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商訊推薦

每經網首頁 > 商訊推薦 > 正文

百洋醫藥補齊制藥“拼圖”,向源頭創新發起挑戰

2024-07-15 18:16:40

有同行這么總結百洋的成長:立足中國、扎根創新、走向市場——百洋醫藥是中國醫藥企業的一枚剪影,映襯著近20年探索的步履。

百洋醫藥成立時并不是中國醫藥行業的高光時刻。當時中國有超過5000家制藥企業,但藥品質量和水平一直較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藥廠太多,規模太小,大部分都在低水平重復建設。

繞開高度依賴工業基礎的制藥,百洋醫藥從品牌運營起家,這一“神來一筆”為后來百洋醫藥成為商業化CXO龍頭、與眾多MNC的BD合作打下堅實基礎。但百洋并不是只盯著終端,當新一代技術革命重塑中國乃至全球的醫藥產業格局時,它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產業上游。

7月12日,百洋醫藥發布公告,8.8億元現金收購百洋制藥60.199%股權的事項交割完成。至此,百洋醫藥直接持有百洋制藥60.199%的股權,成為其控股股東。百洋制藥的財務表現和狀況將被合并到百洋醫藥的報表中。百洋醫藥也順理成章地由商業化平臺升級為產業化平臺。

憑借先人一步的洞察力,百洋踩準了市場變化的每一個鼓點。憑借以創新為自驅力的信念守望,它始終探索在醫藥產業的前哨。看回今天的百洋,已然有了Big Pharma的輪廓,也成了一本可以被同行翻閱的醫藥企業創新的“教科書”。

一種穿越醫藥周期的好模式

2023年百洋醫藥迎來“成人禮”,明年也將迎來第三個“十年”。回望過去,這既是百洋醫藥從小做大的18年,也是中國制藥行業變遷的18年。

今天所有人對“醫藥創新”這個詞匯的理解,都會從2015年中國藥品審評制度改革開始說起。這場改革是中國醫藥史上的一道刻痕,把產業發展切成兩個階段,也把企業劃分為兩個類別。

2015年藥品審批改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面對海外創新藥物的批量上市,國家藥監部門希望能縮短這些藥物在中國上市的時間,讓患者能盡快用上新藥好藥。自那以后,中國的醫藥創新如沐春風,一場自上而下的醫藥產業變革拉開序幕。

沖在最前頭的是一大批由海歸科學家創立的biotech。經過近10年的發展,中國的醫藥創新生態圈展現出一定的韌性——在創新產出方面,中國本土創新藥企管線推進,越來越多中國企業推動產品在歐美市場獲批上市,獲取全球市場價值。患者可及性有了持續改善的跡象。另外,多款藥品的海內外上市“時間差”縮短至2年以內。

政策、技術與資本加持給創新藥帶來了繁榮,中國創新已開始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但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大環境震蕩等影響,從2022年年末起,醫藥行業進入下行階段,投資人出手頻率低、企業融資難等問題顯現,一些創新公司倒在臨床前,規模化的公司裁員、砍管線、終止臨床。而在抗腫瘤藥這樣高度“內卷”的賽道,有明星企業則由于商業化能力不行,而面臨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

往深處看,市場遇冷正好是一場對藥企是否具備穿越周期能力的深刻考驗。

很多人以為,只有依靠技術創新才能實現穿越周期。所以任何一家企業都要注重技術創新。但當這道命題給到醫藥行業,答案又有些不同,企業需要交的答卷不只是研發創新,還包括商業化能力。

跨越全鏈條的創新底色:從商業化到制藥平臺

當靶點相同的產品同臺競技,除了比數據,還要比誰能賣得更好。一些制藥企業回過頭來理解百洋醫藥的睿智——避開了研發的靶點“內卷”,靠高人一籌的商業化能力,在優中選精的產品賽道挑最好的果實。

但在20年前,并不是每家藥企都具備這樣的“慧眼”。在仿制藥為主的時代,藥企的營銷邏輯簡單粗暴,就是“市場投入與銷量成正比”。百洋起家時,就把“創新”根植于公司文化基因,如今,百洋醫藥已經成功搭建了“品牌高速公路”,為上游工業企業提供全渠道商業化解決方案,為產品實現價值挖掘與釋放。

目前,百洋醫藥孵化多年的核心品牌迪巧已實現“連續八年國內進口鈣補充劑市場第一”,并實現收入18.97億元,同比增長16.53%。海露、紐特舒瑪品牌則分別實現收入6.40億元、0.83億元,同比增長49.88%、44.36%;安立澤實現收入2.38億元。

在成功構建了商業化平臺之后,百洋醫藥也正式開啟創新戰略,即依托大股東百洋醫藥集團的創新孵化成果,源源不斷地為上市公司輸送優質產品,提升上市公司的造血能力。

此次并購交易則更為直接,大股東直接將一家具有豐富產品儲備和盈利能力的創新制藥企業全盤裝入百洋醫藥的口袋。百洋制藥與百洋醫藥均是大股東百洋醫藥集團旗下核心企業,兩者在醫藥產品研發、生產及商業化領域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此次交易是集團內部資源整合的重要舉措,也是百洋轉型升級的關鍵一步。

百洋制藥作為專注于中藥現代化和緩控釋制劑研發生產的醫藥制造企業,其核心產品扶正化瘀產品是國家醫保和基藥品種,也是唯一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在美國完成二期臨床試驗的肝病領域中成藥,在抗肝纖維化領域占據領先地位,年銷售額近5億元。

根據百洋醫藥的公告,百洋醫藥的商業化核心能力與百洋制藥的生產制造業務具有顯著的協同性,依托百洋醫藥的商業化能力和成熟的營銷渠道,百洋制藥的核心產品將進一步提升市場占有率;同時,百洋制藥的研發能力和儲備的豐富產品管線,有利于提升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大象何以起舞?背后是穩扎穩打的基本盤。從橫向看,百洋制藥并入上市公司是百洋內部生態格局的一次資源整合。從縱向看,百洋醫藥已具備了自主開發、規模化生產和商業化的能力,離全鏈條布局更進一步。

以“產業投資人”的角色加碼醫藥創新

盡管醫藥創新九死一生,百洋卻用“低風險”的模式,探索了從醫學創新成果研發到生產及商業化的一整套體系。具體來看,就是將難度、風險最大的創新導入期公司留在集團,以產業基金孵化,待到研發有成果時由上市公司助力產業化落地。百洋這一模式最為顯著的特點在于,上市公司有效規避了因研發失敗可能導致的巨大利潤波動。

作為“產業投資人”的百洋醫藥集團,目前還有一大批已孵化成功和在研的醫藥、醫療器械研發板塊。與大多數藥企的創新路徑不同的是,百洋醫藥集團的理念是“與科學家一起創業”,從實驗室源頭篩選出有轉化價值的源頭創新成果,拿出手的都是最前沿的成果。

目前,百洋已與北京大學醫學部、首都醫科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系統醫學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等多個國家級科研院校密切合作,通過成立聯合實驗室等不同合作形式推動醫療創新項目轉化落地,在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基礎研究平臺三大創新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在百洋的助力下,被投創新企業不斷實現突破性發展,越來越多的醫療創新成果接踵而至: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擁有完備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磁懸浮式人工心臟,突破壁壘技術的國際最新一代X波段放療設備,國內首臺融合超聲與電磁定位技術的穿刺引導設備……

另外,當前熱門RDC(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研發企業瑞迪奧,研發骨壞死創新藥的萊博瑞辰等,都是百洋培養的種子型創新企業。這些創新成果都正由百洋醫藥導入臨床或提前鎖定商業化權益。

在百洋醫藥董事長付鋼看來,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專家的密切溝通發現,他們手中的有些成果已經到達轉化臨界點,需要外部產業資本的孵化和培育。“基于臨床尚未解決的痛點以及技術難題等關鍵環節,從生物學的研究開始,到工程學的突破,要找到承擔科學研究的‘國家隊’,與他們開展合作,同時團結臨床醫學專家,才有可能做出中國原創的醫藥創新成果。”

這或許就是百洋醫藥與眾不同的創新路徑,聚焦源頭、避免扎堆,走差異化的獨特路線。在這一路徑下,可以期待,隨著大股東更多前沿的科研成果轉化成產品,上市公司充滿了更多想象空間。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編 魏小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