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區融媒中心 2024-12-24 12:48:32
近年來,內江市東興區順河鎮觀音洞村大力推動閑置土地復耕復種,持續發展辣椒、大豆、玉米等種植業,激活農村勞動力,賦能村集體產業發展,讓集體經濟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據統計,觀音洞村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約16萬元,預計2024年收入達40多萬元。
盤活閑置土地,打造精品糧食蔬菜基地
初冬時節,順河鎮觀音洞村的田間地頭,一壟壟油菜長勢喜人,村民們穿梭其中,對嫩綠的油菜幼苗進行精心管護,滿心期待著來年的油菜豐收。
去年以來,順河鎮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與重慶市榮昌區遠覺鎮建立打造鄉村振興一體化融合發展試驗區,大力發展訂單式精品蔬菜種植,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這里冬季不僅種有油菜,夏季還種有辣椒和水稻。為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步伐,觀音洞村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小米椒規模化種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七月的小米椒火辣透紅,村民們每天早上四五點鐘就要來到該基地,進行辣椒的采摘、搬運、分揀、稱重等工序,由于客戶需求和天氣炎熱,他們必須十點之前將農產品打包裝車,及時送到客戶手中。


“村集體經濟的辣椒基地總共60畝左右,每天的產量有五六百斤,現在給商販的批發價是4.5元/斤,零售價5元/斤。”順河鎮觀音洞村黨總支書記劉南楊介紹道,小米椒的采摘周期長,產量穩定,主要批發給蔬菜收購商,供應內江本地市場。
而在村子的另一頭,還有一片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基地,種植的玉米品種有山玉7號、川單455、奧星618等,種植面積近800畝,預計畝產700余斤,總產值超過20萬元。


“早上六點鐘就開始掰玉米了,那時候天氣涼快點。”村民李英蓉來自本村,自從村集體發展種植產業以來,她就在基地內務農,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
順河作為東興區較大的肉牛養殖名片,其養殖規模名列前茅,對谷物糧食的需求供不應求。觀音洞村收獲的玉米基本都銷售給了當地的肉牛養殖戶或合作社,做到了即采即銷。
致富帶頭人,回鄉發展特色大棚蔬菜
番茄、茄子、玉米、豇豆、四季豆……在觀音洞村的王兵蔬菜種植家庭農場,一個個大棚連片排開,各種蔬果品類豐富,長勢良好。基地內,時常會有務工的村民前來采收蔬菜,種植新苗。
作為該農場負責人的王勇,之前常年在外打拼,但始終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也想為家鄉做點事,讓村民富裕起來。在積累了一定的積蓄和經驗后,王勇毅然回到家鄉。


2022年,經過一番考察,王勇選擇了適宜本地氣候生長的10余種蔬果,并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農場。從那以后,王勇扎根田間,不斷嘗試運用新技術、引進新品種,探索高效種植新模式。由于農業發展需要勞動力,王勇就地聘請本村村民,提供十余個工作崗位,幫助村民增加收入。每年,王勇都要發放務工工資10余萬元。


“這些年家鄉的變化很大,基礎設施變好了,政府也很支持我們回鄉創業,幫助我們克服了很多創業初期的困難,讓我們一步步把家庭農場發展了起來。”談到未來的規劃,王勇告訴記者,農場下一步計劃擴大規模,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讓更多的村民享受到生態農業發展的成果。


隨著家鄉惠農政策的力度加大,越來越多像王勇一樣長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回到故土,用勤勞和智慧書寫不一樣的人生篇章,為家鄉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多元化增收,破解村集體經濟發展難題
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收入,觀音洞村抓住利用當地肉牛養殖發展契機,通過與引進的四川新澄養殖有限公司合作,以集體經濟入股的方式,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共同體,讓村集體持續穩定增收。
順河鎮新澄肉牛綠色養殖項目預計投資五千多萬,占地161畝,建設包含洗消區、生活區、飼料區、生產育肥區、環保區五個功能分區,是“內江市東興區順河鎮現代畜牧種養循環產業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東興區目前建設的最大肉牛場。

順河新澄肉牛綠色養殖項目效果圖
“目前,生產育肥區的兩棟圈舍已建成,另外兩棟也完成了70%的進度。環保區和飼料加工區域同樣進展順利,達到了60%的工程量。”現場施工負責人羅鈞戈說,按照現在的施工進度,預計今年春節前完工。
觀音洞村黨總支書記劉南楊告訴記者,村集體以土地方式入股,由村上出資建設兩棟圈舍,每年以土地租金的形式可分紅9萬元,不僅能增加村集體收入,也能鼓勵引導有意愿的村民,加入肉牛養殖隊伍,帶動村民的就業和創收。


如何利用好現有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價值利益,豐富村集體經濟的產業模式。劉南楊又把目光瞄在了特色農業產業上,積極探索農業產業發展新渠道,依托土地、勞動力、交通等區位優勢產業,立足將大棚經濟、特色采摘打造成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們準備向上級申請300萬元,在村上的蔬菜基地上建100個大棚,用來發展特色大棚經濟,破解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零散土地資源閑置等實際困難,全面激活村集體造血能力”劉南楊說。

找準產業新路子,聯農帶農促增收。觀音洞村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有效帶動農戶就業務工,形成村集體經濟壯大、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