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22:07:43
劉天池從演員轉型為表演指導及中戲老師,她堅信好電影需靠“真”和“人”。在“中國(成都)電影推優扶持計劃”制片工坊活動現場,她分享了影視創作心得,包括選角要看演員“動物性”和“真實感”、劇本圍讀“去情感化”、片場與演員近距離交流等。
每經記者|丁舟洋 每經編輯|張益銘
多年以后,劉天池還會想起自己在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念大二時被叫去見張藝謀的那個下午。
“當時我滿腦子都是要交的劇本片段,壓根沒心思琢磨要見的人是誰,直到走進房間,才隱約覺得對面那人有點眼熟——后來才知道,那是張藝謀。”劉天池說,“張導選我演電影,改變了我的命運。再后來,我了解到,因為這個角色是啞巴,導演想要一雙會說話的大眼睛,也因為我在東北農村長大,和角色的真實質樸相契合。”
那是劉天池第一次感受到影視創作里,演員和角色之間有種奇妙的羈絆。
如今三十多年過去,她從演員變成表演指導,從中戲的學生變為中戲的老師,又陪著一茬茬年輕導演、演員在片場摸爬滾打。
她越來越堅信:一部好電影,不是靠大場面堆砌,也不是靠明星撐場,單純靠這些因素闖市場的大片已然失去觀眾。“前些年我們吃的虧還不夠大嗎?現在短劇里有那么多好看的演員,又不花錢。如果電影里的角色不能讓觀眾相信,觀眾就會拋棄我們,這是毋庸置疑的。”
劉天池在影視劇《父母愛情》中飾演秀娥嫂子
9月下旬,劉天池作為導師團的一員,出現在“中國(成都)電影推優扶持計劃”制片工坊(以下簡稱“制片工坊”)活動現場,向心懷影視夢想的“推優扶持計劃50強項目”電影人們,分享了如何在演員與角色之間做影視創作的“擺渡人”。
制片工坊由中國電影評論學會、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成都廣播影視集團、成都高新區—大邑縣結對聯動指揮部聯合主辦。制片工坊將從“中國(成都)電影推優扶持計劃”征集的1375個電影項目中選拔出50個優秀電影項目展開定向培育,通過劇本創作、導演藝術、影像藝術、制片管理、表演指導等全流程課程,切實幫助青年電影人提升項目綜合實力,搭建從劇本創作到項目落地的產業協同體系。
作為本次制片工坊活動的深度合作媒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對為期六天的活動進行了持續跟蹤報道。以下是劉天池的自述,經記者采訪與整理。
我們在大劇組都有過這樣的經歷:開機前你好我好大家好,開機后演員與導演互相厭煩,等到結束后成為不聚頭的冤家。
這其實說明選角環節的關鍵性。導演的選擇決定了演員是否能與創作建立良性關系。
劉天池作表演分享 主辦方供圖
這些年我見多了年輕導演選角時的困惑:拿著一堆演員照片討論形象。但我總跟他們說,影視是動態的藝術,不是選藝術照模特。要找“能讓角色發芽的種子”——這顆種子,就是演員身上的“動物性”和“真實感”。
什么是“動物性”?不是說要演員學動物叫,是看他(她)骨子里的那股勁兒。比如你要塑造一個從懦弱走向堅韌的角色,就得觀察演員能不能在某個瞬間流露出“狼的警覺”,或者“小野貓被惹急了的倔強”。這種原始的、沒被修飾過的氣質,是角色成長的根基。
我當年在《金陵十三釵》指導那些小演員表演時,給她們做了個練習:想象自己是暴風雨里枯樹上的小燕子,翅膀被淋濕了,卻還想飛。練習做完,再拍她們站在教堂頂樓的戲,不用我說“你們要害怕”,她們內心里就會流淌出這樣的畫面與情感。
還有個誤區,很多導演覺得選角得靠“工業化流程”:租個排練廳,擺上攝像機,讓演員輪番試戲,副導演和制片人在一旁打分。我覺得作為導演和編劇,用你的眼睛、你的生活、你的體感來選拔符合你影片中那個角色的人物,要更為重要。
表演藝術的真實性從我們和演員的第一次談話開始。很多一點從業經驗也沒有的年輕人其實很緊張,這時候你如果跟他(她)說“你別緊張”,就是一句廢話。如果你真的希望在片場時他(她)不緊張,那就需要在開機前跟對方談話,看看其是不是具有真正的傾聽能力,具備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這意味著演員有進入角色的真實信念。
遇到明星演員怎么辦?簡單來說,他(她)也是人,會比普通演員更緊張,因為有更多失敗的顧慮。這時候談話尤為重要,不是說名氣大,能給你帶來票房,你就要跟對方低頭。你們倆的關系就像“戀愛”,彼此欣賞很重要,越坦誠、越堅定,越能吸引對方。
這種堅定源于什么?源于你絕對相信你的故事,你的勇敢和熱情會感染對方,激發演員對角色的創作力,他(她)也希望自己有個鮮活的藝術形象留在大銀幕上。
選定演員,接下來就是劇本圍讀。很多年輕導演覺得,圍讀就得“有情緒”,讓演員哭起來、喊起來才叫“有感覺”。但我每次都攔著:第一次圍讀,必須“去情感化”,先把故事的骨架搭起來。
為什么?因為演員的身體有記憶。如果第一次讀臺詞就哭,下次再看到這段文字,他(她)身體會下意識地“找眼淚”,而不是“找角色為什么哭”。表演不是“裝情緒”,是“長情緒”,得先搞清楚角色為什么這么做,情緒才會從心里冒出來。所以在劇本圍讀階段,所有人先要跳開感性世界,有一個縱觀全局的視角,大家一起來擺這個故事沙盤,找到各自的角度。此后再對這個角色進行構思,演員的創作思維才能真正打開。
主辦方供圖
到了片場,有些導演就成了“監視器釘子戶”,屁股釘在監視器前的椅子上,拿著對講機喊“你再哭兇點”“你聲音大一點”。他們是粘了502膠水還是怎么的?老坐著對腰間盤也不好啊。
真正好的導演在喊“停”以后,會離開那個黑棚子,與演員近距離交流。每個導演都希望演員流露出真情實感,但前提是你要對自己劇本里講述的故事有強大的信念,這決定你影片的氣質。如果你真的相信你的故事,你的主題會從血脈里生長出來,你會帶著真誠與演員交流。
有一個現象現在似乎變得普遍,演員在前面演,經紀人在旁邊用手機拍,經紀人的拍攝只起一個作用——看明星從這個角度拍出來美不美、帥不帥。這時候就需要導演發揮情商了,在跟演員講戲時,要把演員從粉絲思維拉回到角色思維。可以先讓他(她)喝水,改變一個動作方案,通過調整幫對方從“我拍出來臉好不好看”的思路中跳出來。
電影這項藝術,50%的權力交到導演手里。當然,事情很難完美,最后進入劇組的演員,也許并非是導演最心儀的那個人。那難道日子就不過了?導演作為船長,難道就吵嚷著“棄船”“擺爛”?
導演應該是全劇中應變能力最強的那個人,遇到任何現實情況都能胸有成竹地掌握主動權。別忘了你還有兩把剪刀,編劇和剪輯。
還有同學問我,遇到分量很重的資深演員,在片場“帶節奏”、大篇幅改劇情怎么辦?
我認為,導演在前期就要發揮身兼數職的水平,與演員進行真誠的溝通,把故事與創作的初衷跟演員坦誠交流。他才有可能站在你的角度去考慮劇本。如果種種努力都做過了,對方還是如此,那你就有權和制片人商量了,我不相信某個角色只能由某個演員演,影片創作是團隊合作的結果。
這些年影視行業起起落落,但我總跟年輕創作者說,別丟了最根本的東西——“真”和“人”。
“真”是故事的魂。藝術來源于生活,你得先懂生活,才能懂角色。
“人”是創作的根。無論是選演員、導戲,還是剪輯,都要懂演員。
還有年輕導演說“沒資源,找不到好演員”,但你看陸川當年拍《尋槍》,初出茅廬,卻靠一個好故事打動了姜文,姜文對這個故事愛得不行,他就演了《尋槍》。郭帆拍《流浪地球》吸引了吳京參演。
我身邊不乏這樣的案例,知名演員與當初名不見經傳的項目合作,就是他們被一個好故事打動了。你的劇本打磨得越扎實,你通過各種渠道把劇本遞到他們面前時,就會越吸引到他們。
好故事自帶吸引力,只要你相信它,就會有人跟你一起拼。
據了解,制片工坊結合50強項目在制片工坊期間的優化成果,開展20強項目的評審。最終,10強項目則將通過終評路演等環節綜合評定產生。
10強項目不僅能獲得總額50萬元的扶持獎勵金,落地孵化的10強項目還將享受總價值150萬元的配套資源服務包,涵蓋設備租賃、后期制作、市場宣發等全流程支持。同時,“中國(成都)電影推優扶持計劃”將優先從10強項目中選定集中孵化項目,最高按項目總投資30%匹配投資資金,切實解決創作資金短缺的痛點,助力優秀作品從創意走向大銀幕。
封面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