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5-09-26 20:38:30
有一句網絡熱語:AI不是風口,是臺風——卷得全世界都在追著跑。
四川正大力推進人工智能“一號創新工程”,將人工智能納入重點產業鏈協同推進建圈強鏈。“貢嘎二號”“夸父—MY”“天行者一號”“天鏈T系”等一批人形機器人相繼涌現。就在9月24日,西南地區首個全尺寸通用人形機器人整機平臺“天行者2號”在四川成都亮相。
這是四川的努力,更是使命和責任。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強調,“希望四川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上同時發力”,“著力打造西部地區創新高地”。
“高地”之上,成都不可缺位。日前,四川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支持成都加快建設“三中心一基地”,其中包括“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加快建設西部科技創新中心”。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深入發展,全國科技創新版圖正在悄然改變。站在全國、全省發展坐標中,成都何以支撐西部地區創新高地?
把該擔的“擔子”擔起來
科技創新像一雙堅定有力的手,推動人類向前。
成都一直被寄予厚望、委以重任。
不久前舉行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透露,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被確定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成渝地區、西安、武漢被確定為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國務院2022年批復同意的《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提出,依托西部(成都)科學城攻關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推動共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服務戰略大后方建設的創新策源地。
2024年國務院批復同意的《成都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發揮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等功能,建設成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
在“三中心一基地”目標中,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是動力支撐。成都要提升新質資源聚集轉化能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和技術應用功能。成都市決策者認為:“肩負重托,成都必須把該擔的‘擔子’擔起來。”
成都有沒有這個能力?
從全球看,成都在全球創新指數(GII)“科技集群”百強榜中的排名已從2018年首次入圍的56名一路上升至當下的21名。

從全國看,成都大院大所眾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發布的《2024中國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研究》報告中,成都城市科技創新競爭力排名全國第8位。


從全省看,成都集聚了全省約70%的科創平臺、60%的科研機構和60%的科技人才。在《四川省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4》中,成都以80.84的綜合評價值位列全省第一。

AG600“鯤龍”的多個部件、C919大飛機機頭、宇宙線研究的“最強大腦”……上天入地的創新探索中,都有成都的身影。
但還有不足。比如在蓉省級以上技術轉移機構僅為上海的1/10左右、在蓉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本地轉化率僅為37.2%;人均R&D經費投入在全國GDP十強城市中排位靠后等。
“這些短板也是成都近年來努力的方向。”成都市科學技術局局長丁小斌透露,我們提的很多建議都被《意見》采納,這將給成都帶來極大助力,成都整個科技界感到很振奮。
向科技“珠峰”發起攀登
何為創新策源?它強調“從0到1”的原創突破,而非跟隨模仿,這些被視為科研領域的“珠峰”。《意見》首先強調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達2497億元,較2020年增長超70%,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物質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性成果。這些原創性成果大多由“國字號”實驗室貢獻。它們的創新活力與科研效能,從根本上決定著中國巨輪創新引擎的強勁程度。
在成都,最好的風景給了實驗室、留給了科學家。興隆湖畔、絳溪河,一批國家實驗室先后落戶:天府宇宙線研究中心、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目前成都已構建完善“1個國家實驗室+4個國家創新中心+10個大科學裝置+4個天府實驗室”的高能級創新體系。
一批關鍵性成果在成都誕生: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在國內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電子溫度的“雙億度”重大突破,標志著中國可控核聚變向工程化應用邁出重要一步;天府絳溪實驗室自主研發的“天絳·諸葛”大模型已成功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備案初審,標志著其即將正式向公眾開放服務……
科技攀登,繼續向前。《意見》明確要求,成都要集聚用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力保障國家實驗室高質量運行、建設航空動力科創園,高水平建設運營天府實驗室。同時,省委省政府將支持成都在核能、醫藥健康等領域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建設天府中藥實驗室。
“我們要集聚‘國家隊’、做強‘實驗室’、當好‘服務員’,布局落地高能級科技創新資源,激活創新的‘源頭活水’。”成都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說,今年成都將推動首批4個方向天府實驗室高質量“入軌”運行。按照規定,建設期滿后的天府實驗室將接受“入軌”評估,評估合格的實驗室進入運行期,將獲得省級財政相關支持。
善當科研創新的“伯樂”
對于科技創新,城市管理者有共識:不僅要當好“服務員”,更要當善于發現的“伯樂”。“伯樂”怎么當?
給優惠不如給機會,給項目不如給場景。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下,2100萬人口的超級大城市給科技企業帶來足夠多元的場景,能夠促進新產品新業態快速迭代。
今年3月,成都科技創新工作迎來重要變革:成都市場景創新促進中心掛牌成立。這一中心致力于將整個城市變成一個試驗場,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展示“拳腳”的舞臺。
誰能獲得“場景”機會?成都有一套獨有準則:不看產品,看技術,不看稅收,看團隊。簡單理解就是,相比產品成不成熟,技術夠顛覆更重要;無所謂有沒有稅收,團隊足夠有闖勁更重要。
場景創新中心成立的半年里,成都發布了930條場景需求。一大批“新奇特”,找到了寶貴的應用場景:興隆湖上,無人駕駛的船開動了;在天府廣場,四足機器狗協助警察巡邏;IFS廣場上,智駕移動商業機器人在人流中穿梭……“如果沒有政府的場景支撐,我們的智駕移動商業機器人不會這么快走上成都街頭,真的是解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成都迪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劭恒說。
場景之外,成都在服務科技企業上,建成了“線上科創通+線下科創島”這樣一套完整的服務體系。科創通,簡單理解就是一個科技版的“天貓商城”。它可以幫助科技企業“找項目、找場地、找資金、找人才、找政策”;科創島,則是集“聚、服、展、孵”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聚集區。
根據《意見》要求,未來成都將繼續完善這一服務體系,讓科研更簡單、對接更便捷、成果轉化更高效。
在未來產業上實現彎道超車
新科學造就新技術,新技術創造新產業,新產業支撐新城市。科技創新給了城市彎道超車的機會。
科技含量最高的未來產業是“彎道”超車的主動力。根據成都印發的《關于前瞻培育未來產業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動能的實施意見》,成都的未來產業涵蓋幾大方向、24條細分賽道。
“其中,成都在低空經濟、衛星互聯網、生物醫藥等新賽道領域更有基礎和優勢。”丁小斌舉例,成都已聚集一批有實力的商業航天企業,尤其是星際榮耀航天科技集團在可重復式運載火箭方面,為推動成都的運載火箭總裝能力實現自主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圍繞未來產業,成都正在做什么?
首先就是解決載體問題。目前成都已經打造了一批未來產業園區。這些園區的打造在通水、通電、通氣的基礎上,更強調“新三通”:通技術、資金、人才,如此也更符合未來產業的科技創新需要。
此外,還要圍繞資金做文章。成都的科技金融產品早有基礎和成效,成都19家科創板上市的企業中,15家享受過成都的科創貸政策。
“不過,在培育未來產業上,成都的‘融資’工具箱還必須升級。”長城戰略咨詢四川總監徐光宜說,未來產業的特點,決定了資本對它必須有足夠的耐心。他注意到,《意見》明確要求成都要“壯大耐心資本”。
成都已有行動。今年7月,成都正式發布了首只未來產業基金,首期規模1120億元,遠期規模2600億元,重點瞄準的就是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商業航天、下一代移動通信、腦機接口、群體智能、量子科技等十大未來產業領域。
“我們將通過‘揭榜掛帥’等形式,加快成果轉化、場景創新和應用推廣,加快打造未來產業場景集群、企業集群、產業集群。”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發力西部科技創新中心,成都,用未來產業點亮城市未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