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05 10:39:11
◎華鑫證券總經理陳海東認為,全面注冊制預期下,證券公司需要堅持底線思維,積極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提升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華鑫證券總經理陳海東認為,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證券行業應該在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在綠色經濟發展、綠色金融提升方面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
每經記者|王硯丹 每經編輯|吳永久
2021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資本市場無疑是熱點話題之一。作為連接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橋梁,三十年來證券行業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和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
目前,科創板經過超一年半的檢驗運行良好,創業板也成功實現了注冊制改革,資本市場改革進入“深水區”。新的歷史時期,證券行業的角色和使命又將發生哪些變化?如何更好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服務?脫貧攻堅戰取得偉大勝利后,證券行業又如何助力新時期的鄉村振興?
日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采訪了華鑫證券總經理陳海東先生。他認為,新的歷史時期,證券公司需要堅持底線思維,積極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提升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水平。此外,證券公司應當在ESG原則指引下,履行好主體責任,積極服務于實體經濟,在綠色債券及綠色融資工具發行等方面,多措并舉,為綠水青山長存,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NBD: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伴隨經濟發展,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同時催生了旺盛的財富管理需求。您認為進入2021年,與21世紀最初十年相比,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發生了哪些變化?證券行業在哪些方面可為居民變化的財富管理需求做出貢獻?
陳海東: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從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1978年的171元增長了188倍。中國創下了世人矚目的經濟增長奇跡,人民的收入水平也發生了質的飛躍。
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催生了財富管理需求。中國居民財富規模可觀,但是數據顯示更多的居民財富主要集中在房地產市場和銀行的現金儲蓄,財富管理機構資產管理規模始終偏低。
隨著80后、90后等一代逐漸成為社會的主流,他們具備較強的理財意識,在理財的資產配置上,能夠接受更加多元的資產配置。這類群體財富管理需求的變化,需要證券公司利用更加專業的知識、更加精細化、定制化、人性化的財富管理服務來應對變化,這也是財富管理機構下一步發展的目標。如何達到這樣目標,在技術發展的前提下,智能化成為重要的手段,智能化也將成為下一個十年全球財富管理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證券公司通過金融科技為業務賦能。通過技術深度挖掘客戶需求、多維度開發產品、優化服務手段、提升服務體驗。
財富管理行業在為居民財富實現保值增值的同時,在支持實體經濟方面亦大有可為。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等財富管理機構可以通過投資股票、債券、風險投資等方式,為新經濟、新技術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隨著我國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進入“深水區”,財富管理行業將進一步提升投資效率,更充分地發揮市場作用,助力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NBD:疫情對2020年全世界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您認為2021年之后,證券行業在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新技術新經濟方面可以起到哪些作用?需要作出哪些改進?
陳海東: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參與主體,證券公司最核心的功能是優化資源配置,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提升服務效率和提高服務質量。從服務實體經濟角度來說,在IPO、并購重組和再融資等方面幫助傳統產業的企業轉型發展。支持新經濟、新動能、新產業的企業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在后疫情時代,疫情讓環境、社會和治理(ESG)因素在投資過程中的重要性有所提升,因此,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投資機構都會越來越注重ESG的表現,未來也將重點關注這方面的內容。
NBD:近年來,證券行業為脫貧攻堅戰役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后扶貧時代,證券行業扶貧工作將要有哪些變化?
陳海東: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此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為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證券公司在總結過去扶貧工作中,金融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公益扶貧等領域探索出了具有證券特色的經驗和做法之外,應圍繞20字的總體要求,證券公司工作的重心將進一步向產業幫扶聚焦,發揮投資銀行專業優勢,從原貧困地區當地政策支持、資源稟賦、產業定位、困難挑戰等角度,研究分析當地經濟的發展難點、潛在機遇以及融資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為原貧困縣地方政府打造當地特色產業、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提供科學建議和服務。
NBD:今年市場預期,全面注冊制即將到來。新證券法下,證監會一再強調對造假、欺詐、信披方面“零容忍”態度。您認為券商作為資本市場看門人之一,如何將風險控制落到實處,為投資者把好資本市場的“入門關”?
陳海東:三十年來,在監管部門、自律組織、證券公司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行業制度體系日益完善,逐步形成了以《證券法》等法律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基石,以部門規章為主體,以協會、交易所、中國結算等自律規則為補充的制度框架體系。未來全面注冊制的到來,毫無疑問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將迎來一場大規模的變革,證券法的修訂開啟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與發展的新征程,未來監管機構肯定會進一步完善各項配套制度。證券公司的風險管理體系也在逐步完善。在加固原有風險管理流程和舉措的同時,結合智能化發展的要求,證券公司需要堅持底線思維,積極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提升證券公司全面風險管理水平。
NBD:監管層屢次提到,要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韌性、有活力的資本市場”。您對此有何建議?
陳海東: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全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愛護和保護好地球,為子孫后代著想,是我們證券人必須履行的責任。當前我國經濟增長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我認為:證券行業應該在高質量發展,尤其是在綠色經濟發展、綠色金融提升方面起到更加有效的作用。
第一,建議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形成聯動機制,在綠色債券發行及綠色融資工具等方面給予進一步的政策支持。
第二,建議交易所在上市公司ESG考核及評價方面,考慮推出更為細化的標準,提高上市公司和證券公司對于ESG的認識和重視程度。
第三,證券公司應當在ESG原則指引下,履行好主體責任,積極服務于實體經濟,在綠色債券及綠色融資工具發行等方面,多措并舉,為綠水青山長存,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