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5 21:36:40
八年前的深圳龍華上空,首批消費級無人機還在測繪地圖時劃出細碎航跡,那時誰也沒料到——這些在半空中笨拙穿梭的“電子飛鳥”,有朝一日會化身全運會賽場上的“空中F1”。
10月14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群眾比賽模型(航空)項目決賽開賽儀式在深圳市龍華文體中心隆重舉行,來自全國的航模愛好者齊聚這片熱土,共同掀起一場兼具科技魅力與運動激情的航空模型熱潮,為大灣區注入鮮活運動活力。
無人機競速,這個聽起來充滿未來感的運動,究竟有何魅力,能在短短幾年內從小眾愛好迅速躋身熱門體育賽事?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在深圳龍華這片土地上時,會發現答案就隱藏在這片被稱為“宇宙中心”的創新基因與產業脈絡之中。
作為全國首個提出打造“低空經濟先導區”的城區,龍華正以“政策引領+技術創新+場景落地”的三維聯動,構建起低空經濟發展的樣板。
從頂層設計到精準落子 445家企業構筑全鏈條競爭力
近年來,低空經濟在全球范圍內呈現爆發式崛起態勢。當下,全國各地掀起了“低空競賽”熱潮,而深圳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深圳依靠的是對產業潛力的敏銳捕捉和快速有效的政策扶持,龍華區也成功以“政策先行半步”,在低空經濟這場未來競賽中,把制度創新轉化為看得見的“空中生產力”。
據了解,2023年全國低空經濟尚處于概念探索階段,龍華區就已率先發布《深圳市龍華區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5年)》,配套出臺的“若干措施”中,3年2億元的資金投入、單個企業年度最高1000萬元資助、規下企業房租補貼等政策組合,形成了深圳力度最大的支持體系。
這種超前布局在《低空經濟試驗區2024年度建設方案》中被進一步細化,搭配27個總投資21.6億元的落地項目,龍華把抽象的戰略目標轉化為可執行的“項目清單”。
2025年出臺的《低空經濟“雙精品”示范區建設方案(2025~2026年)》則聚焦“精品通信網絡+精品場景應用”雙引擎,爭取2026年底實現重點區域內通信、感知等基礎設施及網絡高質量覆蓋,場景豐富程度和效能全國領先。
在龍華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看來,“雙精品”建設方案的出臺既是落實《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工作安排,也是破解制約低空經濟發展難題的關鍵。
政策紅利催生產業集聚效應。目前龍華區已集聚445家低空經濟相關企業,形成覆蓋“制造-飛行-保障-服務”全產業鏈的生態體系。
日前,《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發布,表示將建成千條航線與千個起降點,進一步完善低空交通網絡布局,多區協同共建“天空之城”。其中,龍華區與南山、龍崗、寶安、光明等區被確立為低空經濟發展重點區域,在基礎設施布設、應用場景拓展、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集聚等方面實現突破。
產業集聚帶來發展效能的爆發式增長。重點引進培育低空產業鏈企業,招引尚飛航空、鳶飛數圖、全域航空、中航凱天等企業落地龍華,全區低空經濟相關企業達到445家,2025年1~8月規上企業總產值(營收)同比增長11%。同時,又推動了專業產業園區建設,建設低空測試場,打造研發+生產+測試的全周期配套產業生態,打造了低空經濟發展的“精品網絡+精品場景”,建成各類起降設施共162處,較2024年增長194%,建設數量排名全市第2。持續深化低空多元場景應用,全區開通低空航線111條,其中物流航線共59條,約占全市20%,初步建立起“3公里15分鐘達”的城市低空智慧物流網。
同時,龍華區與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建“深圳-南航低空智聯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同步揭牌四個重點實驗室分支機構。整合龍華經濟、產業、政策等區域資源優勢,結合南航在科技創新、人才團隊、國際合作領域的積累,以及其在低空經濟、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建設等方面的國內領先技術成果與運營經驗,為龍華低空經濟新業態發展提供支撐。
這背后,是龍華區正在推動低空經濟與“1+2+3”現代產業體系深度融合的縮影。
從樓宇穿梭到全域覆蓋 “龍華造”成為吉尼斯紀錄常客
在龍華,美團無人機的“5分鐘送達”正在改寫城市物流規則。這套由視覺定位系統、自動避障算法和智能調度平臺構成的配送網絡,實現了餐飲、藥品、零售等超千種商品的空中運輸。
每天中午,在深圳龍華60萬平方米的壹方天地商圈,高樓之間總會出現一條無人機航線,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而商圈旁的無人機機場,在午間高峰期幾乎每5分鐘就有一架無人機起降。
9月28日,美團無人機宣布在深圳多條航線上線夜間配送服務,這是國內首次將無人機技術融入夜間即時零售配送場景,同時也標志著我國低空經濟發展開始邁向全天時運營的新階段。
龍華區中心醫院還聯手龍華數據公司、美團無人機讓醫療檢測樣本“飛”起來,將送檢時間從20~30分鐘壓縮至3~7分鐘,讓急診、心梗搶救更及時。
不久前,誕生、扎根于龍華的深圳大漠大智控技術有限公司在重慶,以11787架無人機成功挑戰“最多無人機組成的空中圖案”吉尼斯世界紀錄。
大漠大相關負責人表示,超萬架無人機整齊升空,本身便是對一系列技術壁壘的完美征服。本次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成功解決了“負高度飛行、760米超遠距離、貼水面飛行、分散場地協同作業、高低空動態變換”等多重技術難題。
大漠大在龍華區成立不到10年時間,已經五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紀錄。從2020年的3051架無人機,到2024年的7598架、10197架,以及在越南的10518架和今年在重慶的11787架,吉尼斯世界紀錄一次次被推到新的高度。
如今的大漠大已成為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擁有100+項核心自主知識產權,主導編寫全球首部《無人機集群飛行表演安全規范》,六次登陸央視春晚并刷新表演紀錄。
從成本節約到價值創造 近200個起降點將勾勒天空之城
空鐵聯運項目將高鐵的長距離運輸與無人機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結合,使城市間的“分鐘級送達”成為可能。民生服務的創新還體現在城市治理中。龍華區城市治理航線覆蓋全域,無人機每日開展應急救援、工地安全巡檢、交通違章抓拍等工作。
低空經濟對城市發展的賦能不僅體現在效率提升,更帶來顯著的成本節約與價值創造。據測算,無人機物流配送較傳統人力配送成本降低40%,特別是在偏遠地區和高層建筑場景中優勢更為明顯;而城市治理領域的無人機應用,每年為政府節省大量巡查成本。這種降本增效的做法,正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新動能。
面向未來,龍華區的低空經濟藍圖更加清晰——近3年內將重點圍繞“精品網絡及精品場景”工作任務,以建設龍華低空經濟先導區為目標,建成200個起降點,推動樟坑徑直升機場開工建設,打造樟坑徑低空全場景示范中心,奮力推動低空經濟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當無人機成為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當低空空間成為生產生活的新場域,龍華正在書寫的,是一部關于城市空間重構與發展模式創新的宏大敘事。從政策創新到技術突破,從產業集聚到場景落地,從龍華起飛的,不僅是一架架無人機,更是一個關于城市未來的全新想象。 文/衡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