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3 23:55:59
每經編輯|張錦河
羅永浩與連鎖餐飲集團西貝關于“預制菜”的爭論仍在持續。
9月12日,賈國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件事對西貝的傷害已經顯而易見了,直接營業額下降,客流量減少,9月10日和9月11日每天的營業額減少100萬元,9月12日開始的每日的營業額預計減少200萬元—300萬元。”
賈國龍直言,“生意寧可不做是非必須得辯”,并且他再次強調西貝一道預制菜都沒有。
9月13日,羅永浩轉發這段采訪內容,配上一串省略號。

9月13日,有消息稱,有網友發布一張截圖,顯示西貝方面在12日22點召開了作戰大會,標題為“西貝1.8萬名伙伴跟羅永浩之戰”動員大會。

圖片來源:極目新聞
9月13日上午,極目新聞記者就此事聯系西貝餐飲的官方客服,工作人員稱會將消息反饋給公關部門。隨后,西貝官方再次回電稱,昨晚全公司的確召開了會議,是為了讓一線伙伴依然用心做好每一道菜,用心服務好每一位顧客。同時,西貝也對一線伙伴表示關懷,感謝他們的堅持付出。
當記者問道開會方式和人數時,該工作人員表示,確實是公司全部召開了會議,線上是有召開的。
羅永浩本人也對此事做出回應。他在個人微博發布“作戰大會”的截圖并評論道:“看著昨天各大平臺鋪天蓋地的評論,他們還沒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覺得真正的敵人是我?西貝這些人還有救嗎?

據媒體報道,國家衛健委主導的《預制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草案已悄然通過專家審查,即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屆時,預制菜“身份”將有統一說法,餐飲門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預制菜,也將首次納入強制信息披露范疇。
這將是預制菜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合規時代”的關鍵節點。
對此,羅永浩微博回應稱:“太好了,萬眾期待!再次重申我的立場(以免被訛傳和誤解):1.我不反對預制菜,在某些情況下,我甚至會主動選擇預制菜,比如圖省事兒,趕時間,沒胃口時對付一下等等。2、既然預制菜合法,餐館當然有權使用預制菜,但消費者有權知道餐館是否使用了預制菜。”

9月12日,胖東來創始人于東來發文力挺西貝:任何事沒有完美,感謝西貝、海底撈等品牌企業可以讓我找到相對放心可口吃飯的地方!
隨后他回復網友自己發聲理由:因為正義、因為做一個不錯的企業、企業家和企業團隊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議、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業改進完善、但不能讓企業家灰了心!


圖片來源:于東來社交媒體
9月13日,于東來力挺西貝的視頻已不可見。

9月13日晚間,新華社發布文章《不怕你預制,怕你不告訴我》。

記者來信:討論預制菜時,我們在關心什么?
近期,“預制菜”話題備受消費者關注。各方討論背后,是消費者對于知情權的關切以及對提高餐飲質量的訴求。當“鍋氣”成為評價菜肴好壞的重要標準之一,餐飲從業者們也應該思考,“預制菜”如何更好輔助行業發展,成為令人安心的美味。
預制菜到底是什么
根據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制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腌制、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天津農學院食品科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專家表示,預制菜是食品工業化的產物。“預制”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在餐飲行業發展中也有著很長的歷史,比如腌制、鹵制等,都是對食材進行預加工,以備后續工藝烹飪或食用的方法。伴隨著現代包裝工藝的發展,預制菜成為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較于完全現場烹飪,預制菜有著顯著優勢。從事餐飲行業多年的盧星(化名)告訴記者,使用預制菜能夠提高餐飲企業的運行效率,尤其是在快餐等消費場景,預制菜能夠很好地滿足高性價比的消費需求。通過將各類較為耗時的工藝前置,使得餐廳能夠在幾分鐘內復現口味。
預制菜安不安全、營養如何?天津市第一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譚桂軍表示,新鮮食材的營養物質保留更為完整,也更符合人體所需。但這并不意味著預制菜就要“一棍打翻”,只要生產、運輸、保存、烹飪過程符合食品安全相關標準,預制菜就能夠滿足人體對于熱量和營養的需求。
不怕你預制,怕你不告訴我
目前,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中使用預制菜十分常見。盧星說,這主要有兩方面考慮:一是許多商場門店對于明火使用、肉類處理都有限制,使用預制菜或中央廚房配送的半成品符合相關安全規定;二是一些涼菜配菜或需腌制的菜品輔料等,使用預制菜不僅節省成本,而且風味更足,能夠顯著加快上菜速度,提高翻臺率,對于企業經營和消費者體驗而言均有益處。
但為什么預制菜仍引發諸多爭議?
其一,部分小規模餐飲企業食品安全難以保障,透支公眾對于預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可以見到加熱預制菜包以供外賣的新聞,這類加工點的衛生環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費者心目中“預制菜”就是“劣質菜”的印象。
其二,長期以來,“預制菜”缺乏較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業發展也難以依循統一標準,傳導到消費端就令消費者對預制菜心里沒底。
其三,最令消費者難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著現做現炒的幌子,卻是“微波爐廚房”。以預制代替現做,卻按照現做現炒的價格收取費用,侵害消費者權益。
通知中明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事實上,更多理性的消費者也并非反對預制,而是反對隱瞞和欺詐。
筑牢健康安心餐飲底線
討論甚至爭議背后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預制菜是食品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其良性發展,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多元需求,是行業需要深刻思考的話題。
近年來,多地采取諸多舉措,助力預制菜行業高質量發展。湖南提出通過構建預制菜冷鏈物流體系、培育預制菜產業品牌、建設綠色優質原料基地等手段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山東也提出,充分發揮農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一批預制菜產業高地和產業集群。
專家及業內人士認為,標準化、透明化、創新化發展,是預制菜產業的未來之路。
一是加快出臺相應國家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依據。業內人士建議加快研究國家標準,為預制菜生產、運輸、處理等全流程提供參照。同時,鼓勵相關企業進行創新,在保鮮、干燥等技術上持續突破,為行業發展賦能。
二是推進餐飲行業的預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費者知情權。上海澄明則正(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慧磊認為,有關部門應加快推動預制菜告知制度建設,鼓勵餐飲企業在用餐區域的顯眼處對預制菜使用情況進行標注,有條件的企業也可通過網站、App等為消費者提供查詢渠道,充分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三是為消費者提供暢通的申訴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線。法律人士認為,對于欺騙消費者使用預制菜代替現炒等涉嫌侵權的行為,鼓勵消費者留存購買憑證、食品樣品等證據,積極維權。同時,對于查實侵權的企業,應依法督促其對廣告、標語等做出調整,并給予相應處罰。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第一財經、新華社、極目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