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7 10:00:13
每經編輯|杜宇
全球最大CPU制造商英特爾最近面臨一張天價罰單。
據外媒報道,美東時間3月2日,英特爾在一樁專利侵權案中敗訴,德克薩斯州中部城市韋科的陪審團判定,英特爾需要支付約21.8億美元賠償金(約合141.3億人民幣)。
這是美國史上規模最大的專利侵權賠償案之一,賠償金額將近是英特爾2020年凈利潤的十分之一。
目前,英特爾最新股價為60.74美元,最新市值為2467.87億美元。

英特爾“吃”141億天價罰單
據彭博社消息,美國當地時間3月2日,得克薩斯州韋科郡地方法庭判決稱,英特爾公司侵犯了VLSI科技公司持有的兩項專利。法庭判決,英特爾需為其中一個專利賠償15億美元,為另一個專利賠償6.75億美元,合計約21.7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1億元。
這是美國歷史上數額最大的專利賠償案之一。這筆賠償金大約占據英特爾2020年第四季度所得利潤的一半。
不僅如此,VLSI還在加利福尼亞州、特拉華州等多個州起訴了英特爾,要求英特爾對其他六項涉嫌侵權的專利作出賠償,這意味著英特爾將面臨更多金額的賠償風險。
法庭認為,英特爾侵犯了VLSI公司擁有的兩項與芯片制造有關的專利。陪審團認定,VLSI公司因被侵犯第一項專利而造成的全部損失為15億美元,被侵犯另一項專利的損失為6.75億美元。兩項專利涉及管理電子設備中的時鐘速度、最小內存操作電壓技術、基于電壓的內存大小縮放等技術。

不過,英特爾方面發表聲明稱:“英特爾對陪審團的判決表達強烈異議。我們打算上訴,并有信心獲勝。”該公司表示,自身并未惡意侵犯專利,并且發明了自有且更復雜的技術來實現專利涉及的用途。
VLSI公司的律師認為,21.75億美元的賠償金并不算高,因為英特爾每年都能從銷售芯片中獲得巨額收入。這位律師還提到涉及英特爾的其他幾起專利案件,比如2005年,英特爾因為侵犯專利向MicroUnity系統工程公司賠償了3億美元。此后,雙方在進行訴訟和解(包括雙方交叉專利合作)后,英特爾又賠償了15億美元。因此,他認為英特爾支付21.75億美元的賠償金有理有據。
VLSI公司的律師表示,這兩項專利涉及能增加處理器效能和速度的發明,而美國聯邦法規并不要求知道專利存在才算侵權,英特爾故意忽視了別人的發明。
但陪審團認為英特爾并非存心侵權,否則地方法院法官還能進一步將損害賠償提高到目前裁定金額的三倍。
彭博社報道稱,如果英特爾此次上訴失敗,最后支付21.75億美元的賠償款,除了VLSI公司之外,VLSI的母公司恩智浦也將分到一部分。
VLSI為何方神圣?
據公開信息顯示,VLSI最早成立于1979年,半導體技術仍處于早期蓬勃發展階段。當時的主營業務為芯片制造,后轉型為集成電路開發和EDA軟件。除此之外,VLSI成最出名的事件是與蘋果和Acorn公司合作生產第一個ARM處理器,還作為創始投資伙伴和蘋果以及Acorn公司一起促進了ARM公司的誕生。由此才有了現在每部智能手機、大多數平板電腦以及越來越多的筆記本電腦和服務器中的芯片的基礎。
1999年,飛利浦以10億美元收購了這家半導體設計公司。隨后,其資產轉移到飛利浦分拆出來的恩智浦(NXP),這是一家荷蘭芯片制造商,據了解,英特爾如果賠付之后,恩智浦(NXP)也可以從中分一杯羹。如今狀告英特爾的VLSI,也就是被恩智浦(NXP)收購后,幾經合并拆分后于四年前所組建的公司。
在The Verge的相關報道中,直稱VLSI是一家“僵尸公司”,似乎真的應證了“該公司沒有做任何產品,主要收入來自打官司獲得的賠償”的說法。甚至在網絡上搜索該公司,也找不到任何經營情況和產品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案件涉及的兩項專利,最初并不是VLSI的。據了解,其中一項專利在2012年被授予給飛思卡爾(Freescale)公司,另一項則是在2010年被授予給矽瑪特(SigmaTel)公司。2008年,飛思卡爾收購了矽瑪特;2015年,恩智浦收購了飛思卡爾;2019年,上述兩項專利才被轉移給VLSI公司。
英特爾代理律師據此表示,VLSI公司從架子上翻出來兩個過去十年里從沒用過的專利,然后索取20億美元賠償,這種做法令人無法容忍。直言這是“專利碰瓷”。
芯片“一哥”疲態盡顯
業績方面,英特爾上月公布了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英特爾的總營收為199.8億美元,同比下降1.14%,高于華爾街此前的平均預期174.8億美元。
即便去年多個季度的營收都超出預期,可難以掩飾其業績增長疲軟的事實。2019年Q4至2020年Q3,營收分別為202.1、198.3、197.3、183.3億美元,已出現連續四個月縮水。
在芯片制造工藝方面,英特爾在面對臺積電和三星這兩位競爭強敵時也逐漸失去了制造優勢,它的領先地位正在發生逆轉。
2020年7月,英特爾宣布最新的7nm芯片制程遇到新問題,量產要延后至2022年下半年,導致股價暴跌16.24%,市值蒸發415億美元。以至于在當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首席執行官Bob Swan表示,英特爾將考慮將其一些最先進芯片的制造業務外包、出售其NAND內存業務。
在設計領域,英特爾也是盡顯疲態。2018年末,全球芯片市場從14nm過渡到10nm,由于為10nm的生產讓路,英特爾14nm芯片的存貨出現問題。當時,AMD果斷將芯片生產外包給臺積電,存貨相對充足,趁著英特爾的失誤,一舉搶占了大量市場。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中國基金報、沈陽晚報、FM93交通之聲、券商中國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