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17 08:23:33
2025年9月15日,捷強裝備與武漢碳翁簽署協議,擬以4690萬元現金收購其持有的山東碳尋51%股權。山東碳尋是一家新材料公司,核心產品為碳納米管導電漿料。截至2025年5月31日,該標的公司采用收益法評估的價值達1.03億元,增值率為1656.72%。轉讓方承諾山東碳尋2025年至2027年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500萬元。此次收購是捷強裝備跨界尋求新業績增長點的嘗試,但本次跨界收購還面臨多個風險。
每經記者|彭斐 每經編輯|張海妮
在主營業務面臨盈利壓力的背景下,捷強裝備(SZ300875,股價45.30元,市值45.23億元)選擇跨界并購,將目光投向了炙手可熱的新材料領域。
9月16日晚間,捷強裝備公告,公司于當天與武漢市碳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碳翁)簽署協議,擬以4690萬元現金收購其持有的山東碳尋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碳尋)51%股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截至評估基準日2025年5月31日,標的公司山東碳尋的凈資產賬面價值為586.32萬元,而采用收益法評估的價值達1.03億元,評估增值率為1656.72%。交易背后,轉讓方武漢碳翁也給出了業績承諾:確保山東碳尋在2025年至2027年的3個年度內,累計實現凈利潤不低于5500萬元。
對于主營業務為核生化安全裝備的捷強裝備而言,此次收購是一次大刀闊斧的跨界嘗試。在今年上半年業績同比大幅下滑的背景下,通過并購切入目前主要產品為碳納米管導電漿料的納米級碳材料賽道,寄托了公司尋求新利潤增長點、提升整體競爭力的厚望。然而,跨界經營的背后,也潛藏著市場不確定性、業務整合、人才儲備不足等多重風險。
根據公告,捷強裝備于2025年9月15日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了此次收購議案。
交易完成后,山東碳尋將成為捷強裝備的控股子公司,并被納入合并報表范圍。
公告顯示,截至2025年5月31日,山東碳尋的總資產賬面價值為10304.55萬元,凈資產為586.32萬元。
評估機構采用了收益法和資產基礎法兩種方法進行評估。采用資產基礎法評估時,標的公司的評估價值為694.76萬元,增值率為18.49%;采用收益法評估時,標的公司評估價值高達1.03億元,評估增值9713.68萬元,增值率達1656.72%。
捷強裝備在公告中表示,鑒于本次評估目的更看重的是被評估單位未來的經營狀況和未來獲利能力,采用收益法評估已基本合理地考慮了企業經營戰略、收益現金流、風險等因素,收益法評估值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被評估單位的市場價值。因此,收益法的結果更適用于本次評估目的,本次評估結論采用收益法評估結果。
高估值背后,是山東碳尋展現出的強勁增長勢頭。作為一家成立于2023年7月的新材料公司,山東碳尋主要從事納米級碳材料及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目前核心產品為碳納米管導電漿料。
財務數據顯示,山東碳尋2024年營業收入為1765.27萬元,凈利潤為85.79萬元。進入2025年,公司業績迎來爆發式增長,僅1~5月公司就實現營業收入6410.03萬元,凈利潤更是達到了612.00萬元,遠超去年全年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支撐高估值并保障上市公司利益,本次交易設置了業績承諾。轉讓方武漢碳翁承諾,山東碳尋在2025年度、2026年度及2027年度的業績承諾期內,應累計實現5500萬元的凈利潤,且承諾期內任一年度的凈利潤不得為負。若未能達成業績目標,武漢碳翁需向捷強裝備進行現金補償。
對于深耕核生化安全裝備領域的捷強裝備而言,此次收購是一次大膽的戰略轉型和產業布局。
捷強裝備的主要業務涵蓋核輻射監測設備、生物檢測設備以及核生化洗消裝備的核心系統等,產品廣泛應用于環保、醫療、消防、核工業等多個領域。然而,公司的傳統主業正面臨增長瓶頸。
2025年半年報顯示,盡管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微增1.44%至1.07億元,但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由盈轉虧,為-868.66萬元,與上年同期的盈利124.34萬元相比,大幅下滑798.61%。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捷強裝備核心產品之一的液壓動力系統銷售收入同比銳減89.11%,成為拖累業績的重要因素之一。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下滑,或是促使捷強裝備下決心跨界尋求新增長點的主要原因。
捷強裝備在9月16日晚間公告中明確表示,本次交易是基于公司對標的公司及納米級碳材料領域的前沿方向進行充分調研和評估所作出的決策,有利于公司擴大收入規模、增強盈利能力,有利于整合公司與標的公司的資源和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符合公司目前實際經營情況和未來發展需要。
不過,捷強裝備在公告中也提示了本次跨界收購面臨的多個風險。首先是開展新業務的跨界風險,由于主營業務與標的公司處于不同領域,公司將面臨全新挑戰,未來經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其次,新材料行業受政策、行業周期、競爭格局等多重因素影響,市場不確定性風險較高。此外,公告還提及原材料采購集中度偏高、專業人才儲備不足、業績承諾無法實現、收購后整合等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