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債基占比超87%!從路博邁看外資公募本土化策略:固收壓艙,量化出擊

2025-10-16 22:40:36

近年來,路博邁等外資公募逐步融入中國資管行業。截至2025年6月底,路博邁管理規模達129億元,其中債券基金占比高達87.5%。不過,路博邁的主動權益產品規模偏小,原因包括品牌渠道受限、發行時機不佳等。面對本土化挑戰,外資公募普遍采取“固收打基礎,特色創品牌”的務實策略,發揮全球視野,開辟差異化賽道,謀求在中國市場長期發展。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彭水萍    

近年來,一批外資公募逐漸融入中國資產管理行業。在新設立的外商獨資公募中,路博邁基金以逾百億元的管理規模居于前列。

分析其規模構成,債券類基金占據絕對主導,成為其站穩腳跟的“壓艙石”。與此同時,與其他外資公募類似,路博邁在部分主動權益產品上同樣面臨規模增長緩慢的挑戰。

這一結構性特征,折射出外資機構在中國市場實現深度本土化過程中的共同課題:如何將全球經驗與中國市場實際有機融合,走出一條兼具國際視野與本土洞察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解構路博邁的百億規模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底,路博邁基金管理規模已達129億元人民幣,旗下共運營12只公募基金。從產品結構來看,其業務重心清晰:8只債券型基金構成絕對主力,規模合計112.56億元,占總規模比重高達87.25%;其余為3只股票型基金和1只混合型基金。其中,路博邁CFETS 0-5年期氣候變化債券指數基金作為公司規模最大的產品,單只規模超過50億元。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間,公司持續深化這一戰略,新成立的6只基金進一步強化了“固收為基、量化并舉”的路徑。新產品包括4只債券型基金與2只指數增強型基金。債券產品線主要擴充了路博邁悅航30天持有基金、路博邁旭航基金、路博邁興航60天滾動持有等中長期純債系列,權益端則聚焦于中證A500指數和上證科創板指數的增強策略。

路博邁基金董事長劉頌此前曾明確表示,公司計劃在信用挖掘能力、量化投資能力方面進一步加大在中國市場的布局力度,不斷推出創新型產品,將全球優勢和本土稟賦有機結合,為投資者創造更多的價值。

這一戰略也直接體現在儲備產品上,目前正在審批中的路博邁添益債券型基金和路博邁中證A股指數增強基金,正是其“固收+指增”雙輪驅動模式的具體延續。

主動權益產品規模偏小

在外資公募加速布局中國市場的浪潮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正在浮現:即使投資業績并不差,部分外資系主動權益產品仍難以擺脫“迷你基金”的尷尬處境。

在路博邁基金的產品線中,就有路博邁中國醫療健康和路博邁資源精選兩只“迷你基金”。

Wind數據顯示,路博邁中國醫療健康基金成立于2023年12月,作為發起式基金,發行規模不足4000萬元。截至2025年6月底,該基金規模小幅回落至約0.29億元。從業績表現來看,其A類份額自成立日至2025年10月15日,凈值增長率為8.41%,略高于同期7.9%的業績比較基準。

另一只路博邁資源精選基金成立于2024年9月,同樣為發起式基金,發行規模約2000萬元。盡管規模有限,其業績表現卻較為突出:A類份額自成立日至2025年10月15日,凈值增長達55.26%,顯著跑贏同期50.83%的業績比較基準,在同類基金中排名前三分之一。不過,截至2025年6月底,該基金規模也小幅降至1600多萬元。

由于兩只基金均為發起式產品,且成立時間尚不足兩年,距離“三年內規模達兩億元”的監管要求仍有較充裕的緩沖期。

此外,路博邁中國機遇作為公司旗下唯一的偏股混合型基金,由知名基金經理魏曉雪管理,也展現出一定的超額收益能力。自成立日至2025年10月15日,其A類份額凈值增長23.55%,高于同期18.72%的業績基準。盡管如此,截至2025年6月底,該基金總規模仍僅約2億元。

事實上,路博邁在主動權益領域規模偏小的情況,在早期設立的外商獨資基金公司中具有一定普遍性。

滬上一位公募投研人士指出,這并非單一因素所致,而是品牌、渠道、競爭與策略等多重挑戰共同作用的結果。在他看來,國內主動權益基金市場已是一片“紅海”,本土公募與明星基金經理占據主導,而外資機構作為“新進入者”,在缺乏長期業績背書的情況下,短期內難以建立起足夠的市場信任。

另一方面,發行時機也對外資公募的規模起步構成影響。多數新設外商獨資公募在發行主動權益產品時,并未趕上市場情緒高漲的窗口期,進一步增加了募資難度。

深圳另一位公募投研人士補充指出,A股市場具有獨特的環境特征,外資機構在海外市場成熟的策略框架,直接移植至A股可能面臨水土不服。其投研團隊需要時間深入理解本土市場邏輯,這一適應過程無法一蹴而就,也間接影響了產品初期的市場接受度與規模增長。

外資公募本土化的挑戰

許多新設的外資公募在成立初期,采取了先固收、后權益的務實策略。面向機構投資者的債券基金,更容易憑借其全球風控信譽和定價能力快速做大規模,為公司的運營打下基礎。相比之下,主要面向零售客戶的主動權益基金,外資公募突破渠道和品牌障礙需要更長的時間。

“本土化”無疑是所有外資公募面臨的核心課題。它不僅僅是對政策法規的適應,更是對本地投資文化、市場情緒和客戶偏好的深度理解。意識到在傳統的主動選股領域與根基深厚的內資巨頭正面競爭并非最優策略,許多外資公募轉而揚長避短,發揮其全球視野與跨境專長,開辟差異化賽道。

在前述深圳公募投研人士看來,這種“固收打基礎,特色創品牌”的策略,勾勒出外資公募在中國市場謀求長期發展的清晰路徑。它們并非簡單地復制海外經驗,而是通過持續的產品創新和能力建設,逐步將全球智慧融入本土實踐。這條路徑考驗的不僅是其國際策略的成熟度,更是其在中國市場深耕的決心、耐心與適應能力。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40910070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