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30 21:39:21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楊歡 何小桃
2020年GDP達1.48萬億的南京,新市長人選落定。
據江蘇“南京人大”消息,南京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6月29日決定,接受韓立明辭去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長職務,任命夏心旻為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代理市長。
在此之前,夏心旻已出任南京市委副書記、市政府黨組書記,并兼任南京市江北新區管委會主任。

6月25日,2021南京創新周閉幕大會現場,夏心旻致辭 圖片來源:南京發布
今年以來,南京黨政一把手已兩度調整:2月,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任江蘇省委副書記;4月,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韓立明接棒,出任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
夏心旻現年56歲,履新南京前系揚州市委書記,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江蘇干部。主政揚州伊始,他曾就“新官三把火怎么燒”表態稱,科創名城是揚州城市發展的主航道毋庸置疑,“我不是來翻篇的,而是來‘加溫’的。”
跨江而來,夏心旻又將如何給南京“加溫”?更令外界期待的是,在南京都市圈建設框架下,說了多年的寧鎮揚一體化是否將開啟嶄新一頁?
01
公開資料顯示,夏心旻出生于1965年5月,江蘇鹽城人,1985年7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
他曾在淮安市工作逾20年,從洪澤縣(已改為區)物價局一名價檢員做起,歷任淮安市淮陰區委書記、楚州區委書記等職。
2006年12月,夏心旻進入江蘇省直機關工作,任江蘇省統計局副局長,2014年5月升任省統計局局長。
在國家統計局機關刊物《中國統計》2014年9月的一篇對話訪談中,夏心旻坦言,8年前的開頭很難,“從地方黨委政府到業務部門,工作內容、方式都不一樣,角色轉換是我最大的壓力。”

負責經濟大省江蘇的統計工作,彼時的夏心旻認為,應該跟上國家的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等方面的新形勢新要求,統計工作自身要發展、統計改革要進步、統計方法要創新,大量的事情要一件一件去推動。
“好在江蘇的統計工作環境不錯,我要求自己盡最大努力把壓力轉化為動力,能夠跟大家一起把統計工作做好。”夏心旻說。
2016年2月,夏心旻離開統計系統,轉任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明確為正廳級。
兩年后,2018年4月,他接替張愛軍(現任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出任揚州市代市長、市長,次年12月底接班謝正義(現任江蘇省國信集團董事長)任揚州市委書記,直至此番履新南京。
02

圖片來源:攝圖網
從代市長到市長,再到書記,在揚州的三年多時間,夏心旻的施政風格愈發為外界熟知。
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2019年1月當選市長時,他曾借用歐陽修的詩句自勉:
“平山堂是揚州的文化高度,因為這里有六一居士歐陽修賢守清風的精神。為此,我去過多次平山堂,也拜讀了歐陽修的一些詩文,我印象最深的是歐陽修自勉的一句詩句,‘早起前山路正長’,意思是前面的山路還很長,我們要早起趕路,起得慢,路就趕不上了,就會耽擱下來。”
夏心旻說,我們身處奮發奮進、追夢逐夢的新時代,揚州更需要有一種 “早起趕路”的勁頭,只爭朝夕。在新年的開始,就要從早緊起,從早抓起,一刻也不能耽誤。“?當選市長以后,我想我要做一名為我們揚州服務、為我們揚州人民服務的起早的趕路人、追夢人。”
2020年1月3日,揚州舉行市委七屆九次全會,這也是夏心旻任揚州市委書記后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會上他以多次脫稿演講表達了今后為官一方的施政態度。
夏心旻一直強調,慢生活是揚州城市的一個符號,但是慢節奏絕不能成為揚州干部和城市發展速度的標簽。
去年4月,江蘇面向全省發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比學趕超”,第二天,揚州市委市政府即召開全市服務高質量發展作風建設大會,靈魂發問“全省都在比學趕超,我們怎么辦?”
歷史上的揚州曾創造了三次輝煌,“興盛于漢、鼎盛于唐、繁盛于清”,但如今,它不僅在江蘇省內排位中下游,更面臨“標兵更快、追兵逼近”的局面,緊迫感、危機感不言而喻。
作為地方主官,夏心旻要求全體揚州干部比出干勁、學出本領、趕出實效、超出預期。特別是聚焦“六穩”“六保”,在市內組織“擂臺賽”,比發展、比貢獻;瞄準先進地區開展“對標賽”,爭進位、創優秀。
“希望在這種‘比學趕超’中,推動我們的城市一步一個腳印向再次輝煌的目標邁進。”他說。
03

圖片來源:攝圖網
夏心旻曾表示,在他心目中,揚州發展的“第四次輝煌”,是成為一座“能文能武、能慢能快、能近能遠”的城市。
“能文能武”,就是要在繼續發揚揚州深厚文化底蘊優勢的同時,錨定新興科創之城建設不放松,創造繁榮的經濟和發達的產業。
“能慢能快”,就是在揚州既能享受慢生活,賞美景、嘗美食、尋找詩和遠方,也能聚集大量的年輕人來創業創新,在發展上先一拍、快節奏。
“能近能遠”,就是通過交通區位的改善,拉近揚州跟大城市、跟世界的距離,融入長三角、融入全球化,同時保持良好生態、遠離大城市的喧囂,成為一方生態凈土。
而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夏心旻認為,首先要做好產業文章,唯有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全力打造新興科創之城。這一點,與南京“創新名城”建設高度一致。
公開報道顯示,夏心旻歷來重視產業問題,強調揚州要形成強勁的產業吸引吸附力。
他表示,交通樞紐的位置不會自然地讓揚州變成經濟樞紐,如果沒有產業的發展,只能“酒肉穿腸過”,不但不能集聚資源要素,揚州的一些優勢資源反而容易被虹吸。
因此,國家戰略要真正落地,最終還得靠自己,如果抓不住、抓不好,就可能喪失大好機會。
夏心旻還比喻說,如果把長三角看成一個高原,成不了高原、高峰,就會成為谷底或者洼地;如果不能領跑、并跑,就會被別人拖著跑。因此,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過程中,首先要發揮特色、找準定位,不斷提升城市的性價比、競爭力。
有意思的是,在“高手如林”的長三角,大大小小的“圈”和“角”正在重新定位,寄望重塑比較優勢。
去年7月,寧鎮揚黨政聯席會議在南京召開。當地媒體稱“這是寧鎮揚一體化發展理念自2002年提出以來,三地融合突破力度最大的一次。”

寧鎮揚大都市區總體空間格局?
圖片來源:新華日報
彼時,夏心旻表示,揚州將堅持在長三角一體化和寧鎮揚一體化中定位和謀劃發展,助力南京提高首位度,與南京、鎮江一道把寧鎮揚這個“小三角”打造成更加堅固的“鐵三角”、更高質量的“金三角”、更具創新特色的“智三角”。
如今,角色變化之后,夏心旻將助力南京提高首位度?唇齒相依的寧鎮揚又將打造出一個什么樣的“小三角”?新的開始,重在落實。
記者|余蕊均
編輯|楊歡 何小桃 杜恒峰 肖勇 王嘉琦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