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5 22:19:16
未來發展“風向標”
每經記者|劉艷美 楊棄非 程曉玲 每經編輯|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過去一年,“極不平凡”;2.3%的經濟增長,“殊為不易”。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報告》,如約而至。
恰逢“十四五”開局,報告在提到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時,開篇即指出,“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報告末尾,又再次強調,“用發展的辦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十四五”時期,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發展?重點在“質量”和“效益”——
著力提升發展質量效益,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引導各方面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促進增長潛力充分發揮;
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政府工作報告》向來是觀察經濟發展和政策走向的風向標,對城市而言,其間蘊藏著怎樣的機遇?
總體來看,與往年相比,報告對全國整體區域格局的安排并無太大變化。
與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相應,報告提出,將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支撐體系。具體而言,“扎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雄安新區”。
大方向一以貫之,落實成為重中之重。
去年,在實施重大區域發展戰略方面,《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出臺,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作出具體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進入貫徹落實階段;《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也已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
上個月,《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印發,革命老區成為今年以來首個出爐具體發展方案的區域。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還將有更多投資用于區域協調發展的相關建設中。報告提到,今年將繼續支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工程,推進“兩新一重”建設,實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現代物流體系。
變化出現在陸海格局構建上。
在往年“發展海洋經濟”基礎上,今年的報告提出新的要求,“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這一細微變化背后,蘊藏更大的城市發展空間。
自2019年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被明確寫入先行示范區意見后,有關建設海洋中心城市的風向再次顯現。在去年各城市出臺的“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包括上海與青島、深圳、寧波、廈門四座計劃單列市在內,均提出有關全球(國際)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
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為謀劃彎道超車、推動城市提檔升級,帶來可能。
比如,青島在“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首次提出,“以國家海洋科學城為著力點,全力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建設膠東濱海科創大走廊”。在外界看來,在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競逐中,海洋經濟將是青島最有競爭力的一張牌。
而就在不久前,深圳對外發布《沙灘資源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探索支持和鼓勵開展人工沙灘建設。借此,深圳將營造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的城市品質,將沙灘、海岸線打造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城市名片。
此前曾有觀點指出:各省份通常選擇將更多資源用于支持省會爭取國家中心城市,5座計劃單列市則幾乎無一例外選擇將海洋中心城市作為另一發展方向。由此觀之,計劃單列市或將迎來競爭的“主戰場”。
在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首次專章部署“科技自立自強”之后,報告再度釋放明確信號,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增強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帶動作用”等。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那些已在科技創新領域搶先布局的城市,無疑將迎來一波重磅利好。
自2016年以來,上海、合肥、北京、深圳已先后成功“入局”,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此外,包括浙江、湖北、四川、重慶、陜西、遼寧等多個省份在內,均明確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間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而在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除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外,還出現“區域性創新高地”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提法。其中,北京、上海和粵港澳大灣區被明確點名,支持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政府工作報告》則更進一步,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以及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完善科技項目和創新基地布局、深入謀劃推進“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等重點方向。這也意味著,這些領域或將成為未來城市布局的新賽道。
自2019年以來,“數字經濟”已連續3年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提法由“壯大數字經濟”到“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再到今年新增“建設數字中國”等內容,重要性與迫切感不言自明。
根據工信部今年1月發布的《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2020)》,經評估全國12000多家制造企業,75%已開始部署智能制造,但只有14%“邁向數字化階段”,僅6% “網絡化特征明顯”。
具體到地方,目前已獲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6個省份——河北、浙江、福建、廣東、重慶、四川,無疑是下一步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域。
從各省份最新政府工作報告來看,數字經濟被不約而同擺在重要位置。
比如,6個省份均提及5G、大數據、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關鍵詞;都明確將通過推進“兩化融合”,推動數字經濟乃至整個地區產業經濟進一步升級;除河北外,5個省份都提到“工業互聯網”,并重點關注培育工業APP、工業平臺等。
在此基礎上,各地數字經濟發展主力城市也明確了各自聚焦的重點方向:重慶提出集中力量建設“智造重鎮”;廣州突出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作為戰略引擎;杭州奮力打造“全國數字治理第一城”;成都則重點發展區塊鏈、量子信息、“北斗+”等產業。
與以往有較大不同的是,此次報告專門提出制造業的問題。
一方面,對比過去幾個五年規劃強調服務業增長目標,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及報告均明確提出,“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另一方面,報告對于扶持制造業發展著墨頗多,提出許多力度空前的政策,比如,將“對先進制造業企業按月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提高制造業貸款比重,擴大制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等。
這既是對工業大市的利好,對于在“去工業化”與“再工業化”兩難選擇中的城市,也提供了一個明確指向。
盡管去年我國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上升至54.5%,但制造業不強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如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所說,我國仍處于工業化發展階段,卻已經出現制造業占經濟比重過早、過快下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事實上,不少城市已有所行動。在各市“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天津、寧波、廣州、無錫等老牌工業強市均對制造業進一步發展進行詳細安排。每座城市各有側重,但均強調推動制造業提檔升級,新一輪制造業的競爭即將展開。
值得注意的是,在“十四五”期間將GDP目標鎖定萬億的城市中,涌現出大量制造業大市,如唐山、泉州、煙臺、徐州等。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后備軍”,他們如何發展制造業,將影響到未來中國經濟的整體走向。
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擴大內需戰略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報告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挖掘國內市場潛力。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呈現“高增長、低消費”特征。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去年底透露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居民消費率占GDP比重僅為39%,美國則在60%以上。今年初,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指出,“從我國的情況看,發揮消費基礎性作用仍然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其中,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為重要抓手。2019年,商務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意見,提出要用5年左右時間培育建設一批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不久前,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也將“全面促進消費,培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寫入其中。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現代國際化大都市核心功能之一,是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有力支點。為此,不少城市早已錨定目標。除北上廣深外,重慶、成都、武漢、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濟南、鄭州、沈陽等城市也躍躍欲試。
不過,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萍看來,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要量力而行。針對不同定位和實際,可能是具有全球影響力、吸引力的綜合性國際消費中心,也可能走專業化、特色化、區域性路線。
當今世界已進入服務經濟時代。然而,作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我國服務業發展和開放一直落后于制造業。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此前撰文指出,2019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存量占全球FDI存量比重為4.85%,遠低于中國GDP和貿易貢獻度;中國FDI存量占GDP比重為12.44%,而全球FDI存量占GDP比重為42%。對于中國FDI存量較低的原因,他認為,“其中一個解釋是,中國直接投資市場準入門檻仍然較高,尤其是服務業。”

中國FDI存量占GDP比重仍然偏低 數據來源:UNCTAD,東方證券財富研究中心
此前,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有序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最新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推動服務業有序開放”,并提出增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制定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
早在2015年5月,北京就獲批開啟全國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2020年9月,又進一步升級為“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聚焦數字經濟、金融服務等領域加速開放探索。
對于增設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張湧分析指出,預計一批自貿試驗區將被同步納入該試點,鼓勵外資以“商業存在”形式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業內容,有利于倒逼國內服務業創新發展和供給側改革。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