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8 22:33:31
未來經濟走勢或許就藏在其中
每經記者|余蕊均 每經編輯|劉艷美

圖片來源:攝圖網
全國“兩會”正在進行。
站在“十四五”開局的特殊時點上,代表委員們的建言獻策、所形成的施政綱領與共識,不僅關系新一年的國計民生,更關乎未來五年的發展進程。
作為“城市中國”的頂梁柱,萬億級城市歷來備受關注,他們的動向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的走勢。
截至目前,大部分來自萬億級城市的書記市長已公開表達相關建議,涉及科技創新、制造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內容。從這些”兩會”建言中,可以清晰看到新一輪城市發展的方向和重點。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十四五”時期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作為創新標桿,深圳將如何發揮“尖兵”作用?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長陳如桂表示,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深圳將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國家戰略科技資源、港澳及國際化創新資源和深圳市場化創新優勢更好結合起來,以主陣地作為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努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我們將以高水平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創新體系、標準體系、質量體系、品牌體系和網絡體系建設,不斷創造新供給、滿足新需求、培育新動能,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陳如桂還建議,盡快開展數據生產要素統計核算試點,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更好引領帶動數字經濟發展;設立海洋高新技術開發區,集聚高端要素、高端資源,進一步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培育壯大海洋經濟,為建設世界海洋強國探索新路。
科教重鎮南京也不遑多讓,提出希望通過更高水平推進“創新名城”建設,努力成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長韓立明表示,南京將突出創新核心地位,始終把創新驅動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華山一條路”,以深入推進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為抓手,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努力把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加快形成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增長方式。
為此,她提出的建議包括,國家支持南京啟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新一輪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支持南京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南京高新區創建國家創新型特色園區等。
與此同時,西部地區也不出意外地將目光對準科技創新,希望能在優勢基礎上獲得更大支持、煥發更大活力。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市市長李明遠建議,國家在實施“十四五”規劃過程中,支持西安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重慶代表團的全團建議更明確指向“支持建設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包括支持建設大科學裝置,支持建設國家實驗室或國家實驗室基地,支持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以及支持建設中科院重慶科學中心四項具體內容。
《重慶日報》對此解釋稱,目前,川渝兩省市正按照國家部署著力建設綜合性科學中心,但由于處于起步階段,仍有一些短板,迫切需要國家層面大力支持。
“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今年全國“兩會”,如何穩住制造業基本盤引發熱議。而成于制造業的萬億級城市們,則紛紛表達了將堅持“制造業立市不動搖”之意。
全國人大代表、佛山市市長朱偉表示,佛山制造業規模龐大、門類齊全、配套完善,下一步將在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等方面下功夫,切實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比如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政企攜手不斷提升佛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通過市場化激勵辦法加大支持力度,加大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政策,激發企業研發活動,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的技術創新體系。
在優化穩定產業鏈供應鏈方面,佛山去年已組織業內專家梳理找準“卡脖子”的地方,并轉化為任務清單,將通過“揭榜掛帥”辦法努力攻克難題。
朱偉表示,佛山將對現有的傳統產業重點做好存量優化工作,繼續加大技改政策支持力度,打造一批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同時還將強化“大招商、招大商”,著力引進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2020年新晉入圍萬億級城市的泉州,作為民營制造業重地,則希望創新發展“晉江經驗”,抓住制造業大盤,加快創建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
全國人大代表、泉州市委書記康濤表示,泉州突破萬億GDP后要再出發,必須保持愛拼敢贏的精神頭,繼續創新體制機制,爭創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具體而言,必須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產業轉型升級、服務融入“雙循環”、打造標桿企業、踐行親清政商關系等五個方面下功夫。
對于下一步發展,除懇請國家發改委等部委支持泉州爭創全國民營經濟示范城市外,康濤還表示,建議國家設立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城市,泉州將積極探索,推動更多央企、國企以新設企業、交叉持股等與民營企業共同發展。同時,建議全國工商聯來泉設立國家級民營企業家培訓基地,為新生代企業家開展發展戰略、風險防控、商業模式創新等針對性培訓。
此外,“工業互聯網”成為武漢、青島、佛山等老牌工業重鎮的關注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王忠林表示,建議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支持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等作出部署;支持加快出臺中部崛起戰略規劃;支持將更多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武漢;支持武漢創建國家“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支持在武漢實施一批交通強國建設重大項目。
“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循環,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自提出以來引發外界高度關注,各個層面均給出如是回應。
政府工作報告中亦明確,今年的一項重要任務即是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外貿外資穩中提質。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更好參與國際經濟合作。
具體到地方來看,上海表示將在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而蘇州、合肥等長三角城市則希望借“虹橋”之力,實現新一輪高水平開放。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示意圖 圖片來源:解放日報
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凌云認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是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橫跨長三角“經濟黃金軸線”,已成為全球貨物流、商務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匯點和中轉站,并邁向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規則鏈接的戰略通道。
她表示,依托“大虹橋”,合肥將通過助力科技創新、投資貿易金融便利化,服務長三角企業增強國際競爭力;
將積極放大進博會溢出效應,加強與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的聯動,更好服務高能級貿易往來,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展會品牌;
將推動“芯屏汽合”“集終生智”等新興產業發展,成為長三角戰略產業的重要增長極;
將發揮安徽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共建“軌道上的長三角”,推進水陸多式聯運,打造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國際航空貨運集散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市市長李亞平則表示,“大虹橋”是滬蘇合作的全新機遇,為蘇州融入新發展格局、提升整體開放水平,提供了一個高能級的廣闊平臺。
比如圍繞“大交通”功能,可以加快建設滬蘇湖、通蘇嘉甬等高鐵干線,推動蘇州高鐵北站擴容提升,與虹橋協同打造成為國家級綜合交通樞紐;
圍繞“大會展”功能,可以優化資源要素銜接配套,建設虹橋-相城蘇滬合作商務會展區,提升進博會區域協同服務保障水平,對接虹橋先進政策完善人才、資金等要素高效流通機制,共同探索形成國際化、一體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在內陸開放方面,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表示,希望國家對構建成渝一體化大市場,建設國內循環的戰略腹地、國際循環的門戶樞紐給予更多支持。
他建議,進一步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協同帶動作用,建立統一、公平、均衡的政策體系,共同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將國家級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相關政策試點覆蓋至成都,推動區域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持續提升。
同時,建議進一步加大對中歐班列(成渝)“樞紐對樞紐”開行、線路運力保障的政策支持,批準設立天府國際空港綜保區、全貨運航空基地公司,助力成渝共同構建開放高效便捷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十四五”時期,人的流向將重新決定城市去向。從代表建言中,不難看出人才政策升級,勢在必行。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市長溫國輝表示,將打造科技創新軸,全力推進建設“1+1+4+4+N”戰略創新平臺體系和省產業技術研究與轉化示范機構聯合體,籌備辦好粵港澳大灣區科學論壇,深入實施“廣聚英才”計劃,加快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市長杜小剛表示,將緊緊扭住建設太湖灣科創帶“頭號工程”,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加快升級“太湖人才計劃”,加強國內外科技合作,持續拓展產學研用融合通道,讓更多“科技之花”開出“產業之果”。
近年來,作為樓市調控“模范生”的長沙則表示將繼續穩地價穩房價。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房價要保持穩定,保持定力,如果都去炒房,最后會形成泡沫,對經濟健康發展不利。而且像廣大年輕人、畢業生、引進人才、工匠等,都需要住房,房價太貴買不起,我們就吸引不到人才;房價太貴不敢消費,我們就沒有煙火氣,經濟就不活躍,消費就上不來。”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市長鄭建新表示。
他還提到,長沙將匹配資金多建一些比較好的房子,讓新市民、年輕畢業生、剛到長沙定居工作的年輕人能夠用比較低的價格租到。
在他看來,這不僅有助力長沙吸引人才,同時還可以平抑房價。“當然,我們要健康成長,讓房價有上下5%的增減區間,在此之內,政府都不會干預。”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