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從三個數字,看西部地區創新高地建設硬核“成績單”

川觀新聞 2025-09-26 20:38:08

9月25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十四五’續寫新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場,介紹四川“十四五”時期建設西部地區創新高地主要成就。

“十四五”以來,四川以成渝地區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牽引,體系化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堅決扛起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建設更高水平科技強省的使命擔當。

“四川造”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星。成都國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強地基,在川國家級創新平臺增至205個

在國際上首次發現并實現一種特殊的先進磁場結構,國內首次實現“雙億度”突破,再次創下我國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 自從2023年起,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捷報頻傳。

突破的背后,凸顯高能級創新平臺的引領作用。發布會上透露,五年來四川聚焦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需突破領域,不斷夯實創新策源能力。

一個個細節給予有力支撐:

在甘孜州,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取得多項突破性科學發現,躋身世界一流;

涼山州,錦屏地下實驗室誕生50余項國際領先研究成果;

在成都,轉化醫學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把生物治療成果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的時間,縮短30%到50%……

數據顯示,目前10個國家大科學裝置加快建設,在川國家級創新平臺增至205個,形成了涵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的全鏈條創新平臺體系。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廳長路松明特別提到,聚焦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優勢領域,四川布局建設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目前首批天府實驗室全部進入實體化運行,成為吸引和集聚頂尖人才、開展前沿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的核心力量。”

創新策源能力提升也離不開區域協同創新格局加速優化。

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興隆湖實驗室供圖

聚焦川渝——兩地共建西部科學城,連續舉辦兩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共建川渝聯合重點實驗室11個,川渝科技協同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著眼省內——發揮成都、綿陽兩大創新主引擎的輻射帶動作用,布局建設德陽、瀘州、宜賓、南充等特色創新高地,支持其他市(州)探索“總部+基地”“研發+制造”等合作模式,帶動全省創新能力整體提升。

裝引擎,布局102個重大科技項目

不久前,電子科技大學與天府絳溪實驗室聯合發布全球首個氮化鎵量子光源芯片。該芯片被稱為量子互聯網的“心臟”,未來將提升量子設備的集成度與可靠性,為構建自主可控的量子示范網奠定硬件基石。

發布會介紹,自省委十二屆五次全會部署了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進裝備、生物制造、清潔能源、先進材料等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以來,截至目前已布局重大科技項目102個,近期還將啟動58個項目。

國內首臺F級50兆瓦重型燃氣輪機開啟工程應用,首款TROP2國產抗體偶聯藥物獲批上市,國內首臺有望“秒殺”癌細胞的Flash放療設備進入臨床試驗……一個個“四川造”新產品正在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支撐。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四川還加快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深度融合。

一方面支持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的“大兵團作戰式”聯合攻關,縮短“實驗室成果”變為“工廠產品”;另一方面,創新開展企業找技術、成果找市場“雙向揭榜掛帥”,鼓勵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業,協同突破產業鏈“卡脖子”“掉鏈子”問題。

造生態,1.9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落地四川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

發布會上一組數據讓人印象深刻: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已增至1.93萬家,是2020年的2.4倍,科技型中小企業同樣大幅增長至2.4萬家。“這些都成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路松明說。

具體來說,如何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四川從三方面給出答案——通過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來“提能力”,支持企業承擔重大任務來“激活力”,強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實現“添動力”。

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供圖

對此,一組數據形成有力印證:企業牽頭承擔的重大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項目的比例已提高到60%,企業研發經費投入比2020年增長58.4%,上市科技型企業達94家,占全省上市企業總量的52.8%……這也意味著,企業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發布會透露,四川還將從支持和引導企業普遍建立研發機構、加大科研投入、開展研發活動等著手,不斷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夯實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五年間,四川加快建設創新人才高地。

去年,《四川省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方案》印發,遴選22家單位開展試點。四川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吳家樺介紹,聚焦“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四川在科技人才的分類評價標準、方式、通道以及生態上進行探索,著力構建起科技人才評價體系。

改革成效初顯,自試點以來四川已優化評價標準50余項,惠及科技人才超3萬名。

引人注意的數據還包括在川兩院院士達到67人、研發人員突破40萬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達到454萬人……四川通過持續實施“天府英才”工程,大力實施“萃青工程”,全面推行“天府英才卡”制度等措施,使四川特別是成都成為全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的重要聚集地。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