滿園”行動,聚焦版權賦能數字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攜70家本土企業、533件版權作品參展,展品覆蓋影視動漫、游戲電競、創意設計、博物館衍生品等領域,通過特色展覽、18場路演及多場簽約,展現版權驅動產業建圈強鏈的“成都實踐”,彰顯城市版權生態成熟度。


“成都造”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斬獲中國版權金獎,這份由國家版權局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聯合頒發的榮譽,并非偶然的“單點突破”,而是成都版權產業長期構建全鏈條生態的必然結果。作為培育優質IP的“肥沃土壤”,成都早已跳出單一IP保護的局限,通過政策、金融、交易、文化多維度協同,搭建起覆蓋全行業的版權價值升級體系——而今年版博會成都展區呈現的“奮進創新·版權筑基”“一點多極·智鏈促交”“IP破圈·數創增輝”“蜀韻留香·非遺新生”四大板塊,正是這一產業布局的直觀縮影。
“奮進創新·版權筑基”是這片“土壤”的堅實根基。成都以創新為引領,憑借“版權資產支持票據金融創新”與“藏羌織繡國際版權轉化實踐”兩大成果,入選第一批版權強國建設典型案例。其中,成功發行全國首單版權資產支持票據(ABN),為本地文創企業注入超1億元融資資金,精準破解大型文創項目開發中“有創意缺資金”的痛點;政策層面,《成都市數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更明確將“版權賦能”作為核心發展路徑,為產業方向提供清晰指引,讓創新實踐有章可循。
“一點多極·智鏈促交”構成“土壤”的養分輸送網絡。成都以數字版權綜合服務平臺為核心,鏈通斑馬文創鏈、文交所、光廠等多個特色平臺,構建起高效的數字版權交易體系。今年截至9月,該體系交易額已達34億元,展現了強大的市場活力。
“IP破圈·數創增輝”彰顯“土壤”的旺盛活力。目前成都已聚集超6000家數字文創企業,2025年上半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達1872億元,同比增長7.4%。龐大的企業集群、可觀的產業規模與強勁的增長勢頭,為IP孵化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技術與市場資源,形成“IP孵化-產業集聚-規模增長”的良性循環。
“蜀韻留香·非遺新生”則賦予“土壤”獨特的文化厚度。成都以版權為紐帶,助力傳統文化活化,通過“成都禮物”深度挖掘文博非遺資源,讓非遺資源在市場中煥發新生。這種“文化傳承+版權保護+產業變現”的模式,既為IP注入文化內核,也讓“土壤”的底蘊更加深厚。
成都展區的533件展品,以“科技為翼、IP為核”,串聯起數字文創、智能衍生、跨界融合三大主線,既展現各區(市)縣版權產業的差異化優勢,更共同勾勒出成都“版權賦能文創”的全景圖景。來自杭州的參觀者李女士在連續體驗參觀后感慨:“成都把文創和科技結合得特別好,不管是能溯源的數字藏品,還是智能周邊,都讓人感覺到‘版權保護’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的在為創意增值。”

作為成都數字文創產業的核心承載區,高新區的展品凸顯“產業生態+企業創新”的雙重優勢,天府長島數字文創園在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目前,這個園區已經搭建起“IP孵化-版權登記-商業轉化”的完整服務閉環。不僅引入了騰訊新文創總部、可可豆動畫等龍頭企業,還建起國家超高清視頻創新中心、四川游戲創新發展中心等專業平臺,能為企業提供多種服務。
依托這樣的生態基礎,園區企業也更具競爭力。可可豆動畫此次圍繞《哪吒2》帶來了系列數字藏品,不管是主角的動態形象,還是關鍵場景的3D模型,都做了區塊鏈版權存證,參觀者掃個碼就能看到確權信息。成都凡米科技則走了“文創+智能硬件”的路子,把本土動漫IP融入到兒童智能體溫貼里,上市半年銷量就突破50萬臺,覆蓋了全國3000多家母嬰門店,是“文創+科技”跨界的典型例子。

成華區展臺則圍繞“原創IP矩陣化”展開,形成了多維度的版權開發模式。成都蝶舞華天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針對原創IP《熊貓》音樂劇,設計了“線下演出+數字周邊”的組合。現場虛擬角色數字藏品也都標注了專屬版權標識,這些數字產品已經跟著音樂劇,在全國20多個城市和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巡演中同步售賣,讓本土IP通過數字形式走向國際。同時,“熊貓勇士”IP已完成15項版權登記,還衍生出聯名文具、潮玩手辦等產品,覆蓋不同消費場景,現場咨詢的年輕參觀者不少。成華區的成都青山知語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則用“潮文悟”“玩聚方舟”兩個品牌做差異化布局,和地方文博機構合作,把古蜀紋樣做成筆記本、裝飾畫等實用文創,推出和潮流IP聯名的衛衣、潮玩盲盒。
青白江區此次通過“平臺+產品+成果”的組合展示,凸顯區域在版權生態建設上的扎實基礎。成都青融創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帶來的“數字文創版權管理系統”,能實現“創作-確權-交易”全流程追溯,目前已經為區內30多家企業規避了侵權風險,還帶動相關產品銷售額提升40%。城廂有禮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展示的《鳳凰湖日出》《別樣年》衍生文創,清晰呈現了從作品版權登記到商業化轉化的完整流程,這背后是青白江區2020年以來累計完成8800余件版權登記、轉化2200余件作品的積累。

郫都區的展品兼顧“技術版權突破”與“非遺創新傳承”,形成傳統與現代融合的特色。在技術層面,當地重點企業成都創新性漢沙科技有限公司帶來自主研發的“實時交互虛擬場景系統”,已拿下100項國家專利和軟件著作權,既能為大型文創項目提供技術支持,還通過版權化開發形成獨特競爭力,目前已和10多家文旅、游戲公司達成版權合作。在非遺方面,展區設置了小型非遺文創專區,展示將蜀繡等傳統技藝與現代IP結合的衍生品。這些產品均完成版權登記,既保留了非遺技藝的質感,又通過IP賦能吸引年輕消費群體,現場不少參觀者駐足了解非遺與現代設計的融合思路。
展會期間,成都以“路演+招商+簽約”模式推動版權成果轉化,全程緊扣“立園滿園”行動,以版權為核心抓手開展工作。
18場路演活動以《熊貓》音樂劇片段開篇,成都文交所現場解讀數字時代IP資產躍遷邏輯,還發布了版權價值評估體系。成都龍淵網絡分享了國風游戲《物華彌新》的版權保護經驗,多區(市)縣也同步推介了版權賦能特色產業路徑。

同期招商簽約環節成果顯著。配套活動中重點展示了文交所、斑馬中國等版權服務平臺優勢,還篩選近20個游戲出海、非遺IP數字化優質項目,搭建起合作對接池。現場與優酷視頻達成共建動漫產業基地的意向,與天翼視訊、北京小度互娛、星際數科初步敲定約8000萬元版權授權合作。成都九天星空科技開啟雙線簽約,一方面與浙江鉑原珠寶開發黃金珠寶數字文創,預計帶動產值上億元;另一方面與“螺旋槳”螺螄粉合作,打造餐飲數字文創。

成都文交所同步推進四大合作簽約。與原倉文化攜手打通非遺IP全流程數字化管控,可縮短30%以上授權周期,助力衍生品年銷售額提升20%-30%,交易規模突破億元。與廣州有數科技啟動“非遺IP全球躍遷計劃”,3年內預計帶動千萬級跨境收益,同時降低20%商業化成本。與幕品聯數字科技、安靖蜀繡深化合作,進一步提升非遺IP產業鏈協同效率。此外,還與青島出版集團達成意向,計劃共同挖掘本土IP,重點布局圖書、繪本領域,推動天府文化IP拓展市場。
下一步,成都將持續深化“技術賦能確權、制度強化保護、生態促進轉化”的全鏈條版權生態建設,進一步完善“IP孵化—保護—轉化”體系,以版權為引擎,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
紅星新聞網 記者 李婉清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