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8 19:51:54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女神節”,近年來“她經濟”迅速發展,也吸引了投資人的注意。而在火熱的短視頻賽道,女性力量也正在崛起,無論是頭部明星主播薇婭,還是大多數中腰部甚至尾部女性主播,都是行業的重要力量。
每經記者|許戀戀 溫夢華 每經編輯|董興生
在B站上發布的《“曾經有人說,我們做不到”》視頻中,有這樣的描寫:
1842年,阿達·洛夫萊斯寫出了第一份史上程序設計流程圖,信息技術革命由此拉開帷幕;
1921年,林巧稚考入協和醫院,開啟關于宮頸癌的研究,一生接生嬰兒超過5萬名,被稱為“萬嬰之母”,自己則未婚未育;
1963年,樊錦詩選擇從上海去往敦煌,守護了735座千年洞窯,57年堅守敦煌,為世界保留了一個文明奇跡。
1967年波士頓馬拉松的終點,成為見證第一次女性跑完馬拉松的起點,女子馬拉松從此加入奧運會。
……
從古至今,無數女性用自己的實踐和力量證明,曾經那些“你應該如何”的言論并不是女性的最終歸宿。如今,女性力量在各個領域隨處可見。數字化時代,女性力量的崛起,使得女性選擇愈發多元化。
圖片來源:薇婭微博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女神節”,近年來“她經濟”迅速發展,也吸引了投資人的注意。而在火熱的短視頻賽道,女性力量也正在崛起,無論是頭部明星主播薇婭,還是大多數中腰部甚至尾部女性主播,都是行業的重要力量。3月8日,頭部短視頻平臺快手和抖音前后腳公布了女性創作者最新數據,在短視頻領域,女性創作者也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快手公布的數據顯示,快手女性作者占比更高的短視頻類型,覆蓋親子、美妝、舞蹈、穿搭、才藝、讀書、明星、情感、二次元、美食、教育、顏值、生活、健康、攝影等領域。其中,親子類短視頻的女性作者占比最高。
抖音公布的數據則更為具體。3月8日,抖音發布《2021抖音女性數據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女性用戶發布了2135萬條戀愛視頻,也有5306萬條視頻關于工作,直接從平臺直接獲得收入的女性達1320萬人。例如四川創作者“蜀中桃子姐”、寧夏非遺皮雕手藝人喬雪,都是通過抖音開啟新事業的典型代表。

圖片來源:報告截圖
有趣的是,抖音女性用戶共搜索了7367萬次挖掘機相關內容,其中2943萬次是搜索兒童挖掘機玩具,其他搜索主要為大型挖掘機挖土視頻。平均每天有31.8萬女性發布了自拍視頻,又默默刪除。201萬女性用戶發布健身視頻,跑步、舉鐵、打拳等都是她們喜歡的運動。
報告還披露了一部分抖音女性用戶相關的電商數據。按購買力排名,最愛買買買的女性分別來自廣東、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另外抖音女性購物優先級排序也打破了常規,分別為自己、孩子、老公/男朋友和寵物。這意味著在抖音女性的購物車里,男朋友或老公的地位終于超過寵物。
根據艾媒咨詢最新數據,2020年中國短視頻用戶已經超過7億人,2021年預計達到8.09億人。2020年中國短視頻市場規模達到1408.3億元,繼續保持高增長態勢,2021年預計接近2000億元。數據還顯示,抖音男性和女性用戶占比都在50%左右,快手男性用戶比女性用戶人數比例高16.6%。
當下,女性消費正在支撐起龐大的消費市場。據埃森哲調查數據,中國擁有近4億年齡在20~60歲的女性消費者,其每年掌控著高達10萬億人民幣的消費支出。
而在“她經濟”浪潮背后,女性不僅是消費主力軍,更是“帶貨界”的佼佼者。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女性心思更縝密,因此制作的內容更細膩,更容易引起消費者的共鳴。”這使得女性在從消費者轉向分享者、創作者時具有明顯優勢。

巨量引擎數據顯示,在短視頻、直播、直播帶貨等數字領域,不僅女性創作者人數高于男性,其整體人均發布視頻數也高于男性。整體而言,女性人均帶貨訂單數高于男性,一線女主播人均帶貨訂單數是男性的2倍。
不僅僅是直播帶貨。每經記者注意到,女性創作者正在參與到越來與廣泛的內容創作中,游戲主播、短視頻創作、音頻主播、投資領域、自主創業等,“她創作”正在成為在短視頻時代互聯網創作不可忽視的力量。
在游戲直播上,虎牙直播的女主播占整體游戲主播的比重在過去一年中增長了7%,達到26%;95后游戲女主播占據主流,達51%。在音頻領域,在喜馬拉雅主播中,半數以上是女性,社會學家李銀河、青年作家蔣方舟、著名情感作家蘇芩等,都在喜馬拉雅創作內容、分享觀點。
對于“她創作”是否會成為女性消費崛起下的一種趨勢,沈萌認為:“如果從平臺的角度,是女性消費力量崛起;但從’她創作’的內容消費角度看,男性消費應該高于女性。只有其中的專業性內容,比如美妝、穿搭、情感等領域的主力消費群體才會是女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