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25-09-18 19:36:15
“它就像‘空中出租車’,最大航程200公里,算上駕駛員能坐6個人,比出租車還多一個座位。”盛夏,位于成都市高新區的四川沃飛長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展廳內,公司首席市場官費嵐向來自國外的參觀團介紹著自家公司的產品——有人駕駛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這種飛行器,零部件有80%與新能源汽車重合,可以說是汽車產業“鏈”上了“云端”。
“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精準發力”,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的殷殷囑托,亦是四川產業變革的生動實踐。四川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總攬,將“十四五”規劃的藍圖細化為“六大優勢產業提質倍增”的施工圖。如今,一個上下游貫通、產業鏈協同、各環節高效聯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正在天府大地加速成形、積厚成勢。
“翼”展蒼穹 “鏈”上云端
對于未來城市低空出行,費嵐腦海中有一幅完整的場景圖——在城市商業中心、交通樞紐等人流密集區將有類似公交、地鐵站臺的“飛行驛站”,旅客只需通過APP預約,便有車輛接送其前往就近驛站,從而實現一鍵“打飛的”。
“空中出租車”完善的不只是交通網。費嵐指著眼前型號為AE200的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說:“從供應鏈角度看,eVTOL零部件有80%與新能源汽車重合,另外20%跟航空相關。這是一個典型的融合創新產業。”
在四川,汽車產業優勢正不斷向“上”延伸。依托新能源汽車產業積淀下的“三電”(電池、電機、電控),新材料和智能化基礎,越來越多創新成果延展“上天”,為產業融合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飛機蒙皮。人民網記者 王波攝
成都辰飛智匠科技有限公司車間內,銑削刀具和頂撐裝置正為飛機“磨皮”。鏡像銑削出的飛機蒙皮,精度從以前的0.3毫米提升到了0.1毫米。這0.2毫米的進步,意味著飛機能實現百公斤級減重。“全球只有3家企業能生產這種鏡像銑設備,其中一家就來自中國。”總經理石璟豪情滿懷,他把這項技術帶到四川,目標劍指國產大飛機蒙皮制造,“目前,公司首件國產飛機蒙皮已交付并通過驗收。”
從生產裝載C919“大腦”關鍵部位的機頭到能讓飛機實現百公斤級減重的“磨皮術”落地應用,“四川造”在國產大飛機領域愈發耀眼。
在航空航天制造賽道上,四川穩步向前,憑借打磨出的“高精尖”工藝標準、“高可靠性”質量體系和“極限制造”能力,讓更多航空航天領域的暢想“開花結果”。

“四川造”第三發谷神星一號火箭總裝現場。人民網記者 王波攝
位于資陽市的星河動力航天公司內,工人們屏息凝神,正在總裝這里的第三發“谷神星一號”火箭。“‘四川造’谷神星火箭已經成功向太空送出兩趟‘快遞’。”綜合管理處負責人張家駒的話語中透著自豪。
9月5日,完成總裝總測的第三發谷神星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此次發射任務不僅攜帶了3顆衛星,還將“愛神星”留軌試驗平臺精確送入預定太陽同步軌道。作為民營企業自主研制的國內首個商業火箭末級留軌試驗平臺,“愛神星”完成主任務后將繼續留軌運行,開展長期在軌試驗與機動驗證。
隨著平臺的成功發射,“太空快遞員”也逐步升級為“關鍵核心技術提供者”。在這背后,資陽已布局建設“西部商業火箭谷”,致力成為西部商業航天產業的核心增長極和全國商業航天低成本制造標桿。
從“空中出租車”到大飛機再到星辰大海,四川正以“鏈”為核,實現從地面到云端再到太空“一鏈多產”的協同躍升。
蜀水奔流 “智”動未來
無人機俯瞰下,千年都江堰隱于山水之間。
“古人以最小干預贏得最大效益,而今天我們的數字孿生系統讓干預更加精準可靠。”四川省都江堰灌區指揮中心主任李勁一語道出古今的治水智慧。

都江堰渠首數字孿生系統界面。人民網記者 王波攝
指揮中心大屏上,1604處水情監測站點、1792處視頻監控設備實時傳回數據,配合無人機“天眼”功能,都江堰渠首數字孿生系統實現了對灌區水情工情的立體化監測。在數字孿生技術的加持下,都江堰“大雨不澇、無雨不旱”的調控更加得心應手。
這股“數智化”浪潮沿著千年水脈流淌,浸潤天府大地。它讓千年古堰學會了“思考”,更讓現代能源裝備重器的性能與可靠性突破一個又一個極限。
在東方電氣集團東方電機有限公司數字化車間,機器人正在為世界單機容量最大的500兆瓦沖擊式水電機組轉輪進行精密焊接。

世界單機容量最大500兆瓦沖擊式轉輪進行增材制造。受訪者供圖
“難點在于每個水斗要經受住150億次沖擊,相當于7.5噸重貨車以百公里時速撞擊產生的能量。”公司焊接工藝高級工程師金寶的比喻生動形象。“結果太驚喜了,機器人焊接后一次合格率超99%。”
機器人焊接究竟好在哪?
“機器人通過嚴格執行預定的焊接參數,可以焊接出完美的焊縫,雖然其難度和精準度堪比‘鐵臂繡花’,但最終實現了大幅提升焊接質量和效率。”公司數字化與智能制造技術部副部長楊王波表示,轉輪95%以上的制造過程都采用了數字化、智能化手段,“這為后續更高水頭、更大容量產品高質量、高效率、規模化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樂山港,奔涌的岷江把一件件破紀錄的四川能源裝備設備源源不斷送至國內外電站電廠,“智改數轉”的浪潮更隨之激蕩。
2024年,四川建成智能工廠270余家、數字化車間1200余個。截至目前,全省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4.7%、85.3%,較2025年初分別提升0.6和0.3個百分點。“數智”賦能下,四川的“老產業”底子更加厚實,“新賽道”更加通暢。
“碳”索地下 挖出“潛能”
藏在綿陽市鹽亭縣深山中的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鹽亭天然氣處理廠,是國內首座天然氣全鏈條多工況深冷處理廠,被喻為“深冷航母”。廠子雖全面投產僅兩個月左右,但意義不小——它正在破解我國天然氣高附加值產品提取的難題。
廠內,特級技師文聯勇告訴記者:“我們的工作是在天然氣從常溫降至零下170℃極寒溫度的過程中,將其‘大卸八塊’。”

鹽亭天然氣處理廠乙烷儲罐。實習生張皓馨攝
氣體也能被“大卸八塊”?
“來自地下的天然氣,附加物有多種,要將其提取出并變為商品,就需要在不同的溫度區間使用不同的設備和方式進行分離。以往,憑一個處理廠的能力是無法實現的。”文聯勇說,通過自主研發的天然氣深冷多聯產技術,鹽亭處理廠能一次性分離出商品天然氣、乙烷、LPG等7種產品,并實現規模產出,將天然氣資源綜合回收率提升至95%,年處理量可達20億立方米。
這項突破性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讓天然氣這一低碳能源的“綠值”更高,更提升了我國在天然氣高附加值產業領域供應鏈的安全性。
四川對地下世界的探索和延伸,不僅限于能源的發掘。
前不久,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在內的500余名國內外科學家齊聚大涼山。他們帶來了中微子、暗物質、宇宙線、引力波等前沿科學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要探尋宇宙奧秘。
為何來這里?答案,藏在2400米的山體下。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世界最深、最大的極深地下實驗室,以巖石覆蓋最深、宇宙線通量最小、輻射本底最低、可用空間最大的絕對優勢,為世界物理學前沿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向宇宙“發問”,不斷捕捉暗物質“幽靈”,國內首個自主暗物質研究成果在此誕生。
從賦能當下的綠色“智”造到叩問宇宙起源的基礎科學探索,四川正通過“接地氣”的產業與“頂天”的科研,在地下極境中挖掘著驅動未來發展的無限潛能。
“上天”“下河”“入地”……四川正開辟一條“通天徹地”的“新蜀道”。這條以新質生產力為底色的“新蜀道”,朝著“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的方向延伸,正培育形成電子信息、裝備制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和醫藥健康六大萬億級產業。同時,以人工智能、生物技術、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為突破,串聯起多元產業協同繁榮的集群效應,產業能級持續躍升。
四川,以創新人才集聚為沃土,以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為引擎,以“智改數轉”深度賦能傳統產業升級,圍繞產業鏈精準布局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讓政策“滴灌”到產業發展的最關鍵環節,正在形成新質生產力奔涌、新舊動能順暢轉換的良性生態。
天穹之下,蜀地之上,愈加璀璨的“蜀”光,正照亮高質量發展之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