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未來機器人與可穿戴設備的市場規模將媲美手機

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4 22:52:13

9月24日,在2025年度高通驍龍峰會期間,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接受采訪,用“創新與合作”概括高通在中國三十年的發展。他認為,手機廠商自研芯片不影響高通與它們合作。孟樸認為真正的人工智能尚未到來,并看好AI落地到端側。此外,他還看好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和智能眼鏡市場規模。

 每經記者|王晶    每經編輯|文多    

提到手機芯片,很多人會想到高通驍龍。長期以來,國內外手機廠商都會爭搶驍龍芯片的首發權。今年正值高通進入中國三十周年,高通在30年中幾乎與國內所有主流手機品牌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而在過去3年間,這種合作又從手機市場擴展至汽車市場。

9月24日下午,在2025年度高通驍龍峰會期間,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接受了媒體記者采訪。他回顧了高通在中國的發展,并用兩個關鍵詞進行了概括——創新與合作。

針對蘋果、小米等廠商自研芯片的趨勢,孟樸認為,這對高通來說并不是一個新課題。“我們的芯片是通用芯片,它能大量提供,從而達到很好的經濟性(規模效應)。但不同廠家有不同的訴求。除了蘋果,小米、三星自己做芯片也已經做了十幾年,但它們也一直在用高通的芯片,每年(使用量多少)取決于它們當年自研芯片的表現。”在孟樸看來,競爭始終存在,但核心問題是如何持續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技術和服務。

此外,孟樸還就AI、汽車、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發表了看法:“長遠來看,未來有兩個領域的規模會等同于或大于智能手機。一個是機器人,另一個是各種可穿戴設備——包括智能眼鏡。”

高通公司中國區董事長孟樸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真正的人工智能尚未到來

當前AI(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生產、生活和商業模式,5G與AI的結合正釋放出巨大的創新潛力,并重塑各行各業。AI浪潮中,端側和云側的發展備受關注。

端側AI是直接在終端設備上運行人工智能模型,可將其理解為“本地化”“離線化”的AI。通過將AI 算法和模型直接集成到智能手機、智能穿戴等終端設備中,可賦予設備本地化智能處理能力,實現實時語音識別、智能圖像處理等功能。

與之相對的則是云端AI,這一類型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AI大模型。其依托云端數據中心的強大算力,通過集中化的大規模數據處理和模型訓練,可以高效完成復雜的AI任務。

孟樸認為,AI的落地必須到端側。他闡述道:“因為終端離用戶最近,能更好地保護隱私,并且能提供實時、可靠的響應。高通早在多年前就已明確押注這一方向,并在驍龍芯片中不斷強化AI算力。”

對于AI發展現狀,孟樸認為它還處于早期階段,真正的人工智能還沒到來。他認為:“過幾年回頭看一下現在的AI應用,(會覺得)都還比較初級。但我相信,未來所有的產品都會需要用AI重新做一遍。”

高通眼中的下一個業績增長引擎

手機之外,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和智能眼鏡是高通眼中的下一個業績增長引擎。

“中國的產業鏈是全球最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孟樸說道。隨后,他以新能源汽車行業為例分析起來:“最開始提出智能網聯車需求的是歐美廠家,但他們的開發周期很長,通常是4年到6年。而中國的新能源車企完全不同,他們推動新技術在新能源車里應用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客戶今天簽完合同,明年就要上車。”

這種“中國速度”考驗著高通的響應能力,也帶來了機遇。“每家中國車企對智能網聯的應用場景訴求或者應用優先級都不同,不管是‘中國速度’還是中國廠商(對高通提出的)多方面的要求,對我們來說都算是一種鞭策、一個挑戰。”孟樸透露,過去3年多時間里,高通支持了中國幾乎所有的主要汽車品牌,并參與了210多款車型的發布,這在全球任何其他市場都是不可想象的。

他還判斷,智能座艙、駕駛輔助、艙駕融合,這些都離不開 AI,AI將是高通與中國汽車產業合作的下一個巨大機會。

談及未來重點布局的方向,孟樸預測,有兩個領域的市場規模在未來會等同于或大于智能手機。“一個是機器人,另一個是各種可穿戴的設備。不管是AR(意為增強現實)、VR(意為虛擬現實)還是AI眼鏡,(未來)可能會人手一個,而機器人則會進入家庭、工廠等各種環境。我們要努力在這方面積極探索,并保持在技術上不掉隊。”他說道。

在產品策略上,孟樸介紹,高通并非為每個新終端品類開發全新的芯片,而是采取了一種更具經濟性和通用性的“平臺化” 思路。“單品類產品中,量最大的就是手機,有非常好的通用性和經濟性,很容易利用現有的芯片去解決問題。但隨著應用越來越多和需求的分化,我們也會為特定場景開發專用的芯片。”孟樸說道。

這種策略同樣適用于機器人、智能眼鏡等新興領域。

“機器人其實和汽車有很多共性,我們未來會和產業伙伴一起探索合適的芯片方案。”至于AI眼鏡,他坦言,難點在于性能、能耗與成本平衡,“怎么把這三者進行平衡對做芯片、做集成電路的廠商來說,是一個挑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Ai 高通 機器人 自動化設備 新型工業化 機器視覺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