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央媒看四川丨大山里“游”出冷水魚產業鏈

農民日報 2025-09-15 19:15:27

陳玉林在頭道水冷水魚養殖基地。 資料圖

“這塘里的魚,可是和大熊貓飲的一泓水,常年水溫不超過15攝氏度!”在四川省滎經縣五憲鎮的卡露伽鱘魚生態養殖園,園區生產負責人邵輝彎腰掬起一捧清冽的山泉水。他的身旁,139個標準化魚池依山而建,上千噸珍貴的鱘魚在流動的優質山泉中游弋。

這片在全國首屈一指的鱘魚規模養殖基地,將在未來可預見的幾年內,帶領滎經這座西南山區小城在全國魚子醬版圖中崛起,甚至在全球市場中嶄露頭角。

沒錯,一個被譽為“黑金”的新產業,正在滎經縣的深谷山澗里暗暗蓄力。這被視為滎經縣甩掉“三頭經濟”(即石頭、木頭、水頭)依賴,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走出的重要一步。從山里挖煤到山里養魚,這中間有著怎樣的故事?記者進行了深入探訪。

一泓水引來“魚龍頭”

“一開始心里打鼓,到浙江省實地考察后,才真正意識到這是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呀!”滎經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徐星當時在五憲鎮任黨委書記,回憶起鱘魚生態養殖園項目的落地仍然歷歷在目。

這背后是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的“水質尋寶”故事。

21世紀初,鱘魚人工養殖興起,浙江千島湖率先實現規模化養殖,杭州千島湖鱘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鱘龍科技”)產出首罐國產人工魚子醬,發展至今,已成為在全球市場有話語權的魚子醬生產企業。隨著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鱘龍科技迫切需要擴大產能。“魚子醬的金貴,源于鱘魚對生長環境的極度挑剔,水溫超過22攝氏度就會停止進食,找到合適的‘家’堪比尋寶。”邵輝說。

滎經縣境內峰巒疊嶂,外行人很難想象這大山里為何是養魚天堂?“這里的大山植被茂密,妙處多多,其不僅是天然的‘恒溫水箱’,更是天然的水質‘過濾器’,還是名副其實的水體‘增氧機’。”養魚人陳玉林道出其中緣由。多年前他偶然尋訪到滎經縣后,便把事業重心從成都邛崍挪到了這里,在五憲鎮建起了漁場養殖鱘魚,漁場70%的魚子都供給鱘龍科技。說起來,他還是鱘龍科技與滎經縣的牽線人呢!

2021年,在陳玉林的引薦下,鱘龍科技團隊來到滎經縣,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令人心曠神怡,檢測結果更令人振奮:年均水溫穩定在7~15攝氏度,溶氧量達8mg/L以上,水質達Ⅱ類標準,完美匹配了鱘魚養殖的苛刻需求。

此時,滎經縣正經歷產業轉型的陣痛——全縣壯士斷腕,陸續關閉13座煤礦、15座非煤礦山、57家小木材石材廠,清退58座小水電站后,如何在綠水青山中培育生態產業是擺在縣委、縣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滎經縣迅速成立由書記、縣長任雙組長的產業專班,政府整合1.2億元資金投入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其中就有投資6000萬元建成的位于五憲鎮陽春壩村的關鍵引水樞紐工程,以使清冽山泉直抵魚池。“從招商洽談到第一批魚入池,僅用了1年10個月,真是跑出了產業落地的‘加速度’。”邵輝忍不住贊嘆。

聚合力激活“一條鏈”

鱘龍科技的落地如同巨魚騰空入水,在滎經縣域經濟中激蕩起層層漣漪。滎經縣抓住時機,全力圍繞龍頭企業“做加法”,全面梳理全縣冷水資源,儲備養殖用地2000余畝,編制《滎經縣冷水魚產業發展規劃(2024—2030年)》,明確“一帶五線”產業布局,打造冷水魚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帶和苦蒿溝、白井溝、經河、頭道水、相嶺河5個冷水魚養殖一線,建成四川冷水魚種質資源保育中心。同時,《滎經縣農業產業獎補方案》出臺,每年200萬元專項資金注入冷水魚產業。

很快,一個助推冷水魚(魚子醬)產業加快發展的強大磁場逐漸在滎經縣形成。2023年底,養魚人陳玉林決定二次創業,毅然投入數千萬元在頭道水建設新的冷水魚養殖基地。如今,51個大小魚池已建成投用,年產1500噸,產值可達6000萬元。

“養冷水魚,急不得,得跟時間熬!”在牛背山鎮頭道水基地,陳玉林抓起一把飼料撒向池中,虹鱒魚群瞬間翻騰如沸。他指著池里已生長16個月的虹鱒魚說:“還得熬2個月,才能長到7斤上市。”而隔壁鱘魚池里的雌魚,更需要7年以上的漫長等待,才能產出制作魚子醬的珍貴魚卵。

“陳玉林的‘再出發’是滎經冷水魚(魚子醬)產業加速崛起的生動注腳。”滎經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高學松說,在鱘龍科技的龍頭效應和相關政策紅利的雙重驅動下,滎經縣已培育10余家漁業主體,建成11個集約化基地,一躍成為全省規劃布局的冷水魚產業帶的核心區之一。

在滎經縣首座魚子醬加工中心,工人正與時間賽跑,新鮮的魚卵在15分鐘內完成從取卵到裝罐的全流程。這座由閑置國有房屋改造的800平方米“鮮味工廠”,2024年已產出7噸魚子醬。而正在建設的二期項目更令人期待——2025年10月投產后,預計年加工能力將躍升至200噸以上,產值有望突破6億元。一條從魚苗到餐桌,從養殖到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正在滎經縣落地生根。

“一口池”打開增收路

近幾年,滎經縣冷水魚產業的蓬勃發展,讓世代傍山而居的村民認識到了“水中富礦”,并成為產業鏈條上的護水人、養魚人、受益人。

“守好這道壩,就是端牢了咱村的‘金飯碗’。”陽春壩村攔水壩邊,村民王大哥熟練地操作著監測儀器,他指著腳下這座滋養著千畝魚池的樞紐工程說,“以前守著好水沒門路,現在不一樣了。”這份由村集體承接、他具體負責的運維工作,不僅給了他新的生計,更讓他成了這汪“產業活水”的守護者。僅攔水壩服務協議一項,每年就為陽春壩村集體帶來54萬元的豐厚收入。

此外,陽春壩村還出資建設了3個標準化魚池,集體經濟入股每年穩拿20萬元分紅。目前村民靠土地租金、園區務工增收,村企合作還計劃推出“訂單農業”——村民代養1~3齡期鱘魚,公司提供統一培訓、統一服務、統一檢測、統一標準、統一收購,預計養殖戶年均可增收10萬~30萬元。

無獨有偶。牛背山鎮常富村的“一池掙三金”模式也落地見效。“土地年收租金6萬元,基地務工平均月薪4000元,一下子解決了村里20人的穩定就業,村集體入股年分紅超10萬元。”常富村駐村第一書記吉行次哈如數家珍。

五憲鎮“鱘夢田園”景區的啟航更讓周邊村民十分振奮。這個2024年新晉的AAA級景區,依托鱘龍科技卡露伽基地,做活“水文章”,年吸引游客6萬余人次,帶動周邊23戶農戶經營餐飲民宿,戶均年增收3萬元。不遠處,“天府鱘游灣”項目藍圖已經繪就——親水營地、競技垂釣池即將在陽春壩村呈現,一個“水里養金、岸上生財”的“養殖+旅游”新圖景正緩緩鋪展。

責編 趙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