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19:45:33
今年首個全國科普月以“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將組織“系列主場活動”“綱要辦成員單位特色活動”“科普報告話前沿”“科普陣地探未來”“千萬IP創科普”“科學文化進基層”六大版塊活動。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園區、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將面向公眾開放,各類科技場館、科技社團等將圍繞科技前沿、重大成果,打造專題展覽、科普報告、主題科普活動。
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星
9月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有關情況。
今年是科普日首次在全國升級為科普月。首個全國科普月活動有哪些安排和亮點、特點?
中國科協科學技術普及部部長倪志宇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從“日”到“月”,不僅僅是活動時間的延長,更是活動內涵的重塑。
今年首個全國科普月以“科技改變生活 創新贏得未來”為主題,由中國科協聯合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成員單位共同部署開展,將組織“系列主場活動”“綱要辦成員單位特色活動”“科普報告話前沿”“科普陣地探未來”“千萬IP創科普”“科學文化進基層”六大版塊活動。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倪志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科普月的前身是連續舉辦了22年的全國科普日。今年的科普月一方面聚焦科技前沿,激發創新動能,著力打造科技創新、科學普及協同發展、融合互促的平臺。
一大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園區、重點實驗室、大科學裝置等將面向公眾開放,各類科技場館、科技社團等將圍繞科技前沿、重大成果,打造專題展覽、科普報告、主題科普活動,讓公眾身臨其境感受“未來已來”,不斷增強對科技創新的理解支持和參與熱情。
另一方面是多元主體參與,凝聚廣泛合力。科協切實履行“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職責,積極聯動各行業部門、社會各界,共同構建上下聯動、多方參與、廣泛覆蓋的大科普格局。
綱要辦成員單位“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動員系統各級單位開展體系化科普活動;各省(區、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積極組織開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科普月系列活動,科技國際交流也將在多地開展;各類科研院所、企業、高校、學會、科技文化場館、媒體等集中提供精彩紛呈、多元優質的科普服務。目前,全國科普月平臺網站已經匯聚各地活動超過10萬場。
倪志宇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今年的科普月在科普惠民方面,首先,突出趣味性,讓科普“嗨”起來。科普劇、游園會、科學運動會、打卡探館等活動廣泛開展,系列科普地圖、科普研學路線陸續發布,全國百家科技場館“科學之夜”持續舉行,200多場科學大師劇火熱上演,這些好玩有趣的科普活動將極大豐富公眾的科普體驗。
其次,突出時效性,讓科普“熱”起來。各地將結合抗戰勝利80周年、開學季、農民豐收節等節點,打造“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科學家”主題科普、“開學第一課”科普進校園、農技協聯合行動、鄉村振興志愿服務等系列活動,廣泛提升群眾的關注度。
再次,突出群眾性,讓科普“動”起來,科普服務將走進街道社區、步入田間地頭,“流動科普百縣千車萬里行”“科普邊疆行”“科學文化精品進邊疆”等活動將深入民族地區、邊疆地區,有力促進科普普惠基層。
此外,中國科協聯動央視打造的“典贊·科普中國”,將展示各行業、各地域科普實踐案例以及科普月品牌活動,促進交流互鑒。科技館與高校、科技企業共創的“科普創新實驗室”,首次集中推出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創新展品,為科技資源科普化探索實踐路徑。各地各方積極宣傳推廣優秀科普作品、科技案例、科普達人、科普陣地,集中推出科普新品牌、新模式,帶動科普工作創新提升。
在線上線下融合方面,“科普中國”平臺聯合學習強國、微博、抖音等18個網絡平臺開展網絡科普聯合行動,廣大科技工作者將化身科學傳播達人、科普創客,創作、傳播網絡科普正能量。
“科普之光·首屆全國科普月大型網絡展播活動”,通過連續30天的線上展播,讓公眾“云游”科技世界、領略科學魅力。各地廣泛應用數字技術,推動云直播、云看館、短視頻創作和優質科普資源線上共享,打造精彩紛呈、永不落幕的“云上科普嘉年華”。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