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瀘州:一橋連通三省,冰脆李紅火出山

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2025-09-23 20:36:00

1935年,中央紅軍在石廂子彝族鄉過完年后,大部隊經水潦彝族鄉雙山村關口前往云南扎西。水潦彝族鄉這片紅色熱土,紅色文化豐富: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政委龍厚生安眠在高坪金龜山,赤水河“一盞巴巴燈”、底塔“朱德點兵”等紅色故事廣為流傳,李廷富、姜憲庭等群眾給紅軍帶路,鄭蘭亭收留紅軍王元高等,該鄉現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

今年春天,雞鳴三省大橋右側的水潦彝族鄉山間李花點綴。劉瑩 攝

“以前搞種植收入少,多數村民外出務工,不少土地荒起。”9月19日,瀘州市敘永縣水潦彝族鄉赤水河村村民徐燕回憶2016年回鄉探親時的情景說。而如今,她已在橋頭開起飯店,取名“雞鳴三省飯店”,飯店融合川黔滇三地飲食特色,推出“酸湯豬腳”等菜品,收入頗豐。

“現在,我們村種植了約5000畝冰脆李,想擴大種植面積,都沒有地種了。”赤水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云聰說。

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2020年1月,橫跨川滇交界峽谷的雞鳴三省大橋正式通車,結束了兩岸群眾世代翻山越嶺的歷史。5年多來,這座大橋不僅成為連接四川敘永縣與云南省鎮雄縣的交通要道,更悄然重塑著沿線地區的經濟脈絡與生活圖景:昔日荒蕪的橋頭崛起熱鬧商圈,冰脆李暢銷云貴,農戶收入翻番、產業提質升級,一幅因路而興、因橋而活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徐徐展開。

橋通業興,三省邊界煥新顏

清晨的雞鳴三省大橋畔,徐燕在飯店忙著清洗帶泥的土豆,門外車流聲不絕于耳。這座橫跨川滇交界峽谷、連接四川省敘永縣水潦彝族鄉與云南省鎮雄縣坡頭鎮的大橋,自2020年1月通車以來,改變了赤水河兩岸百姓的生活。

徐燕笑著說:“我家餐館的炸洋芋是最受歡迎的菜品,春節期間一天就要炸兩百斤土豆。”如今她每天穩定收入五六百元,生意好時能達數千元,與昔日在村里開雜貨鋪時已是天壤之別。

大橋建好后不僅帶來商機,更改變了村民的生活方式。“現在開車接送孩子上學只要十幾分鐘,以前走路得一個多小時。”徐燕感慨道。如今周邊村落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代步工具,昔日的天塹變成了通途。

作為中央紅軍長征的重要途經地,水潦彝族鄉正煥發生機。該鄉鄉長范潔說,當地依托大橋帶來的區位優勢,結合“兩線三徑多場景”規劃,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徐燕所在的門店已被整體改造為農文旅融合發展服務中心,集非遺展示和農特產品銷售于一體。

“所有商鋪都已招租,租客多為本地村民。”赤水河村文書楊梅說,“大家都盼著能在這里掙到錢。”

李熟路通,特色產業結碩果

雞鳴三省大橋的通車,不僅方便了當地村民出行,更打通了冰脆李產業發展的“任督二脈”。水潦彝族鄉赤水河村的冰脆李種植面積8年間增加了3000畝,這一變化源于大橋建好后帶來的產銷變革。

“以前冰脆李靠人背肩挑,走半天山路才能到對面賣上好價錢,但七成李子來不及背出去就爛在了地里。”赤水河村果農楊旭告訴記者,“也想過用車運送,但繞遠路顛簸把李子上的‘霜’磕掉了,顧客認為不新鮮,價格再低也賣不脫。”如今開車過橋只需幾分鐘,不怕李子因霜“掉價”,還有云南客戶上門采購。2020年,楊旭靠賣冰脆李掙了7萬多元,比通橋前收入翻了一倍。


冰脆李是赤水河干熱河谷的特色農產品,以其核小、皮薄、脆甜化渣的特點,深受市場青睞。2021年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認定,成為地方保護品種。據敘永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陳均其介紹,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其優良品質。

大橋通車改變了產銷格局。胡云聰告訴記者,該村冰脆李種植面積從2017年的2000畝發展到如今的5000畝,年產值達3000萬元。“很多云南商販開著貨車來收購冰脆李,一天拉一次,成為我們冰脆李銷售的主力軍。”目前全村380余戶種植戶中,管理好、規模大的果農年收入超10萬元。

產業的興旺帶來生活的巨變。赤水河村村民楊崇青放棄了年收入10多萬元的餐飲生意,改種50多畝冰脆李,今年純收入20余萬元。如今,赤水河村全村十分之一的家庭購買了小汽車,土墻瓦房變成了小洋樓。

“種冰脆李效益好,村民加強冰脆李的管理,修枝、施肥、打藥、疏花、疏果、清園等環節都在認真干。”胡云聰笑著說,去年村里還將400畝低價品種“高換”為冰脆李,預計明年投產。

從紅軍長征時的行路難,到如今飛架峽谷的致富橋,雞鳴三省大橋正帶領赤水河兩岸百姓走向更加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