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01 22:14:43
8月26日晚間,成都銀行發布2025年半年度報告,交出了一份規模、效益、質量協調發展的亮眼“期中答卷”。
報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凸顯出穩健而強勁的發展韌性,報告期內實現營業收入122.70億元、歸母凈利潤66.1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91%、7.29%;6月末總資產突破1.3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77%,保持穩健增長態勢;不良貸款率連續六個季度穩定于0.66%的歷史低位,撥備覆蓋率達452.65%,持續處于行業領先水平。
此外,成都銀行在負債與資產兩端均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能。2025年上半年,該行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超八成貸款精準投向對公領域,公司貸款規模較年初增長超14%;截至6月末,個人存款規模歷史性突破5000億元大關,上半年增量近700億元,同比增長15.84%,負債“壓艙石”基礎持續夯實。
值得關注的是,該行異地拓展迎來爆發性成長,其他地區對全行營業收入貢獻度首次突破20%,營業利潤貢獻度更是躍升至25%以上,成為推動該行高質量發展的新增長極。
值得一提的是,這份答卷獲得了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逾10家券商機構密集發布點評報告并給予“買入”“推薦”評級,認為其區位優勢顯著、資產質量優異、成長空間廣闊,持續向好的業績趨勢有望進一步延續。
業績穩健增長,資產質量保持行業領先
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以新一輪戰略規劃為引領,以戰略規劃各項重點任務為抓手,有力推動了全行高質量發展。
中報顯示,2025年1~6月,該行實現營業收入122.70億元,同比增長5.91%,首次在年中突破120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6.17億元,同比增長7.29%;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15.88%(年化),持續位居上市銀行前列;基本每股收益3.14元(年化),盈利能力保持穩健。
從收入結構來看,在行業凈息差普遍承壓的大環境下,2025年上半年,該行實現利息凈收入97.66億元,同比增長7.59%,利息凈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約80%,仍為營收核心支柱,體現出較強的穩健經營能力和資產負債管理效能。
業績持續提升的同時,成都銀行的業務規模也延續了穩健增長態勢。繼2024年存貸款規模分別突破8800億元和7400億元后,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效,主要規模指標保持千億元級穩健增長,增速居同業前列。
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總資產達1.3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9.77%,增量超1200億元;存款總額達9834.81億元,較年初增長11.02%,增量為976.22 億元;貸款總額達8346.28億元,較年初增長12.40%,增量為920.60億元。
規模實現穩健增長的同時,成都銀行持續完善精細化、智能化的風控體系,資產質量保持優異水平。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不良貸款率為0.66%,與年初持平,連續六個季度穩定于歷史低位,資產質量保持行業領先水平;撥備覆蓋率達452.65%,風險抵補能力保持較高水平,處于行業第一梯隊;流動性比例95.44%,流動性持續充裕。
核心負債穩定,個人存款增量創新高
近年來,在戰略規劃高效引領下,成都銀行立足政務金融、實體業務、零售負債三大業務“護城河”,持續推動大零售、數字化、精細化“三大轉型”,不僅實現了規模與效益的穩步提升,更在復雜的市場環境中構筑起差異化的核心競爭力。
其中,“大零售”轉型表現突出。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始終堅持“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深度融合區域資源稟賦與多年積累的客群基礎,持續強化“一平臺、四系統”的科技賦能,個人手機銀行簽約用戶數突破500萬戶、月活客戶數達143萬戶,“市民銀行”品牌持續深化,零售業務實現規模、效益雙提升。
財報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個人存款規模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5078.56億元,憑借近700億元的增量創下同期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5.84%,增速持續位居上市銀行前列。
其中,零售負債基礎的進一步夯實,為整體負債成本管控提供堅實支撐。面對息差持續收窄的行業共性挑戰,成都銀行在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曾提出,將通過持續“做大存款增量”帶動整體付息率的下降。在此背景下,個人存款的快速增長,有效夯實了該行低成本穩定負債的根基,成為其負債結構中最堅實的“壓艙石”。
從數據看,在“存款立行”戰略下,該行存款余額已連續六年保持兩位數高速增長。截至2025年6月末,存款總額站上9800億元,萬億規模近在咫尺;存款占負債比例達76.61%,較年初提升0.52個百分點,業務結構穩健性進一步增強。
受益于負債結構優化與成本管控見效,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凈息差為1.62%,較年初下降4BP,降幅較去年同期明顯收窄。據成都銀行在上述業績說明會上透露,隨著該行中長期限定期存款的陸續到期,利率重置將在2025年得到釋放,將進一步拉低存量存款的付息率,對息差企穩形成有利支撐。
加快資產投放,超八成貸款支持對公領域
作為扎根西部的金融主力軍,成都銀行近年來肩負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創新、護航地方經濟等使命,持續強化對重要領域的戰略支撐與專業供給,2024年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信貸投放超過3000億元。
進入2025年,成都銀行持續深化戰略聚焦,截至6月末,超八成貸款精準投向對公領域,公司貸款及墊款規模近6900億元,較年初增加870億元,增幅達14.44%,對實體經濟的支撐力進一步增強。
規模與增速背后,是成都銀行通過做強公司金融,將自身發展融入地方經濟脈搏的主動作為。據披露,2025年上半年,該行持續為天府機場二期、軌道交通建設等省市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民生工程項目、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等提供堅實的資金保障,為城市發展能級提升提供穩固的金融支撐。報告期內,申報及發行專項債金額450億元;為建設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好醫院,提供資金支持超160億元;截至6月末,投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和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貸款余額超過4270億元,較年初增長15.53%。
同時,該行積極響應“立園滿園”行動,助力打造“3+22+N”產業園區體系,開展“潤園惠企”金融行動,組建園區服務專班,主動上門對接企業需求3000余戶,推動產業向園區聚集、企業向園區集中、服務向園區集成。累計向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發放貸款超800億元,支持制造業企業超1800戶。
成都銀行還圍繞成都市16條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開展深度調研,持續完善“專營機構+專業團隊+專項授信+專屬產品”的科技金融服務模式,聚焦科技企業培育,推出“科企貸”“秒貼寶”系列產品,對成都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創業板上市企業綜合金融服務覆蓋率均超過80%。
此外,該行不斷鞏固投行業務“重點項目落地推動中心”和“產品設計中心”的功能定位,省內科技創新債券發行人金融服務覆蓋率達75%,助力客戶落地全國首批科技創新債券,參與發行全國首只民營創投企業科創債。截至6月末,信用債承銷份額124.29億元,共計37只,均排名四川省第一。
成都銀行在中報中表示,下半年,該行將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能源裝備、航空航天、新型顯示、新能源、醫藥健康等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加大制造業信貸投放力度,并進一步提升對綠色產業發展、傳統產業轉型等領域金融服務質效。
“護城河”拓寬,異地分行營收占比首次突破20%
2024年,在政務金融、實體業務、零售負債三大傳統“護城河”基礎上,成都銀行進一步提出“五大提能方向”,致力于打造一批推動全行可持續發展的“新護城河”。其中,“異地分行貢獻能力提升”作為重要提能方向之一,成為全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成都銀行依托區位優勢,把握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等重大機遇,全面提升綜合金融服務能力。截至2025年6月末,分支機構總數達259家,形成了以成都為主體,輻射四川省內廣安、資陽、眉山等12個市(州)及省外重慶、西安的跨區域服務網絡,客戶數量達到千萬級。
隨著在川陜渝三地市場持續深耕,成都銀行將母行的成熟商業模式復制到新市場,以多元化區域協同發展打開更為廣闊的資產投放和負債來源空間,異地業務貢獻度顯著提升。
中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異地分行各項存、貸款增量占比均超30%,其中個人存款規模首次跨越千億元大關,區域拓展戰略成效凸顯。
業務規模的擴大直接帶動業績提升。據披露,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其他地區營業收入25.75億元,同比增長35.84%,增量達6.79億元;其他地區對全行營收貢獻度首次突破20%,達到20.99%,較上年同期提升4.63個百分點。
盈利貢獻則更為顯著。2025年上半年,成都銀行其他地區實現營業利潤20.5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41.47%,增量達6.01億元;其他地區對全行營業利潤貢獻度首次超過25%,達到26.05%,同比提升6.37個百分點,顯示出強勁的區域盈利能力和增長潛力。
成都銀行良好的發展表現也獲得了資本市場的積極回應。2025年以來,該行股價走勢在資本市場表現亮眼,上半年區間最大累計漲幅超過20%,獲得投資者高度關注。
成都銀行2025年半年報發布后,迅速吸引多家券商研究機構密集覆蓋,第一時間發布分析點評,紛紛給予“買入”“推薦”等評級,彰顯出市場對該行增長前景的堅定看好。
其中,有不少券商在研報中重點強調了成都銀行的區域優勢和發展潛力。例如,東莞證券分析稱,該行上半年業績穩健,二季度業績增速再提升,存貸款規模均實現雙位數增長,負債成本減輕,資產質量位于行業第一梯隊。
中國銀行證券則指出,成都銀行區域優勢明顯,受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業務發展空間廣闊,有助推動業績持續增長。方正證券分析認為,成渝地區基建項目需求旺盛,成都銀行深耕成渝經濟圈,同地方經濟深度綁定,貸款有望持續高增,后續隨負債成本進一步優化,業績增速有望穩中向好。 文/金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