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激光雷達催生“5km/h的L3”無人車 低速自動駕駛商業化在景區先行

2025-10-16 19:25:44

激光雷達價格大跌,促進乘用車自動駕駛普及,催生景區低速無人車市場。記者在宜賓一公園體驗了自動駕駛觀光車,其達L3級別,避障謹慎,安全員會視情況人工接管。目前特定環境下的低速自動駕駛市場商業化進程加快,有乘用車企業進入該市場。低速自動駕駛小場景應用不斷拓寬,預計2025至2030年是商業化關鍵窗口期。

 每經記者|胥帥    每經編輯|張益銘    

激光雷達從十年前的十多萬元跌到幾千元,不僅促進了乘用車自動駕駛應用的普及,還催生了景區低速無人車的市場。

從宜賓高鐵站步行十分鐘,記者體驗到了附近公園的無人駕駛觀光車。記者實測發現,低速無人車已達到自動駕駛L3級別,在安全的算法原則之下,避障謹慎度也極高。一旦人流變密集,安全員會主動人工接管。

這一場景的落地,正折射出我國特定環境下的低速自動駕駛市場商業化進程加快。業內人士表示,現在有乘用車企業進入低速無人車市場,也是看重了這一機會。對于企業來講,也需要通過持續研發投入拓寬應用場景。

景區低速無人車已達自動駕駛L3級別以上

從宜賓站出來步行十多分鐘就會到達E·Park宜公園,觀光車就停在園區里。這輛十四座觀光車與一般觀光車有所區別,它帶有自動駕駛功能。10月15日下午,記者體驗了無人駕駛觀光車,它圍繞園內設計路線行駛一圈,保持時速5km。根據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印發的《自動駕駛汽車運輸安全服務指南(試行)》要求,雖然是自動行駛,每臺車都配備了一名安全員。

無人駕駛觀光車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觀光車的車頂有一個激光雷達,相當于它的眼睛,可實現約100米范圍內的障礙物感知,系統根據場景限定實際感知距離和避障策略。記者發現,只要10米以內識別到障礙物,它就會減速或停止。經過一些狹窄道路時,若旁邊建筑物離得過近,也會進行識別。大屏幕的衛星圖會顯示身邊障礙物,以黑點形態出現,黑點越密集,障礙物就越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景區的復雜場景和真實環境仍然給車輛定位和感知性能帶來各類挑戰。雖然觀光車兩側配置有毫米波雷達,可以自行避障,但在單側為階梯的狹窄路段中,在靠近臺階時,還是需要安全員接管避障,保證觀光車安全行駛。

十多分鐘體驗行駛結束,觀光車行駛謹慎,實際時速低于5km。

除觀光車之外,園區還有小型的自動駕駛車輛。它采用黑白撞色的簡約設計,搭配輕便的遮陽頂棚,其自動駕駛程度比觀光車高一點。記者實際體驗發現,小型自動駕駛車輛的行駛會更加流暢,且方向盤會自行轉動。

“這實際上是低速自動駕駛的小場景應用,觀光車具備L3級自動駕駛能力,小型車在部分封閉場景下的自動化程度更高,接近L4水平。”四川宜云智能網聯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首席運營官侯昌洪向記者表示,這類車都屬于低速無人車,主要是在公園等特定景點運行,無人清掃車、無人安防車和配送車可達到L4級別。觀光車還在東安湖有投放,演唱會時的人流使用頻率會更高。無人駕駛觀光車實現自動駕駛需四大核心技術,分別是感知、定位、規劃與控制,以及車云協同系統。侯昌洪認為技術難點主要在于如何在技術性能指標和產品批量成本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記者注意到,園區無人駕駛車和無人割草機、無人高爾夫機的運行邏輯類似,SLAM(視覺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技術)與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結合實現定位、避障,并融合高精地圖及慣性導航(IMU)數據,以提高復雜環境下的定位穩定性。

特別是新能源車廣泛應用激光雷達后,價格下降使這類觀光車用得起激光雷達。目前,該觀光車激光雷達價格在幾千元,整車價格在20萬元左右。在十年前,一顆激光雷達售價要高達十多萬元,占到整車成本的一半以上。

上述公司的純慣導融合定位開發工程師羅明華向記者表示,園區自動駕駛車輛的算法原則是安全優先,技術難點在于多傳感器數據同步處理。在長假人流密度比較高的區域,由于多人行走軌跡的不確定,觀光車的傳感識別會判定需要停止,通常會轉為人工接管。這意味著即便是在小場景區域,無人駕駛也有更多提升空間。從商業模式來看,這類園區觀光車不是直接銷售,更多采用運營分成模式。

激光雷達等感知系統成技術標配

根據一覽眾咨詢的信息,目前,我國在特定環境下的低速自動駕駛市場正處于快速成長階段,產品在試運行及商業化過程中也越來越成熟,下游應用場景越來越豐富。

2020年以前,在運營的低速自動駕駛汽車均為測試車輛,或處于公司內部試運營階段,大規模商業應用還未開展,2020年后才實現規模化應用,目前物流配送領域是低速自動駕駛汽車應用最大的市場。2025年,我國低速自動駕駛車輛銷量將達到5.9萬輛,其中物流配送領域低速自動駕駛汽車銷量為2萬輛,占比34%;港口應用領域銷量0.8萬輛,占比14%;環衛領域1.8萬輛,占比31%;礦山開采領域0.8萬輛,占比14%。2025年—2030年將是低速自動駕駛商業化關鍵窗口期。未來五年,低速自動駕駛將重構城市物流、交通和公共服務體系,成為智能社會的基礎設施。

“我們也是在五年前開始切入這個賽道,當時還是藍海。我們團隊有清華大學科研背景,團隊創始人的很多同學也去了乘用車自動駕駛團隊。”侯昌洪表示,現在競爭對手也是越來越多,很多乘用車企業也加入到這一市場。公司未來還是要通過研發投入,打造基于移動智能體的園區智慧出行/作業綜合解決方案,包括無人觀光車、漫游車、安防巡邏車、配送車等各類移動智能體,多模異構數字底座,AI(人工智能)輔助決策中臺,以及精準適配各類應用場景的綜合運營管理系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包括南京、深圳、嘉興等多個城市也在一些景區運行了無人車,從時間上看也是最近兩年。這類無人車同樣采用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傳感器,實現對復雜道路的感知。侯昌洪表示,這類場景更多是智慧旅游的一部分。

實際上,搭載激光雷達的無人駕駛技術應用場景仍在拓寬,比如可以強化自動泊車功能。

在園區附近寫字樓,一地下停車場內配備了激光雷達。記者發現,一輛擁有自動泊車功能的新能源車可以實現更遠路徑的停車功能。實踐中發現,司機可以將車停在寫字樓電梯門口,車輛通過場內的激光雷達感知系統自動停回車位以及召回,二者距離達到了百米。

這也是四川宜云智能網聯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在研究的方向。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