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9-29 23:00:09
每經記者|曾劍 李蕾 余蕊均 每經編輯|劉艷美
摘要:
●2021年,成都已有7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科創板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1家,位居西部第一,達晨、鼎暉、百度網訊等創投機構在成都已獲得成功。
●從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出發,成都對科創企業給予了全面的政策支持,同時結合成都在市場規模、產業基礎、人才儲備等方面的優勢,為初創企業提供發展資源。
●成都市政府出資市場化基金LP,可以不參與基金平時的管理運營、靈活設置返投比例,充分尊重市場主體意見;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創投機構正跑步進入成都,僅8月份就有22家成都企業獲得風險投資,投資方包括騰訊、嗶哩嗶哩等頭部機構。
2021年9月29日,根據中國證監會、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關公告,當天IPO上會通過企業一共有5 家,其中兩家為成都企業,分別為海創藥業(科創板)、華融化學(創業板)。值得一提的是,當天還有一家成都企業思科瑞(科創板)此次“暫緩表決”,3家成都企業上會,再次創造歷史!
而把時間回撥到約一個月前,8月31日,成都國光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上交所科創板,這是成都第11家科創板上市企業,也是年內第7家。目前,成都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七,與合肥并駕齊驅,是中西部省份科創板上市公司最多的兩個城市。
作為硬核科技的代表,科創板企業普遍存在技術門檻高、資金需求多、投資風險大的特點。科創企業從創立、發展到上市,兼具專業能力、資金優勢和冒險精神的創投機構的深度參與都必不可少。以成都為例,科創板企業數量的突然爆發絕非某種偶然,而是大量創投機構十多年來持續在此辛勤耕耘的必然結果。成都先導、極米科技、圣諾生物等企業的每一步成長,都有鼎暉、百度網訊、達晨等創投機構的長期支持。
創投機構進入成都的節奏還在加快。僅今年8月,成都就有22家企業獲得風險投資,背后不乏騰訊投資、商湯科技、嗶哩嗶哩等大機構的身影。創投機構為何青睞成都?巨大的消費市場、豐富的高校科研資源、相對較低的創業成本、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是成都的優勢,但她吸引創投機構的“秘密”遠不止于此。

投資城市,也是在投資未來。城市與資本相互成就的故事,正在成都不斷上演 視覺中國圖
科創板“成都軍團”駛上快車道
作為一家從事新藥研發的生物技術公司,成都先導有著“西南科創板第一股”之稱,在成都的創業圈里,它的成長故事被視為教科書般的存在。
據成都先導董事長李進介紹,公司在2012年初創時只有2、3個員工,在進駐成都市高新區后,在政策上、人才上得到了大力支持。
李進表示,園區給公司提供了辦公場地,為吸引人才制定了相關人才引進政策、提供人才公寓,同時還在稅收獎勵扶持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在辦理工商注冊等流程事務方面提供高效服務等等。
得益于這樣的政策體系,成都先導取得持續發展。在成都高新區成長8年之后,成都先導擁有近2萬平方米研發基地,建成分子結構超過4000億種的DNA編碼小分子化合物庫,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上市公司數量被視為城市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科創板上市公司更是城市科創實力和經濟活力的直觀體現。
從去年4月一聲鑼響,成都先導實現西南地區科創板上市企業“零的突破”,到今年8月末“成都軍團”迅速擴容到11家。
目前,成都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七,在西部地區更是一騎絕塵。
成都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此。從科創板后備力量來看:中自環保IPO已注冊生效,進入詢價發行階段;坤恒順維、海創藥業、思科瑞等上市進度均處在“已問詢”的階段;中航(成都)無人機上市申報也已被受理。
科創板企業相繼涌現并非偶然,背后是成都不斷完善科創企業成長培育機制,以及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的努力,關注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持續給予相應支持。
從行業上看,成都科創板上市企業及擬上市企業,集中在生物醫藥、智能制造、計算機通信和航空航天、環境治理等領域,極具科創屬性。如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程樺此前所言,“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都是成都推動科創企業上市的發力點。”
跟成都先導一樣,另一個在成都成長起來的科創板明星企業——極米科技,同樣受益于此。極米科技2013年在成都設立,主營投影設備,是國內投影市場的“一哥”。目前,極米已擁有各項專利440件,陸續發布40多款產品,深入到全球各地的普通家庭之中。
對于當初選擇在成都創業,極米科技創始人鐘波直言是看中了成都的區域、人才以及政策優勢。
據他透露,在2013年落戶成都高新區后,公司第一年辦公房租全免,第二年房租減半,這對當時還很小的創業公司來說,幫助極大;創業初期,為了方便極米科技辦公,高新區甚至將稅務局的辦事人員派遣到公司,當面辦理電子發票業務,真正做到了為企業服務。
“成都高新區政府和軟件園區方面還會經常帶領視察團過來交流學習,幫助極米品牌走出去,并將一些外部的知識和資源帶進來。”鐘波說。
縱橫股份董事長任斌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四川是航空工業大省,產業體系完備、成熟度高,而成都在電子信息領域具備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全球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得益于“航空+電子信息”的產業基礎,成都的工業級無人機產業具備高點起步、加快發展的條件。
鐘波此前也曾表示,極米科技在創業初期就選擇在成都扎根,很重要的一點是成都在光電顯示領域積累深厚。近年來,成都高新區先后集聚華為、京東方、英特爾、IBM、德州儀器等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成為四川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活力的“代言人”。
集聚效應之下,城市也與企業實現“共贏”。于成都,2020年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達10065.7億元,成為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于極米科技,公司的迅速成長與上市后受到機構的重視,也再次證明了企業的成績與潛力。

頂級投資機構紛紛涌入“第四極”
作為國內頭部創投機構的代表,東方富海目前正籌備在成都設立一只新基金。其董事長陳瑋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近年來東方富海在成都已經投出近10個項目,也見證了成都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的變化:“從項目質量來看,成都創業者的素質有很明顯的提升,這與成都高校多、人才集中有很大關系;成都政府的服務意識也在大幅提升。”
他舉了一個例子:東方富海此前有被投項目要到成都落地,無論是政府重視程度還是土地等配套資源,都給予了非常積極的反饋。而在基金投資方面,成都市政府出資市場化基金LP,可以不參與基金平時的管理運營、對于返投比例的要求也非常靈活,很尊重市場的意見。
聯想集團旗下的CVC聯想創投,也是一家比較早就開始布局成都的機構。聯想集團副總裁、聯想創投合伙人王光熙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該機構在成都設置了分部,除了投資一些總部在成都的創業企業如成都鏈安、恒圖科技等,另外一些被投企業如曠視、沐曦半導體、當紅齊天、鈦深等AI、半導體企業等,也紛紛在成都建立子公司或與成都當地政府緊密合作。
“從投資環境來看,成都政策十分優惠,招商引資力度還是非常吸引企業的,且創業成本相較于北上廣深低,不僅是風險投資,很多創業企業也會選擇設立分部。同時,成都有很好的產業基礎,是西部地區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最多的城市;成都還擁有不少優勢產業,如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文娛產業等,其中不乏科創板上市公司,這也吸引了很多高新企業。此外,成都也具備非常豐富的人才基礎,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培養了一批高科技人才。”王光熙分析。
另一家近期要在成都落地基金的知名機構是英諾天使基金。作為基金合伙人,盧健加入英諾之后的首要任務就是負責川渝區域的基金投資和產業服務體系,并組建這家機構在成渝地區的第一只基金——英諾成都科創基金。
其實,早在2012年,英諾就在成都設立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成都英諾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而繼總部北京、長三角和珠三角之后,成渝這個中國經濟“第四極”,成為英諾下一個重點布局的方向。
采訪時間約在晚上9點之后——盧健和團隊另外幾位投資經理白天都分散在多地調研項目,短短幾個月內已經儲備超過15個優質項目;除此之外,在英諾成都科創基金正式落地之前,英諾已經通過旗下其他基金投資近10個成都本地項目。
根據盧健的接觸和了解,無論是成都市金融管理等部門還是成都高新區,在業務對接方面積極性都非常高,并且已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政策。
例如,去年年中,為促進私募股權市場發展,成都市發改委發布天使投資人申請備案詳細流程,支持符合條件的創業投資企業和天使投資人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最近,成都又大手筆支持公募基金管理機構集聚發展、吸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落戶。“政府的態度是非常積極的,英諾在成都落地以后也有不少同行在詢問相關情況、想到這邊來發展。”盧健說。
創業是個生態。不少投資人都認為,成都是一座對創新、創業非常“友好”的城市。
據盧健介紹,英諾近年在成都投出的近10家公司發展勢頭都非常好,“這也給了我們在成都本地繼續找到好項目的信心”。目前,英諾已在成都本地建立投資團隊,并計劃在英諾成都科創基金正式設立后,每年要投出6~10家企業。
成立于2018年的哇力機器人,是一家成都本地清潔機器人公司,成立以來已經拿到來自青山資本和藍湖資本的兩輪融資,是這一細分賽道的新興人氣品牌。
創始人張珂嘉是土生土長的四川人,他對于公司一開始落戶成都高新區天府軟件園有著深刻的印象:“我們剛開始來創業的時候就感受到,軟件園有很好的區位優勢,房租也比較低,還有一些補貼。我覺得這對于要負擔很多成本的初創公司來說,確實是一個挺好的政策,比在北上深的創業成本要低。”
目前,哇力機器人已在北京設立分公司。這家從成都“走出去”的機器人公司,正在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引進來”。
張珂嘉介紹,哇力近兩年一直在努力把產業鏈、供應鏈盡量多地引回成都,“一方面是為了方便我們自己的生產制造,另一方面其實形成產業生態很重要,整個生態圈里面的企業都會因為產業鏈配套、廠房集聚等而受益。”
還有一些國內頂級的產業基金多年以來都深耕成都,在本地挖掘了大量優秀項目、獲得良好回報的同時也將更多資源引入成都。
中信產業基金(CPE)就是這樣一家機構。公開資料顯示,CPE過往三期人民幣基金已經在成都投資了多個項目、共計投出資金7.87億元,其中不乏麥可思數據(成都)、佳馳電子等細分賽道的領先企業。除了投資成都公司,CPE還扮演著紐帶的角色,將一些被投企業的業務引入成都。例如CPE四期被投企業蜜雪冰城就在成都青白江區產業基地設立了川渝地區的供應鏈基地,目前正在持續建設中。
今年3月,注冊資本100億元的成都科創投集團正式成立,也引發社會各界極大關注。王光熙表示,目前成都已有很多行動,包括成都科創投的建立,“我們期待有更多動作”。
人的流向影響資本的流向
兩次創業均選擇從成都啟程,唐天廣的理由簡單又真實——與北上廣深相比,成都有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
畢業于四川大學的唐天廣,2010年從北京回到成都和搭檔創立貨車幫,并先后擔任CTO和CEO。從公司退出后,他投身智能健身賽道,在蓉創辦科技健身公司FITURE。
去年至今,這家年輕的公司逐漸成為資本“寵兒”,一年內完成3次融資:2020年9月的A輪6500萬美元,2020年12月23日的A+輪2000萬美元,以及今年4月14日的3億美元。這些資金背后,有騰訊,有紅杉中國、金沙江創投、蔚來資本,還有中信產業基金、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等。
去年疫情期間,家庭健身成為一種熱門的生活方式。騰訊投資管理合伙人李朝暉早前表示,騰訊對健身賽道長期看好,交互式內容將在家庭場景下成為一種新型健身服務。金沙江創業投資基金主管合伙人朱嘯虎也認為,這條賽道上先發優勢非常明顯,“任何一個客戶家里最多裝一兩面鏡子,先占領這個空間以后,第二名是很難打進去的。”
對唐天廣來說,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因為工作和生活在這里完美融合。創業10年,他深感成都創業環境變化之大,尤其是“融資變得更容易了”。
放到10年前,成都對一線城市的投資人還談不上多大的吸引力,難免出現“來一趟不劃算”的想法。最近幾年,情況變了——投資人開始主動聯系唐天廣來成都看項目,每次來能見3~5家企業。在他看來,這座城市未來10年會迎來爆發期。
一方面,作為一座城市對資金吸附能力的直接反映,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是一個核心指標。截至2020年末,成都市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4.37萬億元,比上年末增長9.6%——以匯聚的資金總量來看,成都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若加上重慶同期的4.29萬億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資金總量逼近10萬億元。
更重要的是,人的流向,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資本的流向。紅杉全球執行合伙人、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曾說,“投資根本上是連接人與人的生意。”而VC行業還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論斷,“投資就是投人”。成都作為新晉超大城市,中心城區人口超過1000萬,全市常住人口達到2094萬,人口規模分列全國第六、第四位。一個被上千萬人用腳投票選中的城市,怎會沒有吸引力?資本為何會不來?
有人總結,如果從經濟基礎、人才條件、生活宜居、開放機會、未來前景五個維度來認識一座城市,成都堪稱一座“五好城市”。
事實上,無論是高校院所的集聚度還是整個城市的宜居度,無論面向川渝還是輻射整個西部,成都市場的機會和深度,某種意義上恰恰反映了中國市場的機會和深度。“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是厚望所在,更充滿機遇。
數據顯示,目前成都人才總量達556萬,4年來吸引新落戶青年人才超54萬,新職業人群增量和新經濟總量指數均居全國第二位,蟬聯“中國最佳引才城市”。
同時,為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打通“政產學研用”,成都近年來持續“重倉”新經濟,開展“創業天府·菁蓉匯”“蓉漂杯”等各類雙創賽會活動,升級“科創通”平臺,旨在構建一個互利共生、高效協同、開放包容、宜業宜居的創新生態系統。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獲悉,當前,川渝兩地正在協同推進西部金融中心建設,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申建工作穩步推進。與此同時,為推進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兩地還將進一步深化改革,營造創新創業創造良好環境。
高瓴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磊在《價值》一書中寫到,于企業和企業家而言,長期主義是一種格局,“幫助企業拒絕禁錮的零和游戲,在不斷創新、不斷創造價值的歷程中,重塑企業的動態護城河”;于社會而言,長期主義是一種熱忱,“無數力量匯聚到支撐人類長期發展的基礎領域,關注教育、科學和人文,形成一個生生不息、持續發展的正向循環”。
走進成都看,這種“正向循環”不斷加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