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29 23:35:29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 旭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同樣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根據生態環境部的統計,截至2019年,全國已建立2750個自然保護區。同時,監測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占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

新華社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環境保護戰略經歷了哪幾次重要改革?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當前綠色發展需要著力解決哪些問題?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處于怎樣的階段?帶著這一系列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近日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魏輔文進行了專訪。
建立完整綠色經濟體系
NBD: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環境保護戰略經歷了哪幾次關鍵的改革?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魏輔文: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從歷史角度來看,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歷程與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幾次關鍵性改革都是在大的時代背景下發生的。
首先,起步階段是在1972年,中國代表團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會上發布了《人類環境宣言》。這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后參加的第一個大型國際會議。
我國于1973年8月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確定了環境保護工作方針,這是我國啟動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里程碑。1979年,環境保護法頒布試行,標志著中國環境保護開始邁上法治軌道。
第二是發展階段。1992年,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上通過了《生物多樣性公約》,我國成為最早簽署該公約的締約方之一。會后,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國關于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十大對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這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綱領性文件,確定了10個優先領域、30個優先行動和39個優先項目。這些法規、政策、規劃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環境保護戰略步入到新階段。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將良好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綠色發展,堅決向污染宣戰,重點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出臺實施了大氣、水、土壤“三個十條”,并推行生態保護紅線,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NBD:當前,綠色發展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對于綠色發展,您認為有哪些關鍵詞?需要解決好哪些問題?
魏輔文:綠色發展重要的關鍵詞是低碳循環發展,經濟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調整,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三條紅線,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建立包括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流通、綠色創新和綠色金融等在內的完整綠色經濟體系。
綠色發展有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包括4個方面,分別是如何妥善解決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如何妥善解決近期發展和長遠發展的矛盾;如何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如何借鑒國際社會的相關經驗,尋找適合自身、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
與此同時,綠色發展有待解決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人和自然不是對立的,人是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過對近200年來流行的人類中心主義生態觀的反思,以及西方主流和以東方傳統文化為代表的本地知識系統視角下人與自然關系的比較,我們提出了一個基于“天人合一”和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愿景與概念框架,旨在通過轉變和提升當前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促使世界采取有效行動,及時遏制和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
通過價值體系轉變和系統性思維、轉型變革,以及設定階段性路徑和里程碑目標,滿足自然受到保護的需求、人類保證基本福祉的需求以及實現可持續發展、形成尊重自然的需求,我們就能實現平衡及統一人類與自然需求的新型繁榮。
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
NBD:今年“六五環境日”的關鍵詞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您認為當前面臨哪些挑戰?
魏輔文:盡管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總體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生物多樣性保護仍然面臨挑戰,其中多數問題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亟待尋求共同的解決方案。
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多方面挑戰。比如如果我們片面追求單一數量指標,忽略了系統組成和生態功能,造成保護目標的偏移,特別是在干旱或半干旱生態脆弱區域人工造林,以及大規模建造純林等,就可能對水資源和其生態系統功能造成威脅。
目前,我們對不同類群生物的保護投入存在較大的差異,對水生物種尤其是海洋物種關注不夠。此外,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來源相對單一,缺少企業、社團和公眾的廣泛參與,為此要發動企業、社團和公眾積極加入,由此加強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保護的結合。
與此同時,我國保護地體系存在交叉重疊和保護空缺的現象。生物多樣性監測數據還存在交叉重復和空缺,缺少信息的融合、集成和深度分析等。
NBD:生物多樣性保護是一個全球性話題,您認為國外有哪些先進經驗可供我們參考?
魏輔文:首先,美國、加拿大、德國、南非和日本等國的國家公園建設和管理經驗可作為我國整合自然保護地,建設國家公園的重要經驗參考。
其次,發達國家和發展中的生物多樣性大國的生物多樣性適應氣候變化有關政策措施,對于更好地實施我國的適應戰略也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印度、巴西和澳大利亞等生物遺傳資源豐富國家的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制度的國際經驗,可以為我國生物遺傳資源的管理提供有益參考。
此外,歐美國家相對成熟的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產品向經濟產品的轉化以及企業和個人參與保護途徑的多樣化等,同樣可以為我國綠色發展提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美英日等國的海洋發展戰略和海洋法律體系,以及海洋科技的支撐引領作用等,可為我國海洋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此外,歐美國家的水污染防治和漁業管理辦法,可作為我國相關領域精細化管理的有益參考。其他生物多樣性大國的法律法規制度,以及跨境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保護實踐,可推動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的頂層設計。
解決綠色發展關鍵問題
NBD:您長期致力于大熊貓保護的研究,以大熊貓為例,我國在瀕危物種保護方面有哪些經驗?
魏輔文: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的保護也是世界性的成功案例。
實際上,大熊貓曾一度徘徊在滅絕的邊緣。為拯救大熊貓,我國政府作出了舉世矚目的努力。除了頒布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等多項法律法規,實施禁止盜獵、天然林保護工程和退耕還林工程等一系列保護舉措外,還積極開展了大熊貓搶救工作等。
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1864只,棲息地面積為258萬公頃。
圈養大熊貓的人工繁育也獲得成功,截至2020年12月,全球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已達633只,為大熊貓放歸工程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基于這些數據,201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大熊貓的受威脅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這也是國際社會對中國大熊貓保護成績的認可。
NBD:“十四五”規劃中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您認為有哪些抓手?需要補齊哪些短板?
魏輔文:首先是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不斷深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完善基礎科學資料,搭建科研平臺和基地,充分利用前沿科學理論和先進技術做好頂層設計,同時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科學合作,獲得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為全球提供自然保護的中國方案。
其次,大氣、水和土壤是美麗中國建設的三個環境質量維度,要著力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此外,建設美麗中國應著力解決綠色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把自然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實現“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在吸收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國際社會的相關經驗,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案。
為了加強美麗中國建設頂層設計,當前還應著力解決一些難點問題,比如解決棲息地破碎化和連通性問題,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強生物多樣性公約與氣候變化公約的協同增效,加大野生生物遺傳資源庫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建設,開展重點疫源野生動物種群及其所攜帶病原微生物本底調查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