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從千元一噸薯到十萬元一噸酶,安岳紅薯“升值記”

資陽觀察 2025-09-16 20:01:52

白露時節,五谷漸豐。9月14日,資陽市安岳縣周禮鎮、千佛鄉的田間地頭,標準化種植的紅薯已搶先2個月迎來收獲季,提前上市搶占市場。隨著隆隆作響的收割機持續作業,一個個飽滿結實的紅薯破土而出,在朝陽下泛著粉紅的光澤。

這些曾每斤僅售5毛,被當作“救荒糧”的“土疙瘩”,如今通過科技創新、模式革新和產業鏈延伸,搖身變成每斤十幾元的高端淀粉、10萬元一噸的生物酶,甚至遠銷海外的紅薯葉干菜。一顆小紅薯,正完成從傳統農作物到高附加值產品的華麗蛻變,成為安岳農民增收致富的“金元寶”。

紅薯葉柄“廢”變“寶” 一塊地生出兩份財

在安岳的紅薯產業鏈上,最先打破“傳統認知”的,是曾經被隨手丟棄的紅薯葉。

紅薯葉干菜。

“遠看像草,近看是寶!”在資陽市尤特薯品開發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里,總經理張世榮捧起一把褐色的紅薯葉干菜告訴記者,2019年,一次外貿會上,國外客戶對紅薯葉的關注,讓他嗅到了商機:經過殺青、烘干等工藝處理后的紅薯葉干菜,不僅能長期保存,還保留了豐富的膳食纖維,泡發后可燉菜、煮火鍋。

新鮮紅薯葉柄和紅薯葉干菜對比。

當前,企業的紅薯葉干菜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德國等國家,最高售價達到5萬元一噸,年出口額達到400萬元。

“以前種紅薯,只盯著地下的塊莖,地上的葉子要么還田,要么喂牲口,等于浪費了一半的資源。”張世榮說,如今,紅薯本身的市場價值加上紅薯葉的附加價值,相當于一塊地,生出了兩份財。

四川捷康傳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檢查紅薯清洗機器。

既可成干貨,也可為鮮食。當前,該企業瞄準國內生鮮市場和火鍋店,開發出紅薯葉預制菜品,通過改進生產線和建設凍庫,延長銷售周期,實現錯峰銷售。

在開發新產品的同時,尤特薯業也在紅薯品種改良上下足功夫。公司與省農科院、南充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200畝新品種引育基地和1000畝有機認證基地,有機紅薯售價可達7元/公斤,是普通紅薯的5倍多。

紅薯種植“舊”換“新” 共營制激活一村人

當天上午10點,周禮鎮海棠村,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咼林榮彎著腰,和村民們一起揮鋤挖薯。新翻的泥土氣息撲面而來,一顆顆飽滿的紅薯鋪滿田壟。

海棠村村民正在挖紅薯。

“標準化種植加上專家全程護航,讓畝產從3000斤提升到8000斤-10000斤,紅薯價格和土地價值都達到了以前的3倍。”站在地頭,咼林榮擦了擦汗,欣慰地說道。這一巨變得益于水肥一體化滴灌、品種改良等技術的綜合應用,使單株結薯數從3顆增至5顆-8顆,畝種植株密度從2000株提高到3000株-4000株。

誰能想到,這片豐收的土地曾面臨嚴重的撂荒困境。“咱們村種紅薯都有幾百年了,可前些年,村里一半以上的地都撂荒了,有些組甚至九成地都沒人種。年輕人外出打工,地沒人種,看著真心疼。”咼林榮回憶道。

西瓜紅紅薯。

轉機發生在2023年。安岳縣周禮鎮在海棠村試點“農業共營制”,推行“社會資本+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以捷康傳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來投錢送技術,農戶以土地入股,村集體再把零散的地聚攏,有效破解了傳統承包模式效益低、風險集中的難題,“地、錢、技術、銷路都有了,上規模出效益自然不在話下。”咼林榮說,該村采用農業共營制土地達到500畝,下一步他們將發展到1000畝。

對此,69歲的陳代書最有發言權。他蹲在田埂上,手指頭扒拉著算:“以前種那3畝紅薯,累得腰疼,一畝才收3000斤,一斤就賣5毛錢,扣除種子肥料(開銷),一年才賺450元。現在土地入股給集體,我還能去基地干活,去年干了80天,掙了7600元,年底土地分紅又拿了10890元,加起來比以前多掙18000多元!”

淀粉廢水掘黃金 科技賦能價倍增

如果說種植端的創新讓紅薯“身價翻倍”,那么加工端的科技突破,則讓紅薯的價值“天花板”不斷抬高。

在四川捷康傳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現代化車間里,總經理陳建宏指著一套不銹鋼設備,揭開了一個“秘密”:“以前淀粉加工產生的廢水,處理成本高,還污染環境,現在我們能從中提取β淀粉酶,把廢水變成‘金水’。”

四川捷康傳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員工正在檢查生產設備。

β-淀粉酶是什么?陳建宏解釋,這是一種高附加值生物酶,能高效催化淀粉分解,是釀酒、麥芽糖生產等行業的“香餑餑”。“和化學催化劑比,它反應溫和、安全無毒,現在中糧、安琪酵母都是我們的客戶。”

陳建宏算了一筆賬:一噸價值1000元的紅薯,可加工成價值2000元的淀粉,另外還可從中提取出價值3000元的生物酶,相當于一噸紅薯可產出5000元價值。而一噸的生物酶就價值10萬元,比淀粉本身還高。

更令人驚喜的是,這項技術還在不斷升級。“我們正在研發從粉水中進一步提取植物蛋白的技術,未來還將開發更多高附加值產品。”陳建宏表示,后續工廠滿產后能夠實現日產5噸β-淀粉酶,當前加上高端淀粉、粉條,年產值能達到8000萬元,真正實現“吃干榨盡”。

而在原料上,該公司也有“高標準”——只用西瓜紅等高淀粉品種,這種紅薯的β-淀粉酶含量高,加工出的淀粉售價能達到十幾元一斤,是普通淀粉的3倍。“我們在海棠村種了500畝,明年要擴到3000畝,還會帶動周邊農戶種上萬畝,統一供苗、訂單收購,保證農戶畝產8000斤以上,收益翻番。”

不僅如此,公司還在開發藥膳類健康食品:把紅薯切片、烘干、粉碎,制成“全粉”,保留膳食纖維、胡蘿卜素等所有營養成分,既能泡飲,也能做保健食品。“我們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了,未來要打造一個以紅薯為核心的生物科技產業集群,目標年產值5億元。”陳建宏信心滿滿。

航拍海棠村紅薯種植地。

安岳縣擁有悠久的紅薯種植歷史,其種植面積常年穩定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超60萬噸,規模與產能穩居全省前列。作為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紅薯粉條生產加工基地,該縣已構建起覆蓋粉條、淀粉、紅薯葉干菜、紅薯梗、紅薯藤飼料等多品類的產業鏈條。

近年來,安岳縣持續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延伸產業鏈條、強化聯農帶農機制,著力推動紅薯產業提質升級,產業科技含量顯著提升,經濟效益大幅增長,成功實現從“小紅薯”到“大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為區域農業產業升級與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

責編 趙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