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2-21 21:48:55
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行程,在長三角掀起一股成都“旋風”。這也是繼今年1月走進粵港澳大灣區之后,成都開啟的新一輪投資促進系列活動。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當西部腹地的核心城市與大灣區、長三角頻頻互動,中國經濟的“弓箭型格局”愈發清晰。作為“箭矢”發力點的成都,已然引弓滿弦,蓄勢待發。
每經記者|淡忠奎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158414
17時30分,海康威視的會議室里光影漸暗,杭州與成都兩地60余位企業家的熱情卻持續升溫——起身握手、交換名片、添加微信好友,一套嫻熟的操作下來,大家還是覺得有些意猶未盡。
這是2025“成都?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場景發布會散場后的一幕,也是風口上的兩座城市雙向奔赴的縮影。
過去五天時間里(2月17日至21日),成都以上海為圓心,先后走進杭州、蘇州、合肥等城市,拜訪對接、精準推介、項目路演、應用場景發布、投資政策發布……一系列緊鑼密鼓的行程,在長三角掀起一股成都“旋風”。
這也是繼今年1月走進粵港澳大灣區之后,成都開啟的新一輪投資促進系列活動。
在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當西部腹地的核心城市與大灣區、長三角頻頻互動,中國經濟的“弓箭型格局”愈發清晰。作為“箭矢”發力點的成都,已然引弓滿弦,蓄勢待發。
從合肥到上海,從上海到杭州,很多長三角地區科技企業,隱形的“莖蔓”已經延伸至兩千公里之外的成都。
國內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頭部企業——上海腦虎科技,創始人彭雷是成都人,與華西醫院、四川大學等機構聯系密切。
“我們非常期待與成都有更大規模的合作。”彭雷告訴城市進化論,腦機接口是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的交匯點,而成都正是“三鏈齊備”的城市。在他看來,用集成電路做電極、用生物制藥做器械、用人工智能解碼腦電波,這種全鏈條產業資源,也讓成都在硬科技競爭中占得先機。
這是成都與長三角“鏈接”緊密的一個注腳。
電子科大校友會此前曾統計,國內IT界公司、企業、研究所等中層以上技術負責人和高層管理人員中,超過三分之一畢業于電子科大。在長三角科創企業圈,包括網易創始人丁磊、中芯國際原董事長周子學等在內,都是“電子科大系”。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066897
2月19日,在杭州舉行的2025“成都?長三角”電子信息產業場景發布會,就吸引不少電子科大校友企業參會。
在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校友會副會長、杭州校友會會長余文誼看來,電子科大培養出一大批電子信息領域領軍人才,聚集在成都、長三角等區域。“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強項是硬件,杭州的強項是軟件,成都和杭州的聯合是‘軟硬結合’。”他說。
實際上,城市的聯動,源于背后產業鏈、創新鏈的“互補”。從系列投促活動現場交流來看,很多長三角企業高管都跟成都有著各種各樣的“聯系”——他們有的是成都校友,有的被成都企業投資,還有的跟成都高校院所有緊密合作。
“我們是2017年成立,前三年在實驗室開發,2020年獲得成都的光伏龍頭企業戰略投資,把技術一步步推向了產業化。”蘇州太陽井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中天告訴城市進化論,早期光伏設備商大部分都在長三角,現在光伏行業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貼近客戶去發展,所以計劃將光伏裝備的生產制造及所有新研發項目落地成都東部新區。
在他看來,成都和蘇州對新技術、新產業的培育,還是對人才的支持,以及營商環境都非常相似,“無論是成都的產業基金,還是招商部門,或者投促部門,都跟我們有良好互動,也加速了項目的落地進程”。
“成都的距離更近了。”活動現場,有企業家發出如此感慨。這里的“距離”,是空間距離,也是心理距離。
今年一開年,全國第三條干夜間線動臥——深圳至成都新開的動臥線路引發外界討論,“一覺睡攏”,大大拉近大灣區與成都的時空距離。借這股東風,成都新年首站投資促進系列活動走進大灣區,展示創新動能,醞釀產業合作,拓展市場潛力。
如果說成都赴大灣區是開辟“陸上經濟動線”,那走進長三角就是強化“空中經濟動線”。
“我這個月剛剛去過一次成都,因為我們在新加坡有子公司。成都去新加坡一周有四趟飛機,而合肥可能一周都不到四趟,所以去成都中轉很方便。”一位企業負責人分享。
人的流動加快之后,兩地產業的流動勢必會更快、更密。這對區域發展而言,無疑是互惠互利之舉。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161550
在長三角,有企業負責人感嘆,“把場景發布會從成都搬到杭州,我們從時間和空間上都非常便利”。當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產業領域的機會清單發布時,“身邊每個人都舉起手機拍照”,尋找其中蘊藏的機遇。
當前,成都正推進特色優勢產業提能級、戰略性新興產業上規模、未來產業占先機。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長三角、大灣區企業融入成都產業鏈。
“我們雖然作為合肥企業,但一直以來對成都有著天然的親切感。”科大訊飛副總裁婁超分享說。科大訊飛在安徽以外開拓的第一個代表處就在成都,而目前,在訊飛“成都智谷”、蒲江AI產業基地等項目相繼落戶之后,科大訊飛又與成都市達成全面戰略合作。
作為成都人工智能產業鏈鏈主企業,在婁超眼中,“科大訊飛與成都是雙向奔赴、合作共贏的完美結合”。
在很多長三角企業來成都投資落地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成都企業去長三角拓展市場。
此次“蓉品出川”“蓉品出海”的機會清單中,有無人機、衛星通信系統等航空航天產業,也有火鍋底料、豆瓣醬等食品產業,展現出成都豐富的產業生態和創新活力。
東西產業鏈供應鏈的分工協同,也將不斷擴大產業“共振效應”。
開局起好步,才能為全年贏得主動。
從全國來看,各地都將項目投資擺在最為突出的位置,一季度重點項目集中開動或推進活動中——
北京160個重大項目集中推進開工,總投資超3400億元;上海安排正式項目186個,全年計劃完成投資2400億元;杭州27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總投資290.5億元;成都啟動380個重大項目,計劃總投資2086.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88.2億元。
投資是當前的需求,也是未來的供給。2024年,成都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511.3億元,同比增長5.7%。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3%,其中工業投資增速高達48.7%,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高達86.9%。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當下,成都正把握建設國家戰略腹地與重點產業備份基地的歷史契機,大步邁向承接國家戰略使命的前沿陣地,發展機遇良多。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619012
從更大范圍來看,成都正加速釋放戰略牽引力,主動服務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國家重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加快把國家戰略賦能轉化為城市發展勢能。
成都市委經濟工作會議此前指出,2025年成都要將“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擺在首位,前瞻謀劃一批投資規模大、引領帶動強的重點項目,同時打響營商環境、產業基金、產業園區三大品牌,努力確保項目“招得來、落得下、運行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東部沿海地區的互動中,成都不是簡單的招商引資,而是以城市機會清單的形式將場景需求搬到長三角、大灣區,讓更多企業參與到成都人工智能等產業鏈建設,再以科學精準的服務推動產業生態的完善,是“城市和企業相互成就”的新路徑。
不僅如此,還一個明顯變化是,不再是一區、一縣或者一園區走出去,而是市級部門聯合、區(市)縣分級分工,著眼點在于產業鏈,讓企業去最適合的區縣、最適合的園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同質化競爭,以及項目落地效率降低的問題。
從組建招商中心,到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到常態化開展 “進解優促”(進萬企、解難題、優環境、促發展)工作,開展“立園滿園”行動……種種跡象顯示,成都正在形成新的產業發展閉環,在全球創新版圖中刻下屬于自己的城市坐標。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