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0 22:00:46
“對有利于實現磷石膏資源化利用的新技術研發、落地與推廣進行資金扶持,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磷化工企業技術升級。”
“加快兩減項目新技術新產品在化肥行業的全面轉化推廣,推動化肥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給予新型藥肥技術研發政策支持與傾斜,保證藥肥產品高效穩定,并建立藥肥第三方驗證體系,促進藥肥產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連步提出了三項建議,分別涉及環保和生態農業等領域,代表了他對于行業思考。
萬連步認為,磷石膏是濕法磷酸生產過程中的副產物:“由于磷石膏中含有氟、游離酸等多種有害雜質,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
磷石膏目前大部分是大量堆存,這種處理方式不僅侵占了土地資源,還帶來粉塵、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的環境危害以及滑坡等安全風險。因此,磷石膏已成為與磷化工發展伴生的環保難題,是磷肥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最大瓶頸。
“實際上,石膏用于建筑室內具有可循環使用、綜合能耗低于水泥、防火等級高、凝結時間快工期短、無收縮開裂等優勢。”萬連步表示。
基于此,萬連步建議:“對有利于實現磷石膏資源化利用的新技術研發、落地與推廣進行資金扶持,通過政策引導、促進磷化工企業技術升級。在相關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中,建議著重考慮磷化工企業磷石膏綜合利用率與綜合利用量,而非單純根據綜合利用量予以資金補貼。”
同時要嚴格實施“以渣定產”,全國不再新(改)建磷石膏渣場,倒逼磷化工企業推進磷石膏的資源化利用。
對磷石膏堆存的企業,按量收取環境風險基金,用于補貼實現磷石膏資源化利用的企業,營造行業公平競爭環境。
萬連步還針對生態農業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因不合理使用農藥導致農業殘留污染,不但對有益生物特別是微生物造成傷害,破壞生態平衡,導致土傳病害加重,耕地生產能力下降,而且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危及公眾身體健康。”
因此他建議,推廣以“減肥、減藥、節水”和“耕地質量提升、作物產量提升和農產品品質提升”為主要特征的“三減三提升”生態種植模式,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具體來講,萬連步建議,一是加快兩減項目新技術新產品在化肥行業的全面轉化推廣,推動化肥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建議通過設立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等方式,把研發的先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加快新技術新產品的全面推廣,帶動整個肥料企業的技術升級,形成行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加快兩減項目新技術新產品在種植業上的全面應用推廣,推動種植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建議加快出臺農業生態種植模式推廣的政策、法規、標準和具體措施,加大技術推廣扶持力度,加快農業生態種植模式推廣,逐步探索建立適宜各地作物優質高產種植管理體系和標準。同時,針對我國種植業生產中小農戶經營主體先進技術產品難以導入和應用的現狀,建議在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等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的基礎上,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發展壯大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技術、投入品、裝備應用至小農戶中,全面促進現代生態農業建設和種植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三是加大中低產田開發治理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應用,為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建議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紅黃壤、黑土保護治理的基礎上,優先支持東營黃三角農高區在鹽堿地改良技術開發及應用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并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使其成為鹽堿地綜合治理與高效利用技術應用高地,進而全面推動中低產田治理行動。在開展中低產田開發治理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的作用,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治理開發,有利于成熟先進的技術、產品進入,實現周期短、見效快的目的。
對于農藥化肥領域,萬連步認為當前肥料和農藥產品同質化嚴重、勞動力成本增加,同時病蟲草害抗性增強,尤其是設施作物重茬等種植問題越來越嚴重。
萬連步表示:“將農藥、化肥“合二為一”的藥肥合劑的優勢顯而易見,必將對化肥農藥“雙控兩減”產生積極的、根本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利于種植者增產增收,利于資源高效利用。”
面對行業現實,萬連步建議,當前藥肥產品已在甘蔗等作物上大力推廣使用,在小麥、花生、設施蔬菜等開始推廣,開始出現大量產品使用。建議相關部門聯合企業尤其是肥料企業盡快制定藥肥類產品行業標準。
同時做好推廣工作,積極探索藥肥等先進技術及產品推廣的體制、機制,加強農企對接,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企業建立專業性社會化農化服務體系,構建起由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多元化農民培訓機制,提升農化服務水平,促進藥肥肥的大規模推廣應用。
研究方面,建立相應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給予新型藥肥技術研發政策支持與傾斜,保證藥肥產品高效穩定,并建立藥肥第三方驗證體系,促進藥肥產業高質量發展。
對于轉型升級企業,建議給予政策與資金支持,鼓勵和推動肥料企業、農藥企業及科研機構等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和技術融合,化解肥料、農藥企業過剩的產能,促進化肥、農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