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7:18:22
每經編輯|趙云
截至7月29日收盤,上證指數漲0.33%報3609.71點,深證成指漲0.64%,創業板指漲1.86%,北證50漲0.68%,科創50漲1.45%,萬得全A漲0.45%,萬得A500漲0.43%,中證A500漲0.5%。A股全天成交1.83萬億元,上日成交1.77萬億元。
創新藥ETF國泰(517110)單日漲幅達4.26%。

創新藥出海層面,醫藥龍頭再報BD大單。繼三生制藥、中國生物制藥斬獲海外大單后,2025年7月28日早,恒瑞醫藥公告與GSK達成協議,將HRS-9821項目的全球獨家權利和至多11個項目的全球獨家許可的獨家選擇權有償許可給GSK。GSK將向恒瑞支付5億美元的首付款,如果所有項目均獲得行使選擇權且所有里程碑均已實現,恒瑞將有資格獲得未來基于成功開發、注冊和銷售里程碑付款的潛在總金額約120億美元。GSK將主導海外臨床試驗及商業化,而恒瑞則保留中國區權益,這種“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為中國創新藥出海提供了新范式。(風險提示:個股僅供行業基本面說明,非個股推薦。)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創新藥產業趨勢是由在獨特的新技術賽道突破、從而在全球競爭中勝出所推動,但除Biotech以外,龍頭Phama擁有豐富的管線,自然不會缺席這一進程,因此醫藥龍頭再報BD大單有望讓市場進一步認知到大型藥企強大的研發和項目轉化能力,有望在創新藥出海的過程中有出色表現,所以對板塊有進一步拉動。行業層面,2025年上半年中國創新藥海外授權金額達608億美元,超2024年全年,且交易模式正朝著平臺型授權和深度臨床協同的方向演進,這標志著中國創新藥出海進入了更高質量、更具規模的發展階段。
相關產業鏈業績催化層面,CXO龍頭業績強勁印證創新藥行業景氣度。2025年7月28日晚,CXO龍頭藥明康德發布2025半年度業績,同時上修當年業績指引。數據顯示,25H1實現營業收入約208億元,同比增長20.6%,其中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約24.24%。利潤端表現同樣亮眼,經調整歸母凈利潤約63.15億元,同比增長約44.43%,增速環比加速。訂單方面,截至2025年6月底,持續經營業務在手訂單同比高增37.2%,去年年中在手增速25%,在不低的基礎上再創佳績,24Q1之后每季度的在手訂單持續擴容。龍頭CXO企業的業績展現出強大韌性,不僅反映了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或更從產業鏈角度印證了創新藥行業的蓬勃發展態勢,進一步提振市場對整個創新藥及相關產業鏈的信心。(風險提示:個股僅供行業基本面說明,非個股推薦。)
消息層面,國內創新藥審批加速,多舉措助力創新藥研發上市。國家藥監局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一共批準了43款創新藥上市,同比增長59%,已經接近24年全年48個創新藥上市的水平,源于改革政策精準發力、效能提升。其中有很多都是腫瘤、代謝和免疫等重大疾病治療的藥物,比如國內首款基因治療產品,用于血友病B基因治療,比如罕見病的藥物用于免疫代謝疾病的治療。我國2018年啟動藥品審評審批改革,提高審評審批標準,從研發前端到審評末端全流程加快創新藥上市,尤其是臨床急需新藥。我國藥品審評審批改革,讓企業能更清晰預判研發回報周期,專注源頭創新,敢于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創新藥研發,有助于形成創新藥申報數量和質量提升的良性循環。
政策支持層面,據國家醫保局7月29日消息,為落實《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推動創新藥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就醫用藥需求。近日,國家醫保局召開醫保支持創新藥械系列座談會第四場,1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結合自身專業、行業特點,聚焦創新藥研發現狀、難點、發展方向等深入交流,并提出意見建議。座談會上,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負責同志介紹了醫保支持創新藥研發的政策導向,提出將充分發揮醫保數據資源優勢支持創新藥研發立項,支持臨床真療效、患者真獲益的“真創新”,鼓勵醫藥企業拓展創新寬度和深度,避免行業過度內卷,實現差異化創新,并就如何用好醫保數據支持創新藥立項研發問題與各位專家學者、行業代表進行了探討。
出海進展+政策支撐催化創新藥價值重估
短期行業動態層面,預計本周WCLC(世界肺癌大會)、ESMO(歐洲腫瘤內科學會)標題公布,眾多國產創新藥公司均上了口頭報告,同時后續摘要發布和LBA更新值得關注。同時,美國宏觀潛在的降息預期也有望帶動板塊持續上行,外資涌入也更利好創新藥核心資產。
下半年主要催化包括:1)政策層面,商保創新藥目錄推進、醫保支付天花板提升,進一步打開創新藥國內價值空間,峰值銷售&PS提升。重點關注醫保外、定價較高、罕見病用藥等。2)數據層面,ESMO、WCLC、ASH、SABCS、ERS等國際學術會議召開,高質量臨床數據讀出有望產生持續催化。顛覆性技術迭代/新靶點進入POC時刻,重點關注PROTAC、小核酸、通用CAR-T、雙載荷/雙抗 ADC、TCE、核藥等。
國際化交易方面,我國創新藥從License-out到全球商業化加速。來自行業大數據服務提供商醫藥魔方的統計顯示:2024年我國藥企共完成94筆對海外授權交易,總交易金額為519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36%;2025年上半年,我國藥企對海外的授權總金額已超過去年全年的總金額,達到6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358億元)。交易形態上,從傳統單產品授權逐步向平臺型授權、組合交易和深度臨床協同方向演進,反映出中國創新藥在管線結構、數據質量和海外注冊能力上顯著提升。未來5-10年MNC多個主力品種面臨專利懸崖,考慮性價比和效率,中國資產仍是首選,可以持續關注符合MNC管線需求和產業趨勢的藥品品種,以及相關創新藥公司未來BD交易的催化。
在行業迎來基本面與政策面多重催化的背景下,創新藥ETF國泰(517110)緊密跟蹤證滬港深創新藥產業指數,覆蓋A股、港股通等優質創新藥企,全線覆蓋創新藥研發、生產、商業化等各環節的企業,主要分布在化學制藥、生物制品等細分領域,或有助于規避單一技術路線失敗風險,相對全面地反映創新藥產業整體表現,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此外,也可以關注即將上市的科創創新藥ETF國泰(589723),跟蹤的是上證科創板創新藥指數,指數以biotech為主,呈現出比較鮮明的中小市值特性,創新純度更高,研發費用占比更高,從歷史表現來看,2024年“9·24”到2025年6月科創板創新藥指數的反彈力度比大盤更強,也能夠明顯超過同類的醫藥指數,體現出了更強的上漲彈性。
風險提示
本速評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相關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行業或板塊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市場行情分析的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
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人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凈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人自行負擔。基金有風險,購買過程中應選擇與自己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投資需謹慎。
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