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與時間賽跑!應急管理工作者講述如何科學制定方案、高效率從死神手中“搶人”的動人經歷……

2025-06-12 19:54:27

6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5位應急管理系統代表圍繞“勇擔應急使命 守護人民平安”的主題進行了交流。他們分享了防災減災、消防救援等應急管理工作的經歷。其中,災害評估專家吳瑋介紹了西藏日喀則地震救援情況;研究員王濤講述緬甸地震救援經歷,強調科學制定方案的重要性。資中縣應急管理局局長趙軍介紹了近年來應急管理工作發生的變化,包括體制機制健全、救援力量多元等。王濤還提出用科技創新破解極限場景救援難題,推動地震應急救援。

 每經記者|周逸斐    每經編輯|陳旭    

6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5位來自應急管理系統的代表圍繞“勇擔應急使命 守護人民平安”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

應急管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及時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同時也擔負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使命。

在記者見面會上,5位代表分別從防災減災、消防救援等多個角度,分享了應急管理工作的點點滴滴。

記者見面會現場 每經記者 周逸斐 攝

科學制定方案 成功救出被困超70小時人員

今年1月7日,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應急管理部國家減災中心災害評估部主任吳瑋分享了他參與救災的感受。

由于這場災害發生在高原高海拔地區,震級高、烈度大、災害損失嚴重,并且當地氣溫較低,給救援和安置帶來一定困難。震后國家和地方第一時間啟動了應急響應,迅速調動各方力量全力開展搶險救援和救災救助,救援工作在一天時間就從搜救轉入安置階段。

“作為災害評估專家組組長,我在災區開展了城鄉居民住房、公共服務設施等損毀情況的抽樣調查評估,結合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遙感監測等情況,綜合評估了這次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吳瑋介紹,災害評估專家組在走訪村民家中和集中安置點時看到,當地救災物資儲備充足,集中安置點管理規范,群眾的用水、用電、取暖、做飯等都能有效保障,安置點還建有“青青稞稞 溫馨小屋”,大學生志愿者幫助輔導小學生完成寒假作業,當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溫暖充滿了感激。

“回想起這一幕幕,讓我深切地感受到,黨的領導是戰勝一切困難風險的主心骨和定海神針,我感受到我們國家強大的抗災救災能力,對我所從事的應急管理工作感到使命光榮、無比自豪。”吳瑋表示。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濤印象最深刻的經歷,是今年緬甸地震發生后的一次救援行動。

“那是在天空公寓的廢墟上,我們發現了一位被掩埋的人員,他已經被掩埋大概70多個小時,身體狀況還可以,但是精神狀態非常差,瀕臨崩潰邊緣,亟須救援。”王濤介紹,這名人員被埋在10層樓的廢墟下,這10層樓的下部已經完全疊成一塊,成了一個廢墟,上部搖搖欲墜,也非常危險。

王濤和救援隊長一起進入廢墟,并評估其安全性。他們一致認為,這個廢墟非常危險,如果有一次小余震,或者破拆作業都有可能引起二次坍塌,對救援隊員的生命造成威脅。經過論證,救援隊發現了在臨近廢墟里有一個三角形的入口,認為在這個三角形的入口做破拆作業相對比較安全。

“在破拆過程當中確實也發生了一次級別較大的余震,余震發生的時候上面5層樓晃動比較劇烈,大量的碎塊掉落下來,但是由于我們科學確定了作業面,作業行動沒有受到任何影響,作業人員也保障了安全。”王濤介紹,經過6個小時的奮斗,終于把那名被困人員成功救了出來。

“通過這次救援行動,我深刻意識到現場救援工作條件非常復雜,不確定性非常高,救援工作是與時間賽跑,萬事俱備是不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制定方案,有效提升救援效率,保障救援人員的生命安全,這也是我以后將要努力的方向。”王濤強調。

希望用科技創新破解“斷聯斷路斷網”等極限場景難題

在記者見面會上,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應急管理局局長趙軍講述了在自己眼中,應急管理工作近年來發生的變化。

“第一是體制機制更加健全。通過機構改革,我們縣有效整合了應急管理的各項職責,現在各項工作都有力推進,實現了‘一盤棋’響應。第二是救援力量更加多元。我們建立了縣、鎮、村三級救援隊伍和社會救援隊伍,打破了過去救援力量不足的問題,救援能力更強了。第三是應急科技更加先進。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應急科技和信息化建設,比如大數據平臺的使用,又比如無人機、生命探測儀、衛星通信等成為了應急裝備的標配,救援效率大幅度提升。第四是預防為主更加突出。近年來,我們在提前預防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開展了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防汛、防火等一系列專項整治,都取得了好的成績。”趙軍介紹,近五年來,資中全縣生產安全事故的起數、死亡人數較上一個五年大幅下降。在防汛減災工作中,連續16年實現了“零死亡、零失蹤、零重傷”的“三零”目標,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

王濤告訴記者,近年來,應急管理部門采用了很多新技術,為應急管理工作提效賦能,比如說地震預警、遙感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實效。

“在2022年瀘定地震中,成都提前接近一分鐘收到了預警信號,成功避免了二次災害的發生,同時也實現了從救災到防災的關口前移,比如說推進了韌性城市建設的試點工作,用提升房屋建筑的抗震設防標準來增強整體城市的防震減災能力。”王濤表示,在未來一段時間,希望能夠建設覆蓋全國的一張網絡,這張網絡是全國“地震風險動態感知網”,希望能夠通過數字孿生技術,來演練地震災害全過程,從而制定最優的應急策略。

“同時,我自己也希望能夠用科技創新破解‘斷聯斷路斷網’這種極限場景的難題,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來推動我們打通地震應急救援的‘最后一公里’,讓每個行政村都具備在震后能夠立即投入正規救援的能力。”王濤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周逸斐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