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7 22:41:50
每經記者|李可愚 每經編輯|廖丹
2021年是“十四五”元年,也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年。在這一年召開的全國兩會,注定有著非凡的意義。
在這樣一個重要的年份,我們將如何推進新發展格局?形成這一格局、還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堵點”?消費、投資、對外開放,這些深刻影響國內國際兩個循環運行的重要要素,又將迎來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近日,在每日經濟新聞和百度財經聯合出品的2021兩會特別系列《代表委員面對面》欄目中,商務部原副部長魏建國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程恩富就上述話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魏建國(左) 視覺中國圖 程恩富(右) 圖據社科院官網
物流費用比例偏高是“雙循環”一大堵點
今年的全國兩會將討論“十四五”規劃綱要,而“十四五”將關鍵詞落在了“雙循環”。
循環需要暢通。但目前推動“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有哪些比較突出的堵點?在對話中,魏建國指出,從新發展格局的“堵點”來看,有“三大”尚未形成。
首先是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沒有完全形成,在不少領域還存在著地方保護主義等現象,重復施工的現象還比較多;現代物流還存在短板,物流基礎設施還沒有達到高效率應用,我國全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重雖然已經通過努力降到13%左右,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偏高。
此外,第二個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消費主動力還沒有形成。第三則是沒能準確把握“雙循環”高質量發展的節點。這里的節點,指的是每個地方政府,每個行業,每個產業,甚至每個企業。如果沒有把握住節點,就不能形成閉環式的鏈條式循環。
程恩富則指出,從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四個環節,也就是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來看,堵點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生產領域,一是生產相對過剩,二是生產技術含量還不夠高,一些行業面臨被“卡脖子”的風險;在流通領域,一是流通費用比較高,二是對國際市場的依賴度比較高。
在分配過程和分配環節上,在國際分工中,過去中國在一些核心領域缺少核心技術,因此在國際貿易中沒有獲得高額利潤。
分配還會影響消費。而在消費領域,國內消費的比重還相對比較低,國際消費又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程恩富看來,要克服這些堵點,就需要深化改革、科學發展。
中國今年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建設中,切實提升內需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不過2020年數據顯示,我國消費市場在疫情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如何在推進“雙循環”格局的過程中,盡快重啟國內消費市場?
對此,魏建國在對話中指出,提振消費市場、在消費上面下功夫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解決各個收入群體、特別是中等收入群體關心的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問題。
二是做好金融配套改革,目前的金融還沒有實現快速流轉,還不適應建設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需要,也達不到促進生產環境、以消費來拉動生產的需要。
第三,消費要走向個性化、數字化、便捷化,盡量降低成本,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盡量減少中間環節,讓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消費得到滿足。
魏建國也強調,不應因為中國消費市場在后疫情時代還尚未出現“爆發式增長”而看淡中國消費前景。從國際范圍內比較,由于中國已經實現復工復產,美國疫情還比較嚴重,中國有望在今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消費市場的活躍,也能夠彌合地區發展差距和貧富差距,并通過雙循環帶動新的全球化。
程恩富則在對話中指出,重啟消費市場,在很大程度上與改善分配有關,如果單純靠高收入人群提升消費,那就會遇到遞減規律的阻礙。從這個角度看,目前政策強調的“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對于活躍消費非常重要。
具體來看,要提高中低收入群體收入,也要調控高收入群體收入,可以對資本所得課以輕稅,但不能對勞動收入課以重稅,遺產稅等稅收也可以考慮開征。
同時,要實現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合作經濟、民營經濟共同發展,通過共同發展彌補分配差距。程恩富總結道,要抓消費,除了要抓消費本身的問題,還要抓分配問題。
擴大有效投資要發揮好政府投資作用
除了消費,投資也是擴大內需的一個重要抓手。從當前情況看,“十四五”時期我國應如何更好促進擴大有效投資?
就此,魏建國在對話中分析,我國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在投資中應當重視效益和效率。從之前的經驗來看,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民營企業家重視的是改革的動力以及投資的效益,但之后,企業家在投資效益方面沒有加以重視,我們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窩蜂”“跟風走”的,比如說在光電、太陽能、芯片等領域,都出現了這種情況,這是信息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目前我們的投資不能再按照這種低水平、低效率、重復式、跟風式的模式運行。這就需要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從過去只管國內市場需求,升級到從全球大視野的角度解決生產要素問題,包括土地、資本、信息、技術、人員等多個方面。不少企業家過去狹窄的觀念需要打破。
魏建國進一步分析,未來,企業家在投資方面還有不少新機遇,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構建雙循環,數字經濟、智慧城市、新材料、新工藝、新醫學,甚至服務貿易……這些方面,國家層面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利好,關鍵在于企業家本身能否抓住機遇。
而程恩富在對話中則強調,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積極的貨幣政策、協調的產業政策是擴大有效投資的途徑。從投資主體上看,也要強調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并重、大中小企業并舉。
程恩富著重指出,在擴大有效投資的過程中,需要發揮好政府投資的作用。應該看到,私人投資還是會受到各種限制,各種經濟學理論都指出,如果預期利潤或者說賺取的剩余價值不夠,私人投資就無法推進下去,這是經濟運行的一個規律,所以在這個時候需要政府投資發揮作用。
當然,政府不能胡亂投資,政府投資必須要管理好。但不能因為反對政府亂投資而主張廢除政府投資,這樣一來就無法推動經濟增長。從國際比較看,西方國家經濟增長率一直在2%左右的水平,就是因為他們政府投資比例不高。
中國將打造全球最佳營商環境
后疫情時代,我國對外開放面臨哪些新機遇?“雙循環”格局背景下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應該如何推進?
對此,魏建國分析,20世紀70年代末的特區對外開放,使得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既讓中國了解世界、又讓世界了解中國;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國敞開了大門,成為世界的工廠,也被稱為“第二次開放”。
而目前我們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說是“第三次開放”,這是全方位、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魏建國指出,后疫情時代,中國的開放將呈現三個方面趨勢:一是以自貿區、自貿港為引領的改革開放會加大力度,中央已經發出了號召,疫情過后,各地會加快速度、加快步伐、加大執行力度。可以預計,今年將是改革開放領域中央出政策、地方加強執行力度的第一年。
二是中國將會邁出打造全球最佳營商環境的重要一步。打造全球最佳營商環境意味著投資者愿意投資,并將其視為投資者的樂土;此外,還要有公平,不僅是權利公平,央企、國企、民企都處在同一起跑線,規則也是公平的,機會也是平等的。
第三個方面,我們要形成一個尊重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市場體系。
而就中國與全球的合作機會,魏建國就此分析稱,未來,全球都將看中國下一步能不能扛起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的大旗,中國未來要積極在以規則為基礎的貿易體系建設方面有所作為,在雙邊、多邊和區域性的FTA也要有更好的參與。中國也將通過上述措施,來讓更多的國家享受中國改革帶來的紅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