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傳媒中心 2025-08-11 20:55:35
從“靠天放牧”到“全鏈騰飛”,甘孜色達縣牦牛現代農業園區以4.9億元投資撬動12.6萬畝產業變革。作為全國重點牧業縣,色達縣通過“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牧民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構建現代化牦牛全產業鏈體系,2024年產值突破2.96億元,帶動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繼2022年斬獲四川省三星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后,2024年躍升為四川省五星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在畜牧產業振興新路上,為高寒牧區轉型升級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色達樣本”。

日前,記者走進色達縣牦牛現代農業園區服務中心實地探訪。在動態沙盤前,色達畜牧業發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歷史沿革通過5個章節娓娓道來;此外,一條清晰的產業脈絡映入眼簾——“一園一帶四基地”的空間架構,將12.6萬畝土地整合為有機整體。這種設計并非簡單的物理劃分,而是通過“草-畜-人”三元協同機制,實現生態承載力與產業效益的精準匹配。
鼠荒地的綠色“逆襲”

園區“一園一帶四基地”的產業格局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生態修復帶與牧草種植基地巧妙結合。“累計治理退化草地2.5萬畝,使植被蓋度提升50%以上,帶動36個村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穩定增收。”在“藥+飼草”混播技術章節部分,色達縣農牧農村局副局長李建介紹,色達縣聚焦草原鼠荒地、沙化地生態修復,探索出了“藥+飼草”混播技術治理退化草地新模式。昔日的鼠荒地如今重現綠意,不僅為牦牛提供了優質飼草,更培育出唐古特大黃等道地藥材。這種“修復-生產-增收”的良性循環,生動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

近年來,色達縣持續推動把生態修復和牧草產業發展有機結合,積極推進高原適應生長牧草培育,通過省州縣三級專家聯合攻關,成功培育出多種優質牧草。其中,抗旱性強、營養價值高、植株高大、生長速度快的虉草,創下畝產鮮草4噸的紀錄。“這是我們培育最成功的牧草,草種小而貴,目前全國僅極少數高寒牧區在小面積的種植。虉草種上一次,十年不需要管理,株徑能長到2米高。”李建介紹道。

草種子均勻地推進專門為其設計的培育盤,并為其蓋好“被子”,待種子抽苗后,送到水培區讓其慢慢生長,種苗長到10公分,就可以移栽到露地。在飼草繁育基地的大棚里,長勢喜人的虉草已進入抽穗期。李建表示,“通過逐年不斷繁育種苗和種子,不斷擴大種植面積,計劃用五到十年把色達建成全國最大的虉草育苗和種子供應基地。

和虉草一起在11個大棚里“安家”的,還有柳蘭、食藥同源的中藥材和30余種瀕危植物。其中,兼具觀賞性、營養價值超燕麥的柳蘭,成為了大棚里的“新寵”。李建介紹,“柳蘭不僅開花,還是非常優質的牧草,試種推廣成功后,將成為高寒地區‘觀光+牧業’融合發展的標桿品種。”
這些培育出的種子,既是草原生態修復的“鑰匙”,更是現代化畜牧業的基石。它們不僅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的雙贏,同時也有效解決牲畜冬春兩季補飼和抗災保畜等難題。
智慧牧業“重塑”牦牛產業品質

走進牛滿園牦牛養殖場,記者看到披著黑緞和白緞“長袍”的“高原紳士”用餐結束后,邁著云朵般輕盈的步子在牛舍的活動區域來回踱步“消食”。據了解,該養殖場有4棟牛舍,單棟牛舍面積約3000平方米,單棟最多可以養殖牦牛500頭,養殖場每年的出欄量穩定在6000至8000頭。
李建告訴記者,養殖場創新采用“4218”標準化育肥體系:精選收購牧民散養的4齡200公斤以上牦牛,通過科學配比飼料與精細化飼養管理,實現100天內日均增重0.8公斤的直線育肥效果后,再轉入終末育肥階段,全年可出欄三至四批次。

“園區正在進行智慧牧場的升級改造,預計8月底投入使用。”李建表示,升級后平臺將通過數據整合分析,實現牦牛養殖的遠程實時監控,精準解決養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給牦牛安裝智能芯片,以便時實掌握它每天的生長情況、增重情況、活動情況,再根據牦牛每天的進食情況,自動分析需要給牦牛配比的飼草料,從而進一步提升管理效率。
創新共贏機制守護牧民“生態碗”

按照色達縣委、縣政府堅持建大園區、大建園區的思路,從2019年起,色達縣牦牛現代農業園區開始規劃建設。該園區以牦牛產業為主導,引進8家企業,通過6年的建設,牧草種植、牦牛養殖、良種繁育、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牦牛全產鏈條基本形成。園區總產值近3億元。

在藏源曌美乳制品公司的加工場儲存倉庫內,一瓶瓶純牦牛奶飲品整齊擺放。“工廠的所有原奶要經過樹脂過濾、巴氏殺菌等9道工序,最終經過實驗室的檢測,出具檢驗報告,才能安全地送到消費者的手中。”公司技術人員張耀介紹,在制奶的過程中,國內權威的頂級乳制品研究專家長期提供技術支持,工廠以離心凈乳、納米乳化、梯度殺菌凈化法鎖住牦牛奶的原始營養,真正達到“出廠即純凈”的品質標準。
園區乳制品加工采用“企業+合作社+集體牧場+養殖大戶”模式,面向全縣收購牦牛鮮奶,今年收購原奶量預計500噸,能夠帶動全縣2000戶牧民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去年,賣牛奶加上年底利潤二次分配,家里僅牛奶就收入4.2萬元。”色達縣翁達村村民昂旺高興地說道。

色達縣通過園區建設推動全縣草原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如今園區已是色達縣畜牧業轉型升級示范點。目前,園區所有企業都跟當地群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群眾可以通過資產入股、原材料的銷售、土地流轉、就近務工和分紅等多元模式來實現每年的穩定增收。

“從2020年至今,園區累計給群眾的分紅達800多萬元。”李建告訴記者,色達牦牛、色達牦牛肉、色達酸奶、色達黑青稞、色達藏香豬肉還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申報有機產品認證證書3個,縣域公共品牌“福地色達”商標完成注冊,園區內企業已經全部完成授權,公共品牌使用率100%。下一步,色達縣將繼續布局建設牦牛系列的產業鏈條,積極推動園區基礎設施改造和提升,大踏步向國家級農業現代示范園區目標邁進。

在海拔3800米的育苗大棚里,記者看到虉草嫩芽穿透培養土的那一刻,突然理解了農業工作者常說的“草木精神”。這種在極端環境依然向上生長的力量,恰是甘孜高原牧區轉型的最佳隱喻。當傳統牧業插上科技翅膀,“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證法則,正在甘孜高原得到最生動的詮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