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12-08 22:47:35
本周二,A股稍有下跌,截至收盤,滬綜指跌0.19%至3410.18點。其余股指大多微跌,但創業板綜指上漲0.36%。盤后數據顯示,北上資金凈流入約66億元。
權重股中,銀行、“兩桶油”、電器、周期等表現仍稍弱,但跌速顯著放緩,白酒股強勢,茅臺又創新高,前一天大跌的汽車股大漲。前期順周期股曾有一波表現,但后勁似乎不足,市場風格很快又切換到弱周期板塊,比如“吃酒喝藥”行情似又展開。這樣的市場也許與年內基金做市值相關,可能一部分基金拋售了這類個股,而留守的基金發現拋壓輕后開始拉升重倉股維護市值。
我國疫情控制良好,重要的是外圍疫情也因疫苗取得進展而向好,經濟恢復顯然是大概率事件,順周期股經營環境理應越來越好。不過,順周期股也有些短板,一是我國工業化已大體完成,且基建及樓市對經濟拉動功能已減弱;二是這類股的機構持倉不重,跌多了固然需要修復,這時機構可能暫時心比較齊,可稍微漲些,機構們心就又變得不齊了,甚至會互相傾軋。
非權重股大多隨波逐流,其中有不少妖股出現連續跌停,仁東控股就由“6樓直下2樓”。除該股外,近期不少個股出現詭異的殺跌現象,如揚子新材、丹化科技等。當前非權重股中只有科技、軍工、化工等極少數品種較受關注,多數主營業務性質平凡的公司較易受市場忽略。市場正遠離基本面平平的個股,這個趨勢在未來還可能進一步深化,投資者應適應這個新形勢,要不然易長期跑輸大盤。
可能正是因為現在的市場投資者較易遇上“掙指數不掙錢”的情況,故民間就有些“畏難型資金”寧愿通過購買基金入市。當民間資金將零散的錢交給基金打理后,市場就“機構化”了。機構化的市場所對應的后果是有越來越多的個股“無人問津”,這又會使個人投資者更難掙到錢,進而驅使更多的民眾購買基金,于是就形成了馬太效應。
不過,市場在任何時候總有一定比例不甘寂寞、操作水平較好的游資,這些游資左沖右突,一忽兒惡炒轉債,一忽兒又惡炒冷門袖珍品種,忙個不停,最終很可能發現獲利的難度遠遠高于往年。做莊總歸是要結賬的,年末時結賬壓力或相對強些,故這幾天一些無厘頭式跌停的品種顯著增加。
做莊與惡炒需要市場中存在“大量”的不成熟資金跟風,即需要充足的“韭菜”,然而現在這種不成熟資金越來越少了,故做莊失敗率勢必遠高于以前。如果做莊失敗率提升,那么不排除這部分資金也可能轉向價值投資,雖然他們多半不會去購買基金。
投資者應盡早適應機構化的市場形勢,不宜老是沉浸在以往投機與暴利的回憶中。
后市股指可能維持均衡震蕩格局,來年可能會走得更好。市場資金并不寬松,大幅上攻比較困難。如果未來幾周有意外釋資舉動,大盤當創新高,當然也走不太遠。今日我國將公布物價及貸款等數據,投資者可觀察一下,由經濟指標來側面猜測央行釋資機會能有多少。
當前市場消費白馬位置偏高,而周期股又難以順暢上漲,股指一時難有指望,只能以時間換空間。到了年后,位置偏高的消費藍籌的估值會切換到新的一年,這樣上行空間或就能往上拓展一些。
筆者已在微信平臺開辟專欄,讀者可以在每周日至周四晚間通過微信直接查看筆者的最新觀點,詳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每經牛眼(微信號: njcjnews)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