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今日報紙

每經網首頁 > 今日報紙 > 正文

中興通訊進軍汽車電子 科技公司加速入局智能汽車

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10 22:14:28

 每經記者|董天意    每經編輯|裴健如    

科技公司“跨界造車”名單中再添一員。日前,有消息稱,中興通訊(000063,SZ;昨日收盤價30.76元)在內部發文稱,將設立汽車電子產品線,并設立汽車電子團隊。據悉,該產品線隸屬于系統產品規劃部,負責統籌相關研發與經營單位,指揮落實該領域的對外大原則、公司口徑和整體運作。

上述文件顯示,中興通訊的汽車產品業務范圍主要包括汽車電子方案整體規劃,提升汽車電子產品力;負責汽車電子市場策劃、商業模式研究、項目策劃、推動和落地;負責拓展汽車電子生態合作伙伴,整合公司內外部資源和能力,推動汽車電子領域的戰略合作等。

對此,中興方面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回應稱:“屬實。”

眼下,智能汽車領域正因富士康、蘋果、華為、中興等科技公司的加入而加速發展。有觀點認為,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軟件和服務將成為主要盈利點,這或成為科技公司在智能汽車領域立足的根本。

早在2016年,中興通訊即通過收購方式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視覺中國圖 楊靖制圖

已是汽車業“老兵”

事實上,此次中興通訊進軍汽車電子,是其汽車業務版圖的又一延伸。早在2016年,中興通訊即通過收購珠海廣通客車的方式組建了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興智能汽車)從而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這也意味著,相較其他科技公司,看似入局較晚的中興通訊已是汽車業的“老兵”。

在取得相關資質后,中興智能汽車步入實質性造車階段。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12月,中興通訊旗下子公司中興智能汽車有限公司、中興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聯合中標深圳西部公交項目,為深圳西部公共汽車有限公司提供204臺8米純電動客車及智能充電基礎配套服務。彼時,原中興智能汽車副總經理田鋒曾公開表示:“我們就是要造車。我們希望(用)五年時間,爭取在商用車市場做到業內前五。”

相比造車,中興通訊在汽車相關產業及技術方面的布局最早可追溯至2009年。彼時,中興通訊旗下子公司中興派能成立,其主營業務為鋰電池綜合解決方案提供商。同年,中興通訊開始布局無線充電技術,并在2012年正式推出,現已部署13條無線充電商用線路,與全國38個省市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

值得一提的是,公開資料顯示,中興通訊所持有的5001件專利中,共有24條專利與汽車相關,主要涉及汽車無線充電、車聯網、停車位狀態檢測、車載通訊設備、車輛移動識別、車位鎖、車輛行駛路線分析等領域。

有分析認為,此次中興通訊發力汽車電子領域,其汽車業務布局將越發完備。目前,中興通訊在無線充電、動力電池、車聯網、自動駕駛、整車研發等領域均有涉足。而在中興通訊的戰略規劃中,智能汽車領域將成為其業務增量的另一著力點。

“智能汽車是中興通訊推動的第二個重點產業。”中興通訊原董事長侯為貴曾公開表示,汽車領域的廣闊市場空間,甚至能幫助已經實現年營收1000億元以上的中興,“再造一個中興”。

科技公司拓展智能汽車業務

眼下,智能汽車正因一眾科技公司的加入而加速向前邁進。

據IHS Markit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球汽車市場智能汽車的滲透率將提升到60%;屆時,中國市場的智能汽車滲透率將達到75%,高出前者15個百分點。另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

與智能汽車的廣闊發展前景不同的是,手機行業現已出現頹勢。據IDC統計,2020年,中國手機出貨量同比下跌11.2%,已連續第三年出現下滑。這或成為中興、蘋果等科技企業加速拓展智能汽車業務的主要原因。

“智能汽車與智能手機的發展迭代之路極為相似,因此,華為、蘋果以及小米等作為智能手機革命的成功者,對于智能汽車的發展趨勢具備天然敏感性,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安信證券在相關研報中表示。

正是基于產業融合背景及技術互通性,不少科技公司都在加速拓展智能汽車業務。如,吉利汽車與百度成立的全新合資公司——集度已正式亮相;富士康投資拜騰并推出電動汽車平臺MIH;蘋果積極與多家廠商洽談代工合作;華為發布車內投屏HiCar、鴻蒙車載系統發布、5G芯片搭載汽車以及充電樁模塊。

“智能手機與智能汽車作為移動互聯網浪潮下劃時代的產物,皆遵循著‘交互的變革到架構的升級,再到生態的演化’這一發展路徑。”安信證券認為,智能汽車或將復刻手機從通信工具到萬能“場景性工具”的發展路徑,并疊加自動駕駛功能的變革,驅動汽車的角色從傳統的出行工具轉變為共享的“移動第三空間”。

此外,有觀點認為,手機廠商的核心優勢在于生態建設,圍繞智能汽車,覆蓋駕駛場景,依托軟件優勢,開啟設備協同,形成智能汽車完善的生態體系和信息融合,正是其所擅長的。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軟件和服務將成為主要盈利點,這或成為科技公司在智能汽車領域立足的根本。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