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6-17 20:19:46
每經編輯|溫夢華 孫志成
6月17日上午,我國翻譯界泰斗、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許淵沖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這一消息傳來時,由楊振寧、許淵沖等16位西南聯大學子聯袂“出演”的西南聯大紀錄電影《九零后》還在電影院上映,不少影迷表示,這樣的消息令人悲傷。
許淵沖生于1921年,上世紀40年代畢業于西南聯大,許淵沖歷經了中國的滄桑百年,中國的現代史,也是他的一生。在他80余年的翻譯生涯,他始終堅持“形美、意美、音美”的翻譯理念,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
耄耋之年,許淵沖仍然制定了“每天翻譯1000字”的工作計劃;93歲時他制定了翻譯莎士比亞全集的目標。別人勸他不要過于勞累,他卻回答:“翻譯的快樂對于我就像水和空氣,沉浸在翻譯的世界里我就垮不下來。”
今年6月1日兒童節時,許淵沖還在央視新聞中給全國的兒童們帶去了“六一雙語祝福”:“我100歲了,能跟10歲以下的小朋友說什么?”并寄語小朋友們:“好上加好,精益求精,不到絕頂,永遠不停;Never let it rest,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best。”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98歲的他臉都要貼在電腦屏幕上了
可還在翻譯他的英文”
“朱自清、聞一多、沈從文、羅庸,中國有史以來最好的國文課。”記錄電影《九零后》預告片中,回憶起西南聯大的時光,許淵沖驕傲的如數家珍。

B站《九零后》預告片截圖
紀錄電影《九零后》打開了西南聯大塵封的歷史,講述了西南聯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的傳奇故事。其中,100歲的許淵沖先生特別“人見人愛”。鏡頭前的許淵沖神氣十足,談笑爽健,雖然已年至九旬,卻讓人恍惚覺得像“90后”一樣年輕。
在《九零后》導演徐蓓的回憶中,許老特別孩子氣,但是他堅持每天早上起來,打開電腦,然后開始工作。而且仍有血氣方剛的一面,說話直來直去,評價很多同學的中心思想就是“他比他們都強”。
讓徐蓓感動的是,2019年的許先生已經98歲,他的臉都要貼在電腦屏幕上了,可是還在那工作,“翻譯他的英文。”
《人民日報》稱,退休后的許淵沖,每天在北大暢春園的一棟老樓對著臺式電腦從晚上十點工作到凌晨三四點,堅持將自己每日的翻譯成果,一字一字地敲進電腦文檔。

許淵沖將自己的翻譯成果敲進電腦文檔(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公眾號)
電影中,許淵沖回憶,西南聯大一年級新生不分院系,所以他跟后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同班。“楊振寧那時候老說我,學習成績不怎么樣,因為盡追女孩了。”回憶起年少時恣意的自己,許淵沖絲毫不避諱。
臨近畢業時,由于戰事吃緊,許淵沖和許多同學一道“投筆從戎”,分配在飛虎隊的機要秘書室。對于他后半生從事的翻譯事業,許淵沖在片中有此總結:“難在自覺,貴在堅持。”
在西南聯大的求學的這五年里(包括一年參軍),許淵沖幾乎每一天都會記日記。內容詳實豐富,涉及上課考試、讀書思考、從軍、交友戀愛等諸多方面,以及與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錢鍾書、吳宓、楊振寧等師長同窗的交往。

紀錄片電影《九零后》海報
在2019年拍攝《九零后》的那次采訪中,徐蓓曾遺憾地告訴許淵沖,她們采訪拍攝過的另一位著名翻譯家巫寧坤(《了不起的蓋茨比》譯者)不久前去世了,享年99歲。巫寧坤也是許淵沖在西南聯大時期的同學。對這個消息,老人只露出了一瞬間的驚訝:“他去世了嗎?我不知道。”
“老爺子的態度會讓你覺得,他接收到了一件特別正常的事,‘我們這班(人)慢慢都沒有了嘛’。他對生死就是這樣的感覺。”徐蓓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
“突然地,許淵沖先生就走了。在我心里,他是可以永遠活下去的人。原來他也會離去。又一支蠟燭熄滅了,我的心里空空落落。此時的我,真的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徐蓓回憶道,在2019年開始策劃電影《九零后》時,她曾一度想要把他們講述的生活以電影方式再拍一遍。
但再次探訪,一些老人離開,一些在醫院,訪談對象中只有兩位可以重新拍,一位是翻譯家楊苡,另一位便是許淵沖。“策劃一圈后回到紀錄片的原點,我意識到很多老人是把他們人生中最后一次采訪給了我們,我覺得自己的責任無比重。”徐蓓表示,《九零后》拍攝也為許淵沖先生留下了珍貴的絕版影像。

“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世界的美
是我翻譯詩歌的初衷”
出生于江西南昌一個書香之家的許淵沖,從小就對歷史、詩詞展現出極強天賦。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英譯的中國古典名著,在英國風靡一時,這讓少年許淵沖深受鼓舞,從此一個遠大的夢想在他的心中逐漸清晰。
1937年,16歲的許淵沖考入西南聯大外語系,從此與翻譯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許淵沖為了表達對同班一位女生的愛意把林徽因的詩《別丟掉》精心譯成英文,這首詩發表之后引起轟動成了他的英譯詩文處女作浪漫主義風格正式顯露出來。
抗戰勝利三年后,許淵沖前往法國巴黎攻讀碩士,新中國成立后許淵沖毅然回國,投身于國家建設當中,任教于北京外國語學院,后任北京大學教授。
從1956年開始許淵沖出版譯作,自此六十多載筆耕不輟,許淵沖已經出版了《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一切為了愛情《包法利夫人》《追憶似水年華》等中英法三國文字互譯的近百本文學作品。

2017年,許淵沖用中文、法文抄寫《詩經?采薇》的名句(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公眾號)
許淵沖的譯作涵蓋中、英、法等語種,翻譯集中在中國古詩英譯,形成韻體譯詩的方法與理論,被譽為“詩譯英法唯一人”。1999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提名。2010年,被授予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榮譽稱號。2014年,被國際譯聯授予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

紀錄片《我的時代和我》中的許淵沖
80余年的翻譯生涯中,許淵沖堅持“形美、意美、音美”的翻譯理念,即翻譯出的詩詞,要像原詩的格式韻律一樣工整押韻,更要有原詩思想上的意境之美。在翻譯時“只有堅持中國文化的美感,才能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他對傳播中國文化的熱情與赤誠令人動容。
許淵沖曾說,把一個國家創造的美,轉化為世界的美,這是世界的樂趣,也是他翻譯詩歌的初衷。
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許老,一路走好。
編輯|溫夢華?孫志成 肖勇 王嘉琦
校對|盧祥勇

本文來源:每經影視
(綜合自人民日報、新華網、南方都市報、重慶日報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