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 02:03:46
9月1日,阿里巴巴股價大漲超18%,市值達2.61萬億港元,有消息稱其正測試一款旨在填補英偉達中國市場空白的AI芯片。同時,阿里發布2025ESG報告,強調三級ESG治理架構,提出“范圍3+”新概念,推動平臺生態減排。財報顯示,阿里云智能集團收入同比增長26%,AI相關收入占云業務外部收入20%以上。阿里還注重科技倫理,參與設計的打拐系統已找回5113名孩子。
每經記者|徐肖逍 每經編輯|魏文藝
9月1日,阿里巴巴(09988.HK,股價137.10港元,市值2.61萬億港元)開盤大漲,截至收盤漲幅達18.5%。在消息面上,有報道稱阿里巴巴開發了一款新的AI(人工智能)芯片,以填補英偉達在中國市場的空白。這款新芯片目前正在測試中,旨在服務于更廣泛的人工智能推理任務,而且與英偉達兼容。
今年6月底,阿里巴巴發布了2025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是其連續第四年發布ESG報告,共計131頁,分為治理、環境和社會三大部分。報告顯示,阿里巴巴設立三級ESG治理架構,還創造性提出“范圍3+”新概念。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副院長施懿宸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通過將‘范圍 3+’納入治理與考核體系,阿里巴巴既厘清自身碳責任邊界,又以平臺杠桿放大減排效應,為全球電商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價值鏈治理范式。”
報告顯示,2025財年阿里巴巴識別了21項關鍵議題,其中“產品與服務質量”“科技創新”“私隱保護與數據安全”三大議題的雙重重要性最高。

圖片來源:阿里巴巴2025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報告
報告再次強調了公司愿景:“追求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我們的文化、商業模式和系統的建立都要經得起時間考驗。”
2024年9月10日,在阿里巴巴成立25周年之際,馬云也曾在阿里巴巴內網發帖鼓勵阿里人說:“阿里之所以是阿里,那是因為我們有理想主義精神,我們相信未來,我們相信市場,我們更加相信只有為社會創造真正價值的善良公司才能堅持走完102年路程。”
在篇首集團首席執行官的信中,吳泳銘坦言:“2025年,全球面臨的可持續發展挑戰愈發艱巨。但自從四年前確立ESG目標以來,公司持續推進ESG行動的決心沒有變,不斷完善內部組織與治理機制沒有變,ESG依然是一把重要標尺,度量和校準我們發展的品質。”
阿里巴巴直接從管理層面加強ESG實踐,建立了三級ESG治理架構。該架構由可持續發展委員會(SC)、可持續發展管理委員會(SSC)和 ESG 工作組組成,工作內容分別是監督和評估ESG相關計劃及項目的實施與成效、負責制定并落實ESG戰略與目標及負責日常ESG相關工作的具體執行。
施懿宸認為,該治理架構采用“戰略—管理—執行”三級遞進模式,此種既分層又協同的治理設計,有助于提高決策質量、強化監督力度,并保障ESG目標的有效實現。
環境保護上,阿里巴巴提出了推進碳中和目標: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營運碳中和、實現價值鏈凈排放強度減半,及帶動和賦能平臺生態15年減排15億噸目標。
“我們努力構建一朵綠色低碳的云,致力于為客戶提供綠色低碳的產品和服務。”阿里巴巴強調。2025財年,阿里云自建數據中心年均PUE(電力使用效率)從2024財年的1.200降至1.190,繼續保持亞洲領先水平。同時,潔凈電力使用比例達到64.0%,相比2024財年增加了8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不僅公布了范圍1(注:直接碳排放)、范圍2(注:間接碳排放)和范圍3(注:價值鏈碳排放),還創造性提出了新概念“范圍3+”,即生態減排。具體來看,阿里巴巴構建了“科學計量—數字化管理—專業鑒證—生態共建”的“范圍3+”減排體系。2025財年,阿里巴巴圍繞“帶動減排”與“賦能減排”兩大策略,“范圍3+”減排量達5920.8萬噸,同比增長77.6%。
施懿宸告訴每經記者,這體現了阿里巴巴在溫室氣體核算邊界上的獨創做法,其核心理念在于:平臺自身并不直接擁有或控制平臺上數百萬商家所售商品的所有權,因而這些商品在生產、物流及使用階段所產生的排放,并不應全額計入阿里巴巴的碳足跡。相反,平臺應被視為賦能者,通過技術、數據與資源,幫助商家減少排放。
“通過將‘范圍 3+’納入治理與考核體系,阿里巴巴既厘清自身碳責任邊界,又以平臺杠桿放大減排效應,為全球電商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價值鏈治理范式。”施懿宸表示。
阿里巴巴發布的2026財年一季度財報(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的三個月)顯示,阿里云智能集團收入同比增長26%,達到333.98億元,創下三年來新高。同時,AI相關收入已占云業務外部收入的20%以上,連續八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長。
吳泳銘表示:“隨著‘AI 驅動’戰略的持續推進,阿里巴巴在提升AI技術能力的同時,也十分關注技術向善。我們持續積極推動技術開源,支持AI驅動的科學研究,同時高度重視科技倫理和安全底線。”
今年4月10日,馬云在阿里云新財年啟動會上發表演講,也提出“高科技不僅是征服星辰大海,更應呵護人間煙火”,為科技行業發展注入人文價值新維度。
報告的社會部分,阿里巴巴將“發展負責任的科技”“科技助力解決社會問題”“完善科技倫理”都作為了獨立部分來闡述。
制度層面上,阿里巴巴建立科技倫理治理委員會并持續完善相關治理體系,從模型訓練、服務上線、內容生成及內容傳播等階段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從具體實踐來看,阿里巴巴參與設計的打拐系統“團圓”,累計找回了5113名孩子;累計派出34位“鄉村特派員”深入全國29個縣域助力鄉村振興。僅過去一年,高德“輪椅導航”項目就提供了超過1億次無障礙路線規劃和視障導航服務,餓了么“無聲騎士”項目幫助超過4200名聽障人士順利就業。
在施懿宸看來,科技倫理的重要性在全球層面日益凸顯。因此,構建系統、前瞻且具彈性的AI治理框架已成為各國政府、學術界與企業的共同訴求。他強調,核心在于確立“科技向善”的價值坐標系,通過法律、標準、行業自律及多方協同機制,確保AI的研發與部署始終服務于人類福祉。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