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知名企業家個人信息遭大規模泄露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15 22:09:12

 每經記者|王鵬    每經編輯|蒲付強 陳星    

企業家的個人信息正在以極低的價格被出售,不是一個,而是海量數據。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調查發現,一家名為“探客查”的平臺正在大規模售賣企業家個人信息,號稱覆蓋“2億+企業數據庫”“10億+線索聯系方式”。記者通過查詢,發現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等知名企業家手機號在該平臺售賣。另一家大規模售賣企業家個人信息的平臺名為“勵銷云”,號稱“覆蓋2.7億+企業工商信息,5.3億+聯系人,上海數據交易所(以下簡稱上海數交所)掛牌”。記者在該平臺也發現多位企業家手機號在售。

經與企業家本人或接近企業家的知情人士確認,記者核實到上述平臺銷售的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森馬服飾創始人邱光和、榮盛集團董事長李水榮、新尚集團董事長唐立新、蜜雪冰城實控人張紅甫、鐘薛高創始人林盛、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秦力洪手機號均為其本人所有并正在使用。

此外,記者通過支付寶轉賬的方式,逐一核對了上述平臺銷售的牧原股份實控人錢瑛、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喜茶創始人聶云宸對應手機號的實名認證信息,姓氏及尾字與企業家名字一致。

胡潤百富榜顯示,被泄露個人信息的多位企業家(家族)財富超過百億元,包括并不限于鐘睒睒(4500億元)、榮盛集團李水榮(680億元)、蜜雪冰城張紅甫(280億元)、新尚集團唐立新(170億元)、森馬服飾邱光和家族(155億元)。

對于數據來源,探客查和勵銷云銷售人員同時提及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合作。結果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均回應記者稱,未售賣用戶個人信息。視覺中國圖

探客查:980元包年,每月可查5000條

“精準電銷名錄,就來這里找!”“有業務要找老板談,找老板電話就上探客查。”“篩選導出企業法人股東電話,實名認證數據準確。”“三重實名核驗法人股東電話。”探客查客服的朋友圈充斥著類似廣告。

探客查官網顯示,該平臺覆蓋“2億+企業數據庫、10億+線索聯系方式”。“980元包年,每月可查看企業數量5000條”是該平臺的報價。按最大查詢數量計算,一條企業家的個人信息售價僅為0.016元。這就意味著,以包年的價格大規模查詢鐘睒睒、李水榮等企業家的手機號,折合約2分錢一條。

是否真如平臺所言,可以提供海量企業家的手機號?這些手機號是否真實有效?記者決定一探究竟。

登錄該網站,記者注意到,平臺有“驗證法人、查詢企業、批量企業匹配”三項功能。在查詢企業功能中可輸入企業名、人名、產品名、品牌、地址等信息。企業家電話設置在企業詳情的聯系方式欄中。

記者從“中國上市公司品牌價值榜”中隨機挑選了部分知名上市公司,又補充了一些未上市的知名企業,在探客查上搜索,發現10位知名企業家的手機號在售,分別是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牧原股份實控人錢瑛、森馬服飾創始人邱光和、榮盛集團董事長李水榮、藍思科技董事長周群飛、新尚集團董事長唐立新、蜜雪冰城實控人張紅甫、鐘薛高創始人林盛、喜茶創始人聶云宸、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秦力洪。記者注意到,聯系方式欄中的很多姓名未以全名展示。

如何保證號碼準確性?探客查銷售人員表示:“法人或股東電話號碼都是實名認證后的數據。電話號碼加法人或股東姓名,再與三大運營商聯合實名認證。開通會員后有權限查看實名認證后的數據。”記者追問是否與電信運營商有數據合作?該人員回答:“對。”該人員向記者展示了開通會員后的界面。以秦力洪為例,雖然姓名依然為“秦**”,但是平臺在該條信息上增加了“關鍵人”“與法人姓名近似”的標注。那么,打“*”號部分能否還原?該平臺介紹,“核驗企業關鍵人”功能的原理為“核驗系統模擬人工加支付寶轉賬確認名字的產品邏輯,高達99.9%精準度”。

記者嘗試以相同方式,通過支付寶轉賬逐一核對,確認平臺銷售手機號的實名信息,結果姓氏及尾字與對應企業家名字相符。

這些號碼是否真為企業家所有?《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各種渠道聯系到企業家本人或接近企業家的知情人士,確認平臺銷售的鐘睒睒、邱光和、李水榮、唐立新、張紅甫、林盛、秦力洪手機號均為其本人所有并正在使用。

海量企業家的個人電話竟以包年的價格售賣,平臺從哪里得到這些私人數據?記者注意到,農夫山泉創始人鐘睒睒等知名企業家的電話來源多被標注為“其他”或“智能關聯”,該平臺標注的號碼“全網最早出現時間”集中在2023年5月或7月。牧原股份實控人錢瑛的號碼來源則比較特殊,顯示為門戶網站,“全網最早出現時間”為2018年9月。點擊錢瑛號碼的來源鏈接,網頁分別跳轉至順企網、利酷搜黃頁網、搜了網、找找去網,這些網站完整展示了錢瑛的電話號碼,與探客查顯示一致。上述網站將該電話號碼關聯在內鄉縣牧原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名下,但記者發現,實際上該企業已變更名稱為內鄉縣牧原科技有限公司。

勵銷云:上海數交所掛牌,持多項證書

更有甚者,銷售方還開展直接針對意向客戶的電銷業務。

“提供比企查查、天眼查精準十幾倍的老板負責人電話。”“行業排名第一,數據庫在上海數交所掛牌。”“騰訊創投參股的勵銷云,專門做大數據找客系統加智能外呼系統。”“2.7億條企業數據已經在國家備案。”這是上海微問家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問家)銷售人員電銷時的介紹。微問家旗下的獲客系統名為“勵銷云”。

“我們主要是找銷售型企業,只要你做B端(企業用戶)業務,這個產品肯定用得上。包年整套數據16800元,智能外呼機器人5000元一臺,一天可以打1000個電話。”銷售人員說。記者注意到,該銷售人員名片上使用了騰訊標識,微信名稱也特別標注“騰訊勵銷云~某某”,但其出示的銷售合同模板上并未出現騰訊字樣。

騰訊有關人士就此回應記者稱,騰訊是勵銷云的少數股權股東,占股不到9%,并不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從未授權其使用騰訊logo(徽標、商標),也對“大規模兜售企業家電話行為”并不知情。騰訊已經第一時間聯系了勵銷云管理層,請公司全面核實情況,如有任何違規操作,須立刻停止。騰訊同時對侵權行為保留追索的權利。

上述銷售人員還提到:“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會也持有我們百分之四點幾的股份。”

經查詢,微問家股東包含深圳市騰訊產業創投有限公司(持股8.98%)及深圳國中中小企業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合伙企業(持股4.56%)。后者被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有限公司持股25%。

該人員向記者出示了上海數交所“企業工商全景查詢”數據產品掛牌紀念證書、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備案證明及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O27001認證證書。

記者查閱“企業工商全景查詢”掛牌證書發現,該證書對應的產品描述中并未包含“提供法定代表人聯系方式”的許可,該公司在上海數交所的其他掛牌證書也未包含該許可。

勵銷云也在出售企業家個人信息。登錄勵銷云后,隨機輸入參數,記者設定檢索名稱中含特定詞語的企業,系統為記者篩選出近20萬家企業。點擊查看詳情,只見屏幕右側出現了多個手機號。

與探客查類似,勵銷云系統中手機號對應的人名也未展示全名。“這叫規避法律風險,我們不能展示全名,展示全名侵犯個人隱私。”該人員解釋稱,“但我們打了標簽‘與法人同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隨機抽取多家公司,搜索到新華中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呂澤華、好貸網創始人李明順、芯聯股權投資(杭州)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趙奇、海口皚馓商貿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艾散江·安外爾、杭州臨安余川機械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馮國華等企業家的聯系方式。記者通過支付寶轉賬的方式,逐一核對了平臺銷售的上述企業家對應手機號的實名認證信息,姓氏及尾字與企業家名字一致。經與企業家本人或接近企業家的知情人士確認,記者核實到平臺銷售的李明順、呂澤華電話的確為其本人所有。

勵銷云又是如何獲得海量企業家個人信息的?系統頁面顯示,信息來源包括電商平臺、招聘網站、企業服務平臺、展會注冊信息、招投標網站、門戶網站、生活服務網站等。具體到上述企業,呂澤華、趙奇號碼來源為“智能分析”,李明順、馮國華的號碼來源為門戶網站。

對于數據來源,記者詢問勵銷云的多位銷售人員,他們給出了三種說法,一是大數據抓取電話后,與工商信息上的法定代表人名字比對匹配,同時跟三大運營商合作,得知電話實名信息;二是向各大平臺支付費用,購買信息;三是利用“大數據+超鏈分析”技術抓取、整合各平臺信息。

移動和聯通:未售賣用戶個人信息

對于數據來源,探客查和勵銷云銷售人員同時提及與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合作。果真如此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三大運營商。

中國移動回復記者稱,公司沒有售賣任何用戶個人信息。中國移動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客戶個人信息保護工作,制定《中國移動數據安全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

一是設立“五條禁令”,明令禁止泄露或交易客戶信息,違反禁令者,根據嚴重程度予以開除、依法移送司法機關等。

二是參考銀行“金庫模式”,實行“關鍵操作、多人完成”,通過技術手段,確保所有涉及敏感客戶信息操作都有嚴格審批控制和全面記錄與審計。

三是凡涉及敏感操作,即時短信提醒客戶,確保客戶知情權。

中國聯通明確回復稱:“不存在對外泄露、出售企業家手機號的行為。從公司的管理制度來說,肯定不允許泄露個人信息。”

截至發稿,記者暫未收到中國電信的回復。

搜集、銷售企業家、股東、高管聯系方式是否違法?將承擔什么責任?上海百谷律師事務所律師高飛長期深耕互聯網信息監控和維權領域,他告訴記者,上述平臺大規模搜集、售賣企業家電話號碼的行為違反個人信息保護法及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涉嫌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此外,如果有“撞庫”行為,還涉嫌構成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

高飛表示,實施主體將承擔刑事責任,由于上述平臺搜集、售賣的個人信息數量巨大,屬于情節嚴重的情形,應該在量刑范圍內從重處罰。

《每日經濟新聞》的調查仍在繼續,敬請關注。

記者手記:個人信息不容侵犯

記者發現,不少企業負責人深受電銷困擾,“注冊完公司,騷擾電話和捅了馬蜂窩一樣”“公司注銷好幾年了,還能接到推銷電話”。這些企業負責人有一個共同的疑問:“他們都是從哪里獲得的我的信息?”基于這個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開始調查。

個人信息不容侵犯。很多電銷獲客平臺打著建設數據要素市場的旗號,實際卻在販賣個人信息、破壞數據要素市場,明目張膽地侵犯個人隱私,應該受到嚴厲打擊。

此外,記者調查的平臺均存在打法律擦邊球的僥幸心理。根據《個人信息安全規范》第3.14條規定,匿名化要求個人信息主體無法被識別或者關聯,且處理后的信息不能被復原。上述平臺顯然沒有達到匿名化要求。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企業 企業家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