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安置點里的幸福圖景:涼山35萬搬遷群眾的“穩得住”與“能致富”

涼山州新聞傳媒中心 2025-10-10 20:33:11

“十三五”期末,涼山州累計完成易地搬遷安置7.44萬戶35.32萬人,是四川省搬遷規模最大的地區;建成安置點1468個,全省11個3000人以上安置點也全部在涼山。這些安置點共同承載著彝鄉群眾的幸福生活。

五年過渡期以來,涼山州以“繡花”功夫推進后續扶持,通過機制筑基、產業造血、治理提效,讓35萬搬遷群眾真正實現從“挪窮窩”到“穩得住、能致富”的歷史性跨越,書寫了新時代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的涼山答卷。

鳥瞰易地搬遷安置點——喜德縣魯基鄉中壩社區。涼山州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鐘源 攝

機制筑基

構建“穩得住”的制度保障

每天清晨,越西縣感恩社區黨委書記伍加木已帶著網格員穿梭在樓棟間。“阿支莫大姐,上個月務工收入到賬沒?孩子醫保參保情況需要再核對下。”她手中的《監測臺賬》上,紅、黃、藍、綠四色標記格外醒目。

這是涼山創新建立的“紅黃藍綠”四色管理機制的生動實踐。200人以上安置區實行“紅、黃、藍、綠”分色管理,收入低于監測收入標準的搬遷群眾標注為“紅卡戶”、高于監測收入標準10%以內的標注為“黃卡戶”、高于監測收入標準10%低于30%的標注為“藍卡戶”、高于監測收入標準30%以上的標注為“綠卡戶”。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涼山還構建起“州級領導包保+部門協同+閉環調度”的立體責任體系。全州明確28名州級領導定點聯系31個集中安置點;2024年、2025年結合領導調整動態優化責任分工,將安置點后續扶持作為包保重點,推動州級部門協同發力;出臺《加強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治理與后續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實現政策重心從“搬得出”向“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轉變;建立調度機制,成立州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先后設立易地搬遷工作研判組和專項小組,通過“發現問題+跟蹤銷號”的閉環機制,推動工作不斷落地見效。

產業造血

激活“能致富”的內生動力

“以前在山上,背一簍土豆下山賣要走兩小時。現在家門口的車間里,繡一幅彝繡就能掙幾百元!”呷鐵西爾的手指在絲線間翻飛,這個曾因腿部殘疾陷入困境的婦女,如今是越西縣感恩社區彝繡工坊的骨干繡娘。

在涼山,像她這樣通過技能培訓實現蛻變的搬遷群眾還有很多——55歲的潘阿各在烹飪培訓后在感恩社區門口開起了包子鋪,月收入超4000元;昭覺縣沐恩邸社區彝繡工坊里,45歲的海來作莫正專注地用五彩絲線勾勒彝族火鐮紋,她手中的杯墊即將發往上海某文創商店。“上個月繡了200個,掙了2500元。”這位曾經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村民,如今已是工坊里小有名氣的“資深繡娘”。

距離昭覺縣懸崖村不到一小時車程的昭覺縣大櫻桃產業園區,正上演著現代農業的“科技秀”。智能分揀中心內,紅外光譜設備掃描著傳送帶上的櫻桃,瞬間完成糖度、硬度等12項指標檢測。這片投資2.9億元的園區,藏著現代農業的“硬核科技”:3000畝標準化種植園全部配備滴灌系統,引進了意大利科迪亞、加拿大雷吉納等品種;5000噸氣調保鮮庫與冷鏈物流體系,讓櫻桃48小時內就能直達北上廣深商超。今年預計采收1000噸,產值將突破6000萬元,帶動8萬人次就業,戶均年增收超2萬元。

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中,涼山緊緊抓住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增收這一“牛鼻子”,瞄準產業、就業“雙輪驅動”。一方面,各地依據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如昭覺縣為社區量身打造彝繡工坊,鹽源縣圍繞大型安置點建設產業園區,美姑縣牛牛壩鎮北辰社區配套彝繡工作室和鞋廠等就業崗位。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創業指導、就業培訓和勞務輸出,提供居家就業崗位。此外,還加大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安置點集體經濟組織,以多元化途徑增加搬遷群眾收入。

據統計,截至目前,涼山全州800人以上安置點已覆蓋農業產業園區30個、其他經營主體36個,實現“每個800人以上安置點至少1個經營主體帶動”。就業幫扶方面,全州拓展東西部勞務協作輸出、招聘組織輸出等5大渠道,設立就業創業服務站,開展“春風行動”“送崗到人”服務;結合產業需求與企業用工需要,針對性開展電工、家政服務、中式烹飪等職業技能培訓,截至2025年9月底,全州搬遷群眾12.27萬人實現務工就業。

治理提效

繪就新生活的幸福圖景

“娃娃們走5分鐘就到幼兒園,看病有家庭醫生上門,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在布拖縣依撒社區,居民們圍坐在廣場前,感嘆著生活中發生的變化。

“十三五”期間,全州為搬遷安置點配套硬化道路4335千米、飲水設施150個、飲水管道3876千米、電網3157千米,通信網絡覆蓋率100%,建成衛生院249個、學校11個、幼兒園205個、活動室395個、其他設施1464個。截至2025年9月,6.9萬余名安置點學前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就近入園入學;基本醫療方面,大型安置點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家庭醫生簽約“應簽盡簽”,累計開展醫療宣傳活動262次、上門服務6376人次。

各安置點推行“三張清單”服務機制,讓便民事項“最多跑一次”;配套建設紅白事場所、養老服務設施、未保工作點、“四點半課堂”,解決群眾后顧之憂。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離不開治理效能的提升。全州1468個安置點實現黨組織全覆蓋,31個大型安置點建立27個社區黨組織,同步健全自治組織、群團組織,夯實治理基礎。同時,各安置點加強《涼山彝族自治州移風易俗條例》宣傳,大力培育文明鄉風。

搬出大山天地寬,搬遷不僅讓廣大群眾走出大山,更走進了心中的幸福。2022年6月,涼山州被國家評為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成效明顯地區,2023年全省易地搬遷現場會議在涼山召開,過渡期以來多次被國家部委通報表揚和國家、省媒體作為經驗典型進行報道。未來,涼山將繼續砥礪前行,不斷提升安置點社會治理水平,持續推進易地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讓搬遷群眾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向前。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