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17 17:40:34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陳旭
我國的森林碳儲量已達到92億噸,而且平均每年都能增加2億噸以上——這是國家林草局首次正式公布這一數字。
12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做好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有關情況。
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劉東生在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以來,我國完成國土綠化面積6.89億畝,如期完成了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兩項約束性指標。
針對正在制定的“十四五”規劃,劉東升透露,將力爭到202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

圖片來源:新華社
“十三五”期間,我國加快大規模國土綠化,全面保護天然林,擴大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國土綠化“十三五”規劃主要任務全面完成,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森林蓄積量超過175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到56%。
劉東升介紹,“十三五”以來,全國完成國土綠化面積6.89億畝,其中造林綠化面積5.29億畝,并完成森林撫育6.38億畝,落實草原禁牧面積12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6億畝,如期完成了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兩項約束性指標。
“與以往相比,‘十三五’期間國土綠化有兩個比較突出的亮點。”劉東升說,國土綠化與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實現了更緊密的結合;擴面增綠與提質增效相結合。
比如圍繞脫貧攻堅,2018年以來,全國2/3以上的造林綠化任務安排到貧困地區,優先安排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造林綠化,獲得勞務性收入。
在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方面,全國每年營造林面積在1億畝以上,同時加強草原的保護修復,實施林草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每年森林撫育也在1.2億畝以上。
劉東升表示,過去國土綠化的一些傳統機制和做法得到進一步發揚,如大工程帶動大發展、國土綠化與資源保護相結合、大規模推進全面義務植樹等,“十三五”期間也獲得了很好的成效。

圖片來源:新華社
2020年9月,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高國家自主貢獻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國土綠化與應對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國土綠化在“十四五”期間將會有哪些規劃呢?
劉東升說,“十四五”的主要目標已基本確定,將力爭到202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1%,森林蓄積量達到190億立方米,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再增加14億立方米。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也就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個百分點。濕地保護率達到55%,60%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劉東升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平均每年增加的森林碳儲量都在2億噸以上,折合碳匯大約7到8億噸。隨著森林面積的擴大和森林蓄積量的提升,未來5年、10年乃至更長的時期,森林碳匯還將逐步提高。
他強調,草原、濕地碳匯,再加上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源,推行木竹替代傳統的鋼材水泥等原材料的戰略,林草行業或者自然資源系統未來的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過程當中,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木竹替代傳統的鋼材水泥等原材料的研究很多,在一些建筑領域也得到了較為成功的應用。比如2015年12月,竹纏繞復合壓力管技術就曾入選國家發改委編制的《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第二批)。
業內普遍認為,隨著木竹替代傳統的鋼材水泥等原材料的廣泛應用實施,將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